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编辑]
暴动
1944年4月,在苏联驻伊宁领事馆的支持和帮助下,“伊宁解放组织”成立,主席为苏联籍乌兹别克人艾力汗·吐烈。
1944年8月,苏联侨民帕提赫•莫里斯莫夫组织巩哈游击队,发起“巩哈暴动”。
10月7日,游击队攻占巩哈县城,伊宁驻军主力1600人调往巩哈平乱。苏联侨民铁伊•伊凡诺维奇•列斯肯在果子沟组织游击队,形成战略呼应。
11月6日,在得到苏联驻伊宁领事馆的帮助下,苏联军官阿列克山德洛夫率军从霍尔果斯潜入伊宁,同“伊宁解放组织”组成军事指挥部。同日,列斯肯占领芦草沟,切断迪伊公路。
11月7日,伊宁事变爆发,外有巩哈游击队进攻,内有苏军和武装人员呼应,驻军中少数民族士兵哗变。
11月9日,伊宁驻军负责人曹日灵电告朱绍良内有:“名为剿匪,实为国际战争”、“市区土匪全为归化人及塔塔尔族,以其领事馆作根据地,所获武器系苏联制造”。
11月10日,伊宁全城被攻占,守军残部及汉族官员、平民约8000人撤至城郊机场及艾林巴克、鬼王庙两处高地,等待救援。
11月12日,“伊宁解放组织”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为艾力汗·吐烈,副主席有包尔汉等。
1945年1月5日,艾力汗·吐烈宣布“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脱离中华民国而独立。
1945年2月1日,在苏军的帮助下,民族军攻占艾林巴克。7月31日,攻占塔城。
伊宁事变爆发后,大批极端民族主义者以“杀回灭汉”为口号,四处残杀汉族和回族同胞,东北籍汉人几乎被杀绝。张治中曾记述道:“三区汉人被杀的很多,有些地方只剩了老弱妇孺数十人,在伊宁残留的汉人中,也是老弱妇孺占大多数,青壮年都被杀光了”。关于伊宁事变中被害的汉回平民数量至今没有准确的统计。[1]
[编辑]
平乱
1944年9月,盛世才被调离新疆后,蒋介石改派吴忠信就任新疆省长,并把下属各厅厅长都换成国民党员。蒋介石命令马步芳派一个军的骑兵驻扎在新疆各地,平定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国民党守军调集大批部队,“死守大迪化”。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郭寄峤奉命抵达迪化,将第46师部署在绥来并成立前线指挥部。民族军和国军在玛纳斯河沿岸对峙,第46师师长徐汝诚担任指挥官,以玛纳斯河为第一道防线。谢义锋的新2军军部由绥来迁移到景化(今呼图壁),为第二道防线。从青海赶来的马呈祥的整编骑兵第1师接替原暂编第3师的防地,进驻迪化、景化一带;暂3师调往焉耆。第43军杨德亮加强伊吾、哈密的防守,徐达率领新45师一部防守在七角井。
然而形式仍然较为危急,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担心省会不保,曾在八小时内给蒋介石连发三份急电:“……内乏可用之兵,外无一旅之援……迪化危在旦夕,卑职惟有以身殉职,与国土共存亡,上报党国……恳请钧座速筹良策”。蒋于是试图通过和谈,采取外交斡旋的办法解决新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