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拘捕艾未未策划已久”

“拘捕艾未未策划已久”

从 德国之声新闻聚合
“拘捕艾未未策划已久”
07.04.2011


德文媒体持续关注艾未未,认为拘捕他是早已策划好的行动,这位著名艺术家面临与刘晓波同样的命运;《环球时报》的评论以半官方的方式表明北京当局反对西方干涉、并准备审判艾未未的强硬态度。
《世界报》写道:"尽管中国国内网上存在的愤怒与同情,国际社会的强烈抗议。尽管这是国外政治和文化界第一次齐心合力。艾未未失踪3天多后仍然没有任何音讯。中国警方对他的妻子路青、母亲和姐姐既没有出示逮捕令也没有给予任何解释。

北京的外交部也保持沉默。"《世界报》认为,艾未未在机场被失踪,与刘晓波2008年被拘捕有着"令人惊讶"的相似。刘晓波的妻子刘霞在几个星期之后才获知他被关押。对于这种"非法的剥夺自由","北京当局从警察法中找出授权,美其名曰'监视居住',允许当局为了调查目的将嫌疑人完全与外界隔绝。

"通过这些规定,专制的中共可以任意选择如何应付对其权力的挑战,有时通过成文的法律制度,有时采用警察国家的棍棒,可以让艾未未那样的异议人士和艺术家在一夜之间消失。警察甚至有权不经过法官听证,将特别令人不快的'捣乱者'以所谓的行政拘留放逐,可以将他们在拘留地关押3年。"

该报指出,"中共领导人也将这些例外规定用于中共最高层的干部清洗。为了所谓的反腐败而制定的规定称作'双规',根据政治局的命令,中央纪律检查部门可以将任何干部'在规定的时间带到规定的地点',并在那里审讯数月之久,直到他被转去法庭接受判决。中国下台的铁道部长就是这样刚刚在'双规'中不留痕迹地消失的。

"多年来,中国特别与欧洲和德国进行法制国家对话,显然,这种对话丝毫没有改变或改善这个对独裁有利的制度。许多批评者认为,这种对话不过是北京的一块'遮羞布'。"

该报还写道:"艾未未的家人和友人害怕的是,当局会以对待刘晓波的同样方式对待艾未未。在星期日中午搜查他在北京的工作室时,警察出示了搜查证,这是一个标志,说明其行动早有准备,显然只是等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起飞后就实施。

《环球时报》的表态非同寻常

针对中国《环球时报》关于艾未未的评论,《世界报》认为,"……这份报纸作为党报《人民日报》下属,爱国的群众性报纸,准许按照党的宣传旨意处理政治上的棘手题目。它在星期三作为唯一的中国报纸不仅发表关于艾未未的文章,还提到北京治安机构负责人温国辉(Wen Guohui音译)没有回答关于艾未未下落的书面询问。"

《商报》(4月6日)认为,"一份官方报纸第一次对一位异议人士的命运表态,是相当不同寻常的。但是,它也暗示,中国当局显然正在准备起诉艾未未。"《明镜》周刊也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中国领导人至少半官方地对著名艺术家艾未未的失踪作出反应。"

该刊写道:"中国的维权人士担心,《环球时报》的评论可能表明艾未未被正式逮捕。审查者已删掉博客和微博客的大部分博文和对艾未未下落的询问。一些文章还是溜过了审查,到星期二(4月5日)下午,Twitter微博有1600多人签名网上请愿,要求中国当局释放艾未未。"

作者:林泉

责编:任琛

TOP

从 德国之声新闻聚合
中国官媒:艾未未从"特立独行"到"经济犯罪"
07.04.2011


4月6日,中国官媒《人民日报》麾下的《环球时报》发表社论"法律不会为特立独行者弯曲",指艾未未是个"特立独行者",其所为有可能触及法律红线,但中国当局将不会顾忌其他国家就此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谴责;4月7日凌晨,中国另一官媒新华网上发出简短英文消息,指艾未未涉嫌经济犯罪,随后新华社又快速将消息删除。


从4月3日艾未未在北京机场被安检人员拦下带走失踪起,中国当局严禁媒体和网络上出现关于艾未未的信息。在中国门户网站的微博上"艾未未"成为严禁的"敏感词"。艾未未"被失踪"后,已经有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政府及国际特赦等机构呼吁中国政府释放艾未未,但中国当局对此未有回应。

4月6日,中国官方媒体首次就艾未未被警方带走一事发表社论,文章指他是个特立独行者,喜欢我行我 素,经常干"别人不敢干"的事,他很多时候离中国法律的红线不远。同时社论还抨击西方在艾未未被拘押的事情上无视中国司法主权,"故意把一个简单的案例放到国家政治甚至国际政治的不相称的位置。"

