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国宝哥窑被损谈我国官僚体制管理的僵化与荒谬
这次故宫哥窑被人为破碎的新闻又为我国文化独特的宋哥窑国宝增加了新的传奇,本来围绕宋哥窑就有
很多传奇故事和历史记载,我们不去说哥窑名称的传奇故事,在科研上就有写不完的科研史,争不完的关
于窑址及官哥,元代哥窑,
民间仿哥窑,龙泉哥窑,等等说不完的话题,哥窑器本身的美感价值也吸引了
无数爱好者的崇拜和追求,它的温润如玉,钢挺天成的纹理有着神奇的装饰较果,我就是因为哥窑的美感
而用三十多年的时间研究哥窑青瓷的。
哥窑属于青瓷的厚釉系,釉层达一至两毫米,哥窑与
杭州修内司官窑的不同点在于官窑一般是粉青釉,灰色胎体
,而哥窑胎体色更深,名“紫口铁足”,哥窑釉多见月白和米黄,也有粉青色,比南宋修内司官窑明亮、偏浅,而官
窑青瓷更偏蓝绿,哥窑还有的如鸭蛋色,名鸭蛋青,灰青色,名佛头青,也有氧化气氛烧成的就是偏黄色的,名炒
米黄。
哥窑的胎与釉的澎涨系数相差较大,釉层收缩大,在达到超过釉子的抗拉强度时,釉层就断裂,故而形成纹片,
俗称开片。没有达到釉子抗拉极限的,就导致坯釉间应力长年存在于它们之间,在多年的热涨冷缩后,这些应力会
通过釉层的断裂逐渐释放,釉层和坯体之间的收缩应力就好象在作长期的拔河比赛,有时候釉层比不过了,就断裂
,也有时候坯体也有断裂的时候,比如在坯体单面上釉的时候,坯体双面都上釉时正好双向抵消了拉力,坯体反而
不会破裂,在这种坯釉的“拉力拔河赛”还会产生一种现象,就是在坯釉的收缩力差正好与釉所能承受的抗拉力强度
很近似时,也就是釉的耐拉力强度离破裂还差一点时,在受外力的影响下(比如温度,比如很小的压力冲撞)会很
容易的造成坯体破裂,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用这个坯釉拔河比赛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在这时釉层的破裂在临界点
上,这时如果再在外力上帮一把忙,不就到达和超过断裂点了吗?但是我们说的是釉层断裂,为什么也会造成坯体
的破裂呢?我把这种现象叫做“惯性临界点破裂”,就是两个人拔河时绳子突然断了,两边双方的人都会同时倒下一
样。
但是为什么在“抗拉力临界点”会发生这种惯性破裂呢?这是因为,如果坯体澎涨系数和坯体厚度以及强度等因素
,与釉层的澎涨系数和厚度以及强度的合力相差很大时,釉层很早且容易地开裂了,也就是早就把这种应力释放掉
了,也就是说坯体很轻易就把对方拉断了,就象一个超级大
力士和一个小力量的普通人拔河,小力量的人被很轻易
就拉开了手(断裂),大力士也不会因突然松开而倒下去一样,这从哥窑器刚烧制完的器物中大开片的比小开片的
容易出现“惯性临界点的破裂”的现象就能看出,越是小开片,坯釉相差的应力越大,所以就釉层碎成了很多小片(
百圾碎)。
根据这些道理,我们可以推理:当哥窑器在烧成后出现了一些开片后,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会增加一些裂纹,
除了释放更多的应力外,还会残留一些应力,而且越来越达到坯釉两个相反方向的力出现接近“临界断裂点”,通俗
地说该断的早就断裂了,不该断的也就不断了,但是这个应力随着年代的消减,那些达到“惯性临界点”的地方会存
在一些结构特殊的地方,这是可想而知的,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故宫的哥窑类文物,根本就不能经受机
械的任何压力。
这次故宫哥窑破裂事故,完全是故宫指导这一任务的人的无知造成的,但是根本上,故宫在古陶瓷的科研上所走
的道路,就是一条会导致这样的事发生的道路。为什么这样说昵?让我们简要说一点这几十年来
中国在哥窑科研上
所走过的道路,和近年来所走的路的区别与延续,我们就能看出其中的道理了。
五十年代开始,以周仁为代表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中国古陶瓷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周仁为民国时留学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陶瓷专家),其间故宫特意把一件清宫旧藏的传世哥窑破损残器瓷片提供给周仁,以作化验用,
其后其它同仁也陆续对各类相关哥窑瓷片,作了很多化学成分的理化分析,如李家治等人。值得提到的是,期间他
们对北京元大都窖藏出土的哥窑瓷器(简称元大都哥窑),民国时发现的杭州乌龟山郊坛下
南宋官窑遗址标本,以
及后又在九十年代末新找到了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遗址宋、元代标本,以及龙泉和景德镇等地出产的各类哥窑形
态文物标本,均作了一系列相应的化验分析。最终,在对杭州老虎洞窑址中元代地层中找到的哥窑样残片标本进行
化验后,经过对所有哥窑类文物标本数据进行综合性的科学分析,已经可以认定,故宫划拨的传世哥窑样品,与元
大都遗址哥窑样品,以及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出土的哥窑标本,三者为同一类型品种,同时证明,故宫划拨的传世
哥窑的窑址产地,应该就在元代的杭州老虎洞窑。
