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民国的风云刺客

民国的风云刺客

转贴


中国的历史,就数春秋战国和民国这两个时代充满了精彩和动荡,一是名家辈出、人才辈出、英雄辈出,而更精彩的是民国时期的刺客,既有着把刺客身涯演为传奇的第一刺客王亚樵,最主要是民国很多行刺都改变了历史运行的轨道。就拿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来说吧,如果不是因为偶尔的原因失手了,真的刺杀了保守守旧的摄政王,清廷势必进行君主立宪的政治改革,如果这么一来,革命军革命的理由就失去了,其实当初革命党最怕的还就是清廷实行政治改革,所以当时,很多行刺的目的是盲目的


   为了洗脱同盟会只是让别人卖命的说法,年仅27岁的汪精卫决定刺杀清政府摄政王载沣,汪精卫决定事先将炸弹埋在小桥下,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本来这计划是周密没有漏洞的,谁知道有个戴绿帽子的男人气得半夜睡不着觉,走到银锭桥附近,忽然看到有桥下有人挖土,结果报警使行刺功亏一篑。  汪精卫坐牢后有首诗很出名:“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当然更出名的是陈璧君居然在汪精卫行刺前当晚献身鼓励,留下千古佳话。这是未遂的可能影响历史的行刺。


    民国三次影响了历史的行刺,还都是发生在武昌起义之后历史最敏感时刻,袁世凯被刺历史时机在于清廷不得不启用罢黜许久的袁世凯。摄政王本就是光绪的弟弟,本来一上来就要杀掉袁世凯,但是由于众人力保才以袁脚疾病为由罢黜。  但是武昌革命后,清军不得已要依靠袁世凯平乱,而袁世凯一边讨价还价争取最大权利,所以行刺一方面使得朝廷消除了袁世凯的疑心,同时又让袁世凯借机不上朝,把那些说不出口的话让手下说争取了最大利益。


    1912年1月16日上午近12点,袁世凯乘双套马车由卫队保护着出了东华门,行至丁字街三义茶馆时,突然从酒楼上飞出三颗炸弹炸了两颗,袁世凯由于马速较快得以幸免,护卫管带袁金标当场被炸死,当场就捕获了张光培、黄之萌、杨禹昌、陶鸿源、薛荣、李怀莲、许同华、傅思训、黄永清、萧声10人。其中的7个人被保释,只有张光培、黄之萌、杨禹昌3人因当场被搜出了武器当天执行死刑。


   这个事件从客观上帮助袁世凯坐稳了内阁总理大臣的位子,袁世凯也正式在此基础上,让冯国璋手下李纯攻克汉口、汉阳,却又调走主站的冯国璋,调来搅屎棍段祺瑞驻而不前,一会儿隔江向武昌大炮,一会儿通电逼清退位,最终逼清廷退位自己当上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袁世凯逼溥仪退位,彭家珍刺死良弼有广岛两颗原子弹的促成效果,最终原因是大势已去,可行刺无疑是速成剂,不然清廷不会那么快下决心就退位。 良弼是晚清最有见地的栋梁之才,当时,袁世凯充分利用遇刺一事大作文章,扬言辞职以要挟朝廷,不料良弼勇悍异常,竟然力谏朝廷接受袁的辞职,由他来另组皇族内阁,另组军队。良弼死一是使清廷顿失依仗的栋梁,二是人人自危、胆寒。如果良弼不死,就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清廷或许还能够挺上几十年。辛亥腊月初八,良弼到内廷赏赐喇嘛腊八恩粥,并议南北军事,而同时彭家珍已身着标统制服藏着炸弹在良弼家等着,结果久等不来,便告辞出来,结果半路上碰到良弼回来,于是掉头抢在府门迎候,良弼以军人的敏感已经觉察到不对,这时候彭家珍匆忙扔出炸弹,良弼左膝被炸断身负重伤,三日后死去,而彭家珍自己也被弹片击中头部死亡,同时被炸死的还有八个卫兵以及一个马夫,可见炸弹威力之大。


