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古(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汉语:百家姓

中古(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汉语:百家姓



研究中古汉语的资料来源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三种基本资料重新构建:

  1. 隋朝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2. 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3. 南北朝诗人的用韵情况;
  4. 各个汉语方言(如粤语赣语吴语客家话闽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5. 日语韩语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6. 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

《广韵》是宋初的著作,把唐朝的几个韵书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依据是《切韵》,但《广韵》收的字条远远比《切韵》多,剩下是从其他韵书抄过来的。学界一直以为《切韵》已经失传了,直到1947年发表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煦著)。

《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字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

宋朝的等韵图(《韵镜》和《七音略》)用表格的方式分析《切韵》的语音系统。但是,直接用韵图的分析来理解《切韵》的体系相当困难。第一,韵图上没有说明分析《切韵》所用的方法,只介绍其结果。第二,韵图忽略了《切韵》的语音系统的一些重要的音类。


由于中古没有录音设备,而且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严格记录语音,中古汉语的语音只能通过分析研究以上材料来确定。从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古汉语开始,中外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对中古汉语语音的构拟。由于材料本身的局限和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各家的拟音多少有些出入,但在很多重要特征上学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 本帖最后由 typee 于 2011-6-11 17:23 编辑 ]

TOP

呵呵,有意思,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说的。

像闽南话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