一个中国人的影视情结与历史烙印
作者:袁亚娟
影视是中国人百年来的外察与内窥新窗口。百年的影视与人们一起、见证着百年来不平静之中国。
中国央视的电影频道开动多年了,我本人看得比较少,因为它的很多片子都较旧一些,绝大多数都看过了。说句笑话,几乎任何片子只瞧上一眼,听上一两句台词,就能准确地报出它的片名来。旁人看了肯定十分神奇的。其实,这也没什么,因为自小喜欢影视的原故吧。
“坝坝电影”时期的启蒙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各企事业单位还在忠实地充当着小社会的时代角色。那时的单位小社区,如果不隔三差五地在公共广场播“坝坝电影”、用红色主格调经典影片教育人民,简直就算其对时代最大的犯罪与失职。不过,像我这样几岁大的孩子最为记得的就是如下黑白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上甘岭》、《董承瑞》、《小兵张嘎》、《列宁在1918》、《苦菜花》、《白毛女》等等。天色微黑,大人小孩百十号人端着各家小凳在挂有大幅白布的场坝中浩浩荡荡地坐开,开播前大呼小叫、人头攒动,开播不时有小孩抢镜、在大幕上投上巨大的头影手影引出嘘声一片。如果遇上上述已看过十几遍的影片,则不时有人很生动地齐念早已烂熟的经典台词:“鬼子进村了!”、“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为了新中国,前进!”什么的,念完后自然引发笑声一片,观影现场气氛一致地欢乐动人。
红色影片的人物照例是连小孩都易辨的戏剧脸谱化、格式化。小孩照旧在电影刚开场时随着人物的陆续登场就先问身边的大人一声:“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当然,看长相就当明白:好人漂亮大方、坏人难看萎缩。在得知谁好谁坏以后,孩子们看到坏人搞破坏时就会更加恨得咬牙切齿、看见英雄受罪和牺牲时就会更加感动得热泪盈眶。
中国彩色电影在场坝风光一时,记忆中是从《红星闪闪》、《红色娘子军》、《红日》、《女篮五号》等开始的。李双江的《小小竹排向东游》插曲与“潘冬子”的圆脸乖巧形象一时风靡,为全体大人小孩所喜欢。不过,在《红色娘子军》中王心刚所主演的“党代表”洪长青形象却在男孩子中成为“娘娘腔”的代名词,因为当时男孩女孩照例是分开玩的,如果有哪位男生与女生接触太多,或是与女生一起玩,则其他男生往往一起对其起轰:党代表、党代表、洪长青、洪长青。自然,被叫作党代表或洪长青的男孩会立马铁青着脸跑开、只差找个地洞钻进去的。而《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也成为很多男生的“美人代表”,只要有一男生与一女生单独接近,其他男孩又会饱含醋意地起轰了:“喜儿,还不快找你大春哥去?”夸张而有些荒诞的时代背景下,红旗下长大的第二三代人就是这样为红色中国的“坝坝电影”、简单而快乐地塑造着,成为他们生命中永不磨灭的时代烙印与深情回忆的。
其中,我对战争片更感兴趣,因为热闹。为此,老父总是会从单位电影预告板上提前预阅,再很兴奋地对刚从幼儿园归家的我讲:乖女,今天有你爱看的打仗的片子。也许,这一丝浓浓而甜酸的亲情,至今遥遥展示着二代人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侧影吧。
国人初见的外国电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外国的各类故事片多经上海电影译制片翻译而与改革开放之初、对外国事物充满无限向往与好奇的老少国人见面了。除了红旗下长的第一代人最为感动革命片如意大利电影《牛虻》、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苏联的《丹娘的故事》、《保尔柯察金》、《夏白杨》、《保卫察里京》、《列宁在1918》等,对于我们这代人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外国电影的帅哥美女及其新潮的服饰用品啦,而当时的通俗讲法就是堕落地向往:资产阶级情调及资产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在这些外国革命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只有英俊浪漫的牛虻,并认为牛虻的恋人是以前从未见到过的大美女。至于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如保尔、善战哥萨克骑兵的夏白杨什么的,除了战争场面可观以外倒也没留下多少深刻印象。
在任何一个时代,电影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当然是有着无穷魅力的帅哥美女吧,中国的红色电影也不例外,否则当年于解放后才成名的王心刚、王晓棠为啥会走红呢?第一部在中国走红的日本电影《追捕》,叫中国的小青年们见识了与红色英雄所不同的高仓健式另类“风衣硬汉”之风采。在中国女观众为高仓健的硬朗所惑时,中野良子所演的真由美,以及日本片〈生死恋〉中的栗原小卷,则将老小的中国男生迷得神魂颠倒的。
随后,西方大片有计划地进入中国,〈佐罗〉的扮演者阿兰德龙从长相到身手帅得是一塌糊涂、令很多男士有意无意地模仿不及。而《巴黎圣母院》中的艾斯梅拉塔、《叶塞尼亚》中的吉普塞女郎叶塞尼亚与贵族小姐露易斯,简单为大家惊为天人,不光男性痴迷,就连我们这些小女孩也不禁要拿出自己的洋娃娃,自问真有比它们还漂亮的人吗?当时,每个女孩的梦想都是;我要是长大了跟她们一样漂亮、穿她们那样好看的大衣裙子多好。自然,多数人都觉得这是可望不可及的美梦,但这却是中国人首次对于美丽、对于充沛物质、对于优雅生活的衷心向往啊。
以后,随着南斯拉夫片子《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印度歌舞片《流浪者》、《大篷车》等的热映,皮夹克、大纱巾及各类饰品开始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以邓丽君的歌曲为先导,《怪客》、《三笑》、《画皮》等一类港台片也进军大陆,引发一阵男青年长发、墨镜、喇叭裤与牛仔裤热,而花俏的旗袍连衣裙及卷发风也在女士中普及开来。那几年的中国人,总算摆脱了单调的蓝黑白蚂蚁形象,变得靓丽年轻与潇洒多姿起来。
外国电视剧引发的狂热
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中,最为难忘的外国电视剧就是《加里森敢死队》了。记得当年老父向我预告此片时相当兴奋,说它是由美国的罪犯构成、太离奇了。随后的每周星期六,中央电视台一周播放一集。周六晚上是万人空巷、街面人际罕至、鸦雀无声。中国人跟着了魔似地守在电视前。据说此剧的收视以后再难有片打破了。不过,单纯的中国人因精神生活的长期缺氧而一时不能区分现实与戏剧了,自此剧开播,全国的斗殴刑事案件直线上升,连我们这些小鬼头也多学着剧里人物练飞刀呢。老一代革命家的叫停声与不良反映声一片,此剧播出十几集以后就被行政下令停播啦。当时消息传来,全国哀叹啊。
随后,美国科幻片《大西洋底来的人》、巴西连续剧《女奴》、日本电视剧《血疑》等,成为最终进入中国的外国电视排头片,其给中国人所带来的视觉与观念冲击巨大无边。而日本的动漫片《阿童木》与《一休和尚》也悄悄来到了中国小观众的视野内,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启发与欢乐。
上述对文革末、改革初中期中国影视的久远回望,早已不是个人的独忆而是被当时的年代打上深深历史烙印的数代人、很多普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吧。追忆那些似水流年、中国人的影视发展,如同深情怀念人们一些永生难忘之宝贵生命,沉重而温馨。
——《纵览中国》首发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刊登日期: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11
关键词: 中国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