  在袁世凯主力在武汉三镇与起义军激战时刻,那时候北京是极度空虚的,同盟会会员吴禄贞时任第六镇统制和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及革命同志秘密决议,乘秋操时新军以实弹射击,先将清禁军击溃,再整军攻入北京。如果革命军占领北京,那么清王朝也一样宣布完结,不同的是历史就不会再给袁世凯的演出的机会了,最多作为一个长期割据的军阀,而革命军也不需要将大总统职位让于他人,虽然孙中山与宋教仁政治主张不和,但在黄兴的支持下,宋教仁的宪政主张是最可能实现的。


   但是历史居然因为一个吴禄贞的一个卫队长而改变,吴禄贞完成与山西义军联合的任务后,于当晚回到石家庄,详细制定三路大军夹攻北京的作战汁划,成功近在咫尺,却被最亲信的警卫大队长马惠田杀死,并割下首级向清廷和袁世凯邀功。


   民国第一刺客王亚樵,王亚樵是斧头帮帮主,杀过军阀,杀过淞沪上海警察厅厅长徐国梁;日本人他杀,派水手携水雷炸伤日舰“出云”号,于1932年4月29日在上海虹口公园日本天皇诞辰庆典会场放置炸弹,杀死一二八事变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与河瑞委员长,重光葵公使、植田师团长、村井总领事、野村舰队司令官等11个日本军政高级官员被炸伤。五次策划行刺刺蒋介石,刺杀宋子文误杀宋秘书唐腴庐,庐山刺蒋未遂。1935年11月1日著名的孙凤鸣刺杀汪精卫事件,最终汪精卫是死于第三颗子弹毒发。蒋介石得知后严令戴笠杀王,最终戴笠买通了其部下余立奎之妻余婉君,利用其义气约见时刻,潜伏的军统特务先是撒石灰迷眼,然后刀枪齐下,最后死后被割去脸皮邀功。


   在民国清一色好男儿的无数刺客外,施从滨的养女施剑翘仍然让人拍案,1925年,施从滨在直奉大战中兵败被俘,当时北洋系内部的争斗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战败后不伤对方姓名,但是孙传芳就坏了这个规矩,当时施从滨已经70战败后被压着见孙传芳,见到后整肃军容还向孙行了一个军礼,孙传芳当时笑着说:“孙老,你不是去安徽当督办吗,你去上任吧”,结果在车站就让手下毙了,这还罢了,还让人把其尸体分解暴尸三日示众。


   施剑翘很有心计,于是就带着自己堂兄施中诚见张宗昌求了个团长之职,并出资让胞弟施则凡去日本读军校,为复仇准备。三年后施中诚当了烟台警备司令,这时候,反到不愿意为报仇失去前程了。这时候,同学阎锡山的中校参谋施靖公听说要邦其报仇,于是一伸相许又跟着施靖公去太原,但是其只是为了得到施剑翘,得到之后,不仅矢口不提报仇,也不许施剑翘提起。1935年,施剑翘听说孙传芳在天津做寓公,怕其再复出后无法刺杀,于是带着两个孩子赶了过去,但是两眼一抹黑,根本无从寻到隐居的孙传芳。 正好听说儿子说起班上有个叫孙家敏的小孩,就病急乱投医,结果还真是孙传芳的女儿。


  施剑翘让弟施则凡找来了一只勃朗宁手枪,让弟妹把母亲和孩子转移走,就在居士林对着当众正在演讲的孙传芳右耳边就是一枪,然后怕其不死,又对后脑勺和后背连开两枪,北洋著名的骁将孙传芳居然就这么被一个女子当众杀死。大厅一阵慌乱,施剑翘撒出事先准备好的传单,大喊:“我是施剑翘。为父报仇打死孙传芳,一人做事一人当,绝不牵连无辜”


   我一直特别喜欢战国和民国这两个让人热血澎湃的时代,每当乱世,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极难维持生命的时后,每当历史车轮的转速让时代也把握不了命运的时候,每当历史的错综复杂让至今的史学家也理不出清晰的脉络时候,那就是说明,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死去的人微不足道,但是活着的人可以叱咤一生。


   我们喜欢历史,就是历史不可复制,历史又经常雷同。 战国到民国,几分相似,都是一个让人热血澎湃的年代。   那么,活在当今行尸走肉的时代,是一种安逸,也是一种悲哀。



[ 本帖最后由 wusb168 于 2011-5-25 20:18 编辑 ]
剿灭共匪,恢复中华!建立民国,还我人权!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