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一党专政,才能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 关于“七确立”、“五不搞”的理论思考之二
杜光
吴邦国委员长提出的第二个确立是“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一个久而弥新的话题。近十多年来,由于腐败日益严重地侵蚀着共产党的肌体,也危及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因此,在文件和报刊上,持续不断地出现了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的呼声。但是,呼号了这么久,究竟加强了多少,改善了多少?党的领导地位是更巩固了,还是更不稳了?恐怕谁也说不清。
吴邦国委员长说: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加以确立的。在同一个报告里,他又说;“我们的一切法律法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这就是说,共产党领导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又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在这个三段论法中,如果抽去了中间项,就成了:党的领导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这看来有点荒谬,却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在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些简单的历史回顾。
(一)关于党的领导的历史回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宪法和法律可以反映它,承认它,却不可能确立它;它是否能够巩固地确立,是否能够持久地保持领导的合法性,更不是宪法和法律的形式所能判定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于共产党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目标深得人心,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地接受党的领导,并在它的领导下建立起新的国家。共产党以它的理论和实践的力量,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为自己确立了领导地位的合法性。
这个事实令人信服地表明,要确立党的领导地位,并保持领导地位的稳固,党的领导就必须符合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和要求。符合于人民利益和要求、受到人民拥护的领导,即使没有宪法和法律的确认,它的地位也是稳固的,事实上也是合法的;相反,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背道而驰,即使在宪法和法律上大讲确立党的领导地位,却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事实上也没有合法性可言。
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地发动政治运动,直到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人们丧失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社会濒临崩溃的边缘,党的威信扫地,领导地位岌岌可危。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才使共产党克服了丧失领导地位的危机。接着,承认农民的包产到户,平反冤假错案,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高等学校恢复招生,接受市场经济,等等,通过这些符合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措施,共产党重新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同时也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但是,由于专制主义势力一再地抗拒和破坏民主主义的发展进程,不断威胁着党的领导地位的完善与巩固。
1989年的学生运动,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大好机会。可惜,邓小平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把可以帮助共产党加强和改善领导地位的巨大的社会力量,看作是威胁、破坏党的领导地位的敌对势力,悍然出动军队,进行镇压,把广大民众的爱国热忱,淹没在血泊之中。
二十多年来,街头枪声所造成的社会创伤没有愈合,由两极分化和权贵资产阶级的产生所带来的社会分裂却日益严重,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者的政策取向,虽然有时也顾及人民大众的利益和要求,但越来越向权贵资产阶级倾斜却是不争的事实。它表现在改革和反改革的矛盾与斗争中,也就是民主和专制的矛盾与斗争中,政治权力往往为反改革的专制势力服务,而违背广大民众的利益和要求,这就导致领导地位的动摇不稳。近几年来,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等口号不绝于耳,为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的措施层出不穷,但都收效甚微。目前社会危机四伏,党内腐败有增无减,党的领导地位处于危机之中。吴邦国委员长说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不知道是出于虚张声势的策略,还是自我安慰的无奈?
(二)不能把党的领导同一党专政混为一谈
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必须在权贵集团和人民大众之间作出明智的抉择。但这个抉择是非常困难的。困难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利益抉择的问题,在利益抉择的背后,还有深厚的意识形态根源。
在意识形态上的最主要的根源,是把党的领导同一党专政混为一谈,用专制的方法来实现领导。专政的领导思想,专制的领导方法,是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病灶。毛泽东大谈为人民服务,但他把民众分为人民和敌人两类,把被他怀疑为有可能威胁他的统治地位的人,都认定为敌人而加以残酷的打击。胡风反革命集团、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等,都是他的专政领导思想和专制领导方法的杰作。邓小平在1989年大开杀戒,江泽民对**功的迫害,都是专政领导思想和专制领导方法的突出表现。近几年的“维稳”,更把这种领导思想和领导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破坏稳定的是残酷剥削人民的权贵、豪强和贪官污吏,他们应该是维稳的真正对象,可是以武装暴力为后盾的维稳的矛头,却对准被迫维权的老百姓和正义爱国的维权人士。权贵、豪强和贪官污吏弹冠相庆,真正忧国忧民、为人民服务的爱国者却被监控、遭打压,甚至判刑入狱,备受煎熬。如此倒行逆施,能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吗?党的领导地位能够巩固吗?
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必须加强、改善党的领导,而要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就必须划清一党专政和党的领导的界限,改变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放弃专制主义的领导方法,建立起正确的领导思想和领导方法。为此,就需要端正对党的领导的理解。
我在不久前写的《清扫反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迷雾妖氛》里,曾引述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关于党的领导的论述,并略作分析,现再引述如下:
“赵紫阳1987年10月25日在中共十三大的报告里,专门论述了‘党的领导’的涵义。他说:‘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接着,他提出进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当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
“赵紫阳的这个政治报告,在6天后的11月1日,经过十三大批准,成为中共全党的路线、方针。应该承认,这是迄今为止中共党组织对‘党的领导’所作的最明确、最权威、最开明的解释。按照这样一些原则来解读党的领导,处理党和国家的关系,党政“各司其职”,就可以削弱权力的过度集中,为取消一党专政、以党代政,创造最基本的条件,也为政治民主化指明了一条可行可靠的路径。可惜,1989年发生的悲剧切断了这个走向民主的最具决定性的环节。党的领导不但没有按照十三大的原则进行改革,实行党政分开、各司其职,相反,一党专政、以党代政的现象变本加厉,权力过度集中、没有监督的弊病愈加严重,甚至成为特权横行、腐败遍地、官民对立、贫富悬殊的总根源。”
只有实现十三大所规定“党的领导”,才符合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也才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有助于党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三)废除一党专政,才能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我这里说一党专政是当前各种社会弊病的总根源,也是党的领导出现危机的基本原因。因此,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应该在思想认识上划清党的领导同一党专政的界限,在实践上要改革政治体制,废除一党专政。迄今为止的教训表明,从一党专政的角度理解党的领导,用专制主义的方法来实现党的领导,必然会滥用权力,危害民众。而危害民众、违背人民利益和要求的领导,不论怎样加强和改善,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领导;而且,愈是加强与完善,就会愈加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必然会被人民群众抛弃,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只有废除一党专政,才有可能使政治权力受到应有的制约与监督,把党的领导放到符合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的坐标上来,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侈谈什么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是无济于事的。
2011年3月27日
来源:[
http://www.guancha.org]《观察》文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