4月7日凌晨零点左右,新华网上以简短英文发出消息:艾未未因为涉嫌经济犯罪,正在依法接受检查。但非常吊诡的是,消息在发出后不久即被新华社删除,4月7日上午香港文汇报转发了此消息,并一同转发4月6日《环球时报》的社论。

"特立独行""法律弯曲"成新晋流行语

社评发表后,"特立独行""法律弯曲"立即成为新晋流行词,快速更新另一流行语,即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外国驻中国记者挨打一事所作发言"法律不是挡箭牌"。

更有多位中国知名评论人在网上发表看法:

评论人莫之许认为:"环球论调纯法西斯化,民族崛起至上,若少数人特立独行,就要付出代价,即使法律也帮不了他。"

自由撰稿人宋石男说:"挡箭牌还可以说是中性偏贬义的词,特立独行在我的理解中是绝对的褒义词。词典里解释是'普遍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特立独行对应的是俯首帖耳。《环球时报》今日社评将特立独行拉出来鞭挞,是暗示在这个残酷的时代,惟有俯首帖耳才能成为挡箭牌吗?"

《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也在在其新浪微博上留言表示:"中国法律设定一些限制和红线同样很正常,中国对西方的抵制是必须的。中国进步是在对立统一中实现的,中国只有顶住并消化压力,回过头来看,压力才会有积极作用。"

《时代周报》前评论部主任彭晓芸就胡锡进言论进行回应:"法律的红线是随时根据需要设定的吗?而不是以宪法为纲吗?"

德国之声拔打胡锡进在环球时报办公室的电话,工作人员告知,这位报社总编正在中央党校进修学习。

"罗织罪名"及"找法制人"

德国之声采访了荷兰的网络工程师兼时政评论人立里,他认为环球时报的社论是罗织罪名的表现:"诚如网友所说,环球时报为他的主子中国当局,炮制出一个"特立独行罪",更有网友以戏谑的方式称'环球时报意思是,艾未未肯定犯罪了,我们先把他抓起来,罪名我们正在找。给我们点时间,我们一定能找到。这正如艾未未拍摄的纪录片《老妈蹄花》中刘晓原律师所说'找法制人',在中国的皇朝历史上叫罗织罪名。更为可笑的是,环球时报这个社论连艾未未的嫌疑罪名都没有找出,但先要对艾未未作出丑化。"

立里也关注到新华社短消息,他认为:"新华社在4月7日凌晨说艾未未沾涉嫌经济犯罪正在接受调查,这种说法给《环球时报》出了个难题,环球时报说的全是法律和政治方面的事情,到了新华社这儿变成了经济犯罪,这种互相抵触证明中国当局是在罗织罪名"

立里也指,环球时报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作出这篇社论,他们希望艾未未落下政治罪名,但中国当局也不想面临国际社会在人权方面的压力,这次环球时报社论与新华社消息,也表明当局系统内部并不一定协调充分。所以出现了不同说法。

针对环球时报社论,立里也认为,在后极权社会里,意识形态破产后,环球时报这样的文章,无论用意如何,但客观上将改变大家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的状态,相应的艾未未被警方带走的信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哪怕文章中是在骂艾未未,也会把艾未未的名字放大和重复,而获得信息的受众也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一个法制国家怎么会通过官媒来定性一个人的罪名"

德国之声也就此事采访了香港的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执行秘书潘嘉伟,他说已经看到《环球时报》社论及新华社消息的网上截图:"我们感到非常莫名其妙,艾未未被带走这么长的时间,他的家人未收到任何法律的通知,居然突然之间中国官方媒体开始做动作,把艾未未说成罪犯,对他进行中伤,一个法制国家怎么可能通过官方媒体来定性一个人的法律罪名?这表明中国政府太心虚了,因为事先没有找到理由把艾未未带走,所以尝试罗织罪名,但是国际社会是不会因为这么牵强的说法而结束对这个事件的关注。"

潘嘉伟再次谴责中国当局几近疯狂,在艾未未一事上再次违反自己所制定的法律。

4月6日为艾未未家人提供法律咨询的律师刘晓原,呼吁当局公布艾未未的下落。刘晓原同时还反驳《环球时报》文章表示,报纸是在用揣测的方式来写评论,如果官方不尽早公布艾未未的下落,媒体和网民自然也会去做各式各样的解读和猜测。

作者:吴雨

责编:馨月

TOP

签名网上请愿在哪
我也想去签名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