就是说对中国各类型哥窑的现有文物样品上,中国科学院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它们的化学成分的系统组成以及窑址
来源的摸底排列工作,所遗憾的是他们都在理论上的研究多了点,在其
工艺的实验及生产实践上太少。而当时故宫
的专家,则全是青一色的测重于人文典籍考证学的研究,对科技上可以说是科盲,这也可以说是我国文博和考古学
领域那几年的缺陷,也是一直以来那些故宫考古专家在这放面没有发言权、自知矮人一头的心结。在改革开放后逐
渐掀起的
鉴定拍卖浪潮中,依仗故宫的大名和地位,使这些吃鉴定饭的文博考证专家如鱼得水,专注起文物鉴定来
了。本来他们不敢涉足的化学分析,电子探针等等科技,他们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而又压他一头,曾经莫敢仰视的科
技,现在也要涉足进入了。
而在这时的科技界,原来搞哥窑之类科研的人员,老的老,退休的退休,何况本来搞科技的人也没有这些人文考
古的精英在注重经济效益上的经济头脑灵活,在科学研究领域本来吃古陶瓷研究饭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一劳永逸的
,现在倒退出主角历史舞台了,反倒是故宫的考古精英们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五六十年代故宫的学人文的考古人
虽然也老了,但是已前是他们在科学院搞物理测验的人面前当孙子,现在他们可以招年青的学材料的大学生来,在
他们的领导下搞科研,终于可以当爷爷了,也可以了却科技上没有发言权的一块心病了。在皇城里居然运进了现代
科技的电子探针设备,唱起了无损化验这台戏,其实哪里可能无损呢? 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看他们这次做测试闯
了大祸,把我国故宫馆藏的哥窑器文物给压碎了一件,其对外报导吞吞吐吐,就是不敢说是什么议器,只是说什么
机械调测升高不对之类,一听就是欲盖弥彰,闯了一星期的祸也不敢外传报道。其实事已至此,大家只要分析一下
,既然在哥窑的化验分析问题上,前几代科学院的人士已经都有了祥尽系统的分析数据库,现有哥窑来自哪个窑址
已经十分清楚,有什么必要把每件馆藏古陶瓷,特别是像哥窑这样的国宝级文物拿来,偷着作这种自欺欺人的“无
损测试”呢?只有能让人作出如下的解释,就是想把以前对哥窑的科研成果从新写,而代之以他们这些人的权威学
术地位,就是重复科研,这种老套子在我国学术上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也就是想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古陶瓷成分数据
库以外,再另立权威,目的也就是在为
古玩鉴定上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一争高低(要知道古陶瓷成分数据在
国际上是能卖大价钱的),故宫博物院某些领导人的见利忘义,同行相妒、狭窄心胸实在昭然若揭。
笔者对哥窑的各类窑口进行克隆性烧成仿制,从工艺的各个过程到烧成都作了长时间的研究,(其中包括
官窑青瓷)多年来想和故宫的相关单位联系共同讨论有关的科研学术,(其中包括现闯祸的故宫古陶瓷研
究所,还有故宫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但是他们都被拒之门外,其傲慢轻狂居位自大粗鄙实属科学史所罕见
。
但是我后来才渐渐明白在中国却是个普遍的现象,我为了宏扬中国
宋代古陶瓷技艺之瑰宝曾到北京市教
委去过,最近还到通州宋庄镇教委去过,愿意无偿提供设备和技术服务,但是人家都不爱理我,做出哥窑器
的章生在元代外族统治下反到成功了,我们现在反而很困难,这倒不是没人重视这个项目,据网上的资料
中国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等机构都投巨资搞相关的这类项目,长久地也没见什么成绩来,所以我说这就不
是科研本身的问题了,联想到最近温州动车追尾坠桥事故,说是信号灯系统不健全、研发的技术不到位导致,我看
也不是技术问题,借用那位铁道部官员的话叫:“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据记载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时,清军的装备并不是落后于人家的,也不是个技术问题,另据记载,八国联军
进京后看见一个小太监抱着布包,喝令打开后一看是个瓷瓶,后来就成了现存大英
博物馆里的哥窑贯耳瓶。
呜呼,我哭,我哭国宝破碎在我不肖子孙手里那还不如给八国联军抢走。据报那个故宫的学科技的大学生给予记大
过处分余者不问,真的是技术问题吗?依我看又到了一百多年前时的官僚管理体系僵化荒谬的时候了。
周永阳于2011年8月3日
转帖自周永阳的艺术空间: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zyy/232663周永阳哥窑官窑青瓷陶艺作品:
http://blog.sina.com.cn/bjfndgy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folderinfo/zyy/2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