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措施失效:再论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的原因
王维洛
一、寻找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的原因
2010年8月8日,也就是在河南省板桥溃坝三十五年之际,甘肃省舟曲县县城发生泥石流。根据报道,一共造成1456人遇难、309人失踪;而当地居民推测的死亡人数更多。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8月9日提出暴雨、地形、汶川地震影响等五大自然因素导致了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为中国官方媒体广为报道。其实徐绍史所提出的五大自然因素只说明了为什么会产生泥石流,而没有解释为什么舟曲泥石流会导致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本文所要指出的是,舟曲城市规划错误地将泥石流的通道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他们以为只要通过人为技术措施,可以阻挡泥石流以保证城市居民安全。而造成这次舟曲泥石流特大灾难的最直接原因恰恰却是这些人为技术措施的失效,上游的三眼峪内的七道拦洪坝和一座废弃的水库先后发生溃坝,将累积了十多年的泥沙一起冲向了熟睡中的舟曲县城。
二、人为技术措施是万能的吗?
舟曲县城的南北向发展轴,南起白龙江,北到县政府,一直延伸到三眼村。三眼村的北部就是泥石流的发源地三眼峪。这是一块不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它本是滑坡的残留体,是三眼峪沟的水和泥沙的出路,应该留给水和泥沙。但是舟曲县城市规划以为只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就可以拦截泥石流,改变自然条件,以保证城市用地的安全。到2010年8月之前,人们在三眼峪建设了七道拦洪坝(工程上称拦沙坝,当地人称拦洪坝为拦沙坝,本文采用当地人的叫法)。
建拦洪坝防止泥石流,这类工程措施只能治表,而不能治本。建拦洪坝的最大问题是坝后的空间是有限的,这个空间很容易被泥沙淤满。泥沙淤满后怎么办?人们从不考虑这个问题和它的后果,也不考虑如果工程技术措施失效时是否还有其他防御措施。人们只是热衷于再建新坝。舟曲自1997年一共建了七道拦洪坝。舟曲县的领导认为七道防洪坝是铜墙铁壁,以致在强降雨一小时之后,也没有发出警报。
三、七道拦洪坝和一座报废水库的大坝连续发生溃决
在灾害发生之前,三眼峪的七道拦洪坝和一座水库大坝后积蓄了自1997年以来从山坡上滑落下来的石头和泥沙。当2010年8月7日晚10时开始降雨后,水在报废水库中和拦洪坝后面的空间中继续存蓄,水位不断上升,泥沙不断增多,能量和物质持续积聚。
根据记者的报道和村民的描述,先是最上游的一道拦洪坝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发生溃决。溃坝洪水携带大量沙石,形成泥石流,冲向下游,遇到另一道拦洪坝的阻挡。泥石流受阻,后续的降雨和沙石象援兵一样,继续涌来。第二道大坝无法承受压力,发生溃决。最后七道拦洪坝和一座报废水库的大坝都发生溃决。
根据记者王克勤和火兴才等的实地调查以及发布在网上的照片,可以发现,防洪坝工程质量不好是溃坝的一个原因。一个防洪坝工程,几经转卖,资金进入了中间商的口袋,而不是真正投入工程建设之中。舟曲三眼峪沟的拦洪坝是用石块垒砌的,所用水泥极少,只是用来抹面,做表面工程。当大坝溃决时,用于筑坝的石块,成为泥石流摧毁前进道路上所有建筑物的炮弹。
四、当地居民对灾害原因的解释
三眼村一位名叫冯昌义的71岁老人说:“拦洪坝不仅不能起防洪作用,反而成了一个随时有溃坝危险的水库。一个接一个拦洪坝,就成了一个个水库,因为承受不了更大的洪流,所有的水库都在一定时间内溃坝。”
一位在舟曲长大但没有留下姓名的人,在“谈谈舟曲的泥石流:那些专家不敢说的成因”一文中写道:“那灾难的源头,曾经可是我们儿时踏春郊游的好地方。大家是否还记得,那高耸的城池般所谓的“防洪大坝”,那应该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专家”想出来让我们免受洪水泥石流威胁的办法吧?如果我的推断不错,正是这些专家的“高招”送走了我的亲人朋友!”。
八、结束语
人和水争夺空间,必然产生冲突。人不愿意后退,利用工程技术措施不断进取,似乎占了上风。舟曲的拦洪坝阻挡了自1997年以来的小泥石流,似乎保护了城市的安全。但其实质是,将小问题累积成大灾难,将昨日的问题推迟到今日爆发。一旦工程技术措施失误,必然造成人间悲剧。
1975年8月8日中国河南省板桥、石漫滩等五十余座水库溃坝,造成23万人死亡,被称为是人类技术史上因工程技术措施失效而造成的最大悲剧。35年后的8月8日,舟曲七道拦洪坝和一座废弃的水库先后发生溃坝,造成另一起特大灾害。这让人不仅想起一句名言:技术工程的错误是不能用技术工程来修正的。
── 原载 BBC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来源:[
http://www.guancha.org]《观察》文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