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童话留心迹
----序遇罗锦新书《喇叭花童话》
这是遇罗锦女士风格别样的一部长篇小说,说它风格别样是因为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个人生活、异国风情、社会交往、网上交流以及政治见解融为一体,夹叙夹议、交互穿插而成。
成名甚早的遇罗锦在一次访德交流中,毅然背叛专制祖国,投奔自由天地。因了哥哥遇罗克追寻真理而被专制政府送上断头台的特殊遭遇,早期的遇罗锦即过上了漂泊流放的日子。在中国那样的物资匮乏和专制压力之下,生活与政治可以分别或联手压垮一个异类份子(在我熟知的环境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遇罗锦似乎是一个压不垮的人,这或许是她与哥哥分享或巧合了基因中不屈性格的一面。在人地两生的德国,她以一个中年女人的勇力改写人生,把自己活得有血有肉。
----“一个人两面脸还不够,还要几面?”
“至少两面.,三四面脸的也算平常。”
“我看你只有一面。”
“所以我在那里住不了----凡是一面脸的都住不了。”
(书中如是说)
她在德国打了十九年的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不曾低委于任何的团体和组织,保持了人格、思想与个性的卓然独立。她不搞政治,却敢于毫无顾忌地批评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政治派别中的政治人物或政治派别外的准政治人物及其他名人。我想,这一切正是得力于她人格、思想与个性独立而派生出的底气。延伸开去,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部作品的思想基础。
这是一部没有体裁约束的作品,汪洋恣肆、笔锋阔行,真情实意流水般倾泻于字里行间。书中对德国风情的再现令我身临其境,对文明衰落的忧伤令我感同身受,然而,遇罗锦在书中体现得更多的是她对自由的态度。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是全心全意的、不计代价的。为了维护这样的自由,她在营造人生和待人接物上有一种孩童般的纯真和饱经风霜的老人般的固执,她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弃却世故,得罪朋友。尽管有时过于严苛,但就她本人而言是真实而不虚伪的,是一种离中国人八面逢缘的陋习渐行渐远的难得品质。
由于对专制的痛恨和对自由的热爱,她对中国好些不幸的朋友都生出怜悯惋惜之情且欲助其出国并付诸实施。
----“你想出国吗?”
“有可能吗?”
“假如你想出来,我愿意帮你。”
“自由多好啊。”
他这发自内心的感叹深深打动了我。
(书中如是说)
----我边看边流泪,倍觉酸楚心痛,才知道兰海自文革中与我家分别后,一直就没有好日子过。假如他能够妥协变节、假如他能做到两面人的话,他也不会如此穷困潦倒啊。他是多么厚道谦虚。从不对我提这些!
多希望能把他办理出国!
(书中如是说)
就我所知,早在廖亦武赴德访问之前,她就着手为他办理出国事宜,她的同情心和胆识令她敢于动真格而非止于说词。
在外国生活的中国人都清楚一个事实:整个国际社会都在中共的搅拌之中。也就是说,哪块地盘都被中共制造了漩涡、哪块地盘都不能摆脱中共的监控。这一点,在书中几处地方都有精妙独到的描写,细节甚是出彩。朋友诸君可用心读之。
----就因为我住的地方太偏僻,本小城反窝共的人士就我一个,人太少, 无法设立「海外窝里魔国安坐镇处」, 所以不止一次地想派人前来。 就算以上都不是, 或许苦口婆心地劝我信基督教,,然后向全世界公布, 如同对待一位「民运精英」那样, 由窝共背后支持的教会管住我。
----我满脑子里都是惊险情节—— 过去自己的逃跑也确实够惊险的,而在海外出“车祸”反窝共的异议人士也确实太多了——死的重伤的都有。
(书中如是说)
而身处自由世界的遇罗锦观视中国则有其独特眼光和精准描述:
窝里魔国情就象一个魔筒----强大的镇压机器密封住这魔筒,任里面的人民象万花筒似地旋转。
我想,仅就这几句话展开来写,是可以形成又一篇文章的。它的耐人寻味之处正缘于它的浓缩。
“无敌论”、“廖亦武赴德”、“诺贝尔和平奖”、“茉莉花革命”、“日本核危机”、“世界经济衰退”、“脸书”、“推特”等等事件/事物,一件不拉地落进了这部书里。其中几件大事目前争议甚大、互不兼容。我想,某些事情当下难作结论,可留待后人评说。遇罗锦在这部书里直言不讳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并原汁原味地调来大量网上言论以展示多角度视点。她以这种体裁为读者留下一段历史的记录。在这一讨论过程中,遇罗锦是直率的。她的结论符合她自己的判断、她的真实符合她做人的原则。换言之,她没有说违心话。
我很尊重遇罗锦,我感佩于她的执着精神。她与专制的决裂是精神层面而非投机和被迫。有些人也痛恨专制,但当个人名誉和物质利益与专制能够兼容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背叛,回归“万花筒”似的繁华表象下的专制社会,享受骨子里原本就在拼命追求的名与利。
遇罗锦是一个极富审美观的人,读者诸君当能从本书中读到她极为细腻的情感世界——无论是对大自然还是对人!
而对丈夫PIPI,遇罗锦用了不少诙谐幽默的笔调予以调侃,使我们看出她是一位性情中人。其乐观健康的心绪大约升华于她那联邦制一般的家庭自由。
----真庆幸自己逃离了那魔窟。
(本书结尾如是说)
2011、5、16老乐于澳洲
(2011/05/19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