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再说“渣滓洞”

再说“渣滓洞”

再说“渣滓洞”
   
    前些日子,凤凰卫视“潍柴动力凤凰大视野”栏目做了一道“血色黎明之渣滓洞看守所纪事”的专题节目,由主持人陈晓楠与渣滓洞幸存者相互穿插、夹叙夹忆,虽然栏目的政治倾向一如往常样明晰,但我还是一根筋走进了旁门左道:
    一、渣滓洞的囚犯在某年春节要求搞集体联欢,狱方同意,是时,各牢房囚犯集中院坝狂欢,扭延安秧歌、跳舞、叠罗汉,不亦乐乎。罗汉叠了多高?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五层!众所周知,叠罗汉要有相当的体力和耐力,天天坐班房的囚犯哪来这罗汉体力?我打记事起到读大学,就没连续吃过像样的饱饭,完全知晓营养不良、体力不支是啥感觉:站立时,竹竿细腿发颤;行走时,排骨身材打飘。这体力维持身子骨不倒尚欠功夫,更遑论肩上叠人。由此,我判定渣滓洞囚犯们的伙食不差,至少比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强。仅只伙食好还不能蕴就健壮体力,我推测监狱里放风锻炼的质量也不差。
    二、据幸存者讲述,江姐是渣滓洞自关犯人以来“第一个受刑的女犯人”。渣滓洞于1943年被军统征用,江姐于1948年6月被捕。这说明渣滓洞置办刑具五年来,从来没施用于女性。这也说明国民党很文明、很仁慈、很克制、对女性并不进行肉体摧残,这与林昭、张志新在共产党监狱里的遭遇形成天壤之别(而林昭、张志新还算不上是颠覆政府的人)。渣滓洞的女囚犯数目不少,这次参与回忆的幸存者就有几位女性。所以,国民党并不如后来中共所夸张的那么“残暴”。渣滓洞内院墙上写的标语是:“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很人性化,全然以救人为主。
    三、李宗仁代总统期间为化解国共矛盾,主动释放政治犯。渣滓洞囚犯秘密写下囚犯名单,通过地下渠道送到香港《大公报》发表,欲逼使国民党按政治犯待遇释放渣滓洞囚犯(后因送信者失误而流产)。什么叫政治犯?因政治异见而获刑叫政治犯。渣滓洞的囚犯都有颠覆活动和武装暴动史,华蓥山游击队、七曜山游击支队、大巴山游击区……这样的性质全然不属于政治犯的范畴。

    四、仅巴掌大且十分偏僻的渣滓洞竟然还配有专职狱医、建有图书室,由犯人管理图书(内有俄文书籍),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所以出乎意料,是它比今天的一个偏僻学校幸福多了,今天的一个偏僻学校的学生是享受不到渣滓洞囚犯们的待遇的。渣滓洞囚犯抽的烟还是锡箔纸烟。这锡箔纸烟就是“新中国”50、60和70年代官员们抽的那类“精装烟”。渣滓洞幸存者并没说自己抽的是锡箔纸烟,但是说到他们在狱中搞文娱活动时采用了烟盒里的锡箔纸,无意中牵出了这一高档消费。事实上,这几位幸存者在回忆中没有任何一位在监狱的物质生活上倒过苦水。须知,在那内战连连的年头里,普通市民的生活也并不丰裕啊。
    看“渣滓洞”这档节目已有些时日,许多情节现已忘却,就不勉强回忆了。下面谈点延伸的想法和事件:
    1、江姐受刑,的确是因为气焰嚣张,她去下川东联络时,就以“龟儿子!”骂国军,可见这女人的嘴巴之野,她被捕后从城里移步码头解往重庆时,沿途吼叫辱骂、举手打人,属死硬顽固分子,且在受审中屡屡以狂妄语言刺激审讯人员,公然挑衅政府;
    2、引它文一段:“渣滓洞女牢里的学习气氛真令人羡慕,曾紫霞在这里熟读了经典名著《红楼梦》,自此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为以后撰写狱中经历奠定了基础;杨汉秀在这里可以随时冲特务们耍威风、摆架子,囚犯欺凌看守,看守畏惧犯人,真是古今奇闻;牢房里不时传出朗朗的笑声,引得“所长”登门,反招来大家的嘲弄;左绍英、彭灿碧两位英雄母亲所生的孩子,她们的小嘴里吃的,就有国鋕叔叔转送来的奶粉吧;为敌人做了很多针线活儿的李青林赴刑前,特务想给她一点“临终关怀”,要扶她上囚车,被她高傲地拒绝;春节联欢时,大家在各个囚室门口所写的对联,虽然用词颇多“隐晦”,但是其斗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堪称一绝……看来除了刑讯之外,犯人们还是有一些尊严的”;
    3、看着渣滓洞幸存者,我也百感交集,他们能活到今天,不容易。就生命意义而言,我为他们庆幸,但说到献身“理想”,的确值得反省,如果民国从清政府手里接过烂摊子还来不及走向富强就被共产党钻了空子骗得你们为了打倒国民党独裁、消灭剥削和压迫而奉献青春热血的话,那么面对今天的时局,你们作何感想呢?是否还可以说献身革命无怨无悔呢?是否还可以骄傲地回顾自己的对敌斗争史呢?一些老干部今天终于发出了这样的无奈慨言:“革命几十年,一觉回到解放前。”。事实上,“解放前”的各方面秩序比现在还好、还健全,那时的大方向正确、政治开明;政府派大批人员前往西方进修并重用之;介石举纲、海归张目;国家建设基本不走弯路。如若中国不被共产党折腾几十年,早已是与美国遥相呼应、受人敬仰的先进强国了,哪里还在上演“摸到石头过河”的荒诞闹剧;哪里还在日日唱红歌自淫自乐;
    4、怎样看待渣滓洞“11、27大屠杀”?当其时,刘邓大军已逼近重庆,枪炮声隆隆可闻,在无法打熬的最后关头,行刑队才匆匆执行任务(正因为匆匆,狱中幸存者不少,最后竟能合力组织起来推倒围墙突围)。而此前,蒋介石在共产党武装乱世、杀人如麻的年头里,并没有杀死这些武装夺取民国政权的人,这是相当的宽宏大量,为了他们,每一年拨给渣滓洞的经费都是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国民党一直拨专款关押他们、善待他们、等待他们觉悟回头,等到后来却等到一条自己的惨绝不归路。故而,杀人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比看共产党,执政几十年后还要在重庆菜园坝以机枪集体扫射“现行反革命犯”,简直是天壤之别。
    5、渣滓洞幸存者罗广斌自杀于“新中国”,其他幸存者在“新中国”也九死一生,谁是杀害和迫害渣滓洞“革命志士”的凶手,这不又是一说么?
    6、我的上述种种说法对于“革命先烈”及其后代的感情肯定是一个伤害,但对于“革命”者而言,人的个体属性相应减弱,社会属性相应加重,既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影响,就应该把他们置于历史的砧板上锻打,经得起反复锻打才能算数。换言之,任何个人感情应敛于历史之下。
    我这一根筋走旁门左道算是走到头了,现在请中共正道上的刘亚洲将军出来总结几句。刘亚洲:“国民党准备开始大屠杀时,共军已经 接近白市驿了。华莹山游击队已经同四十七军接上头了。游击队说,你赶 紧去,白公馆渣滓洞那儿马上要处决政治犯了。结果共军认为华莹山游 击队员是个骗子,可能是敌人设的圈套,他们没动。结果,屠杀开始了。 烈士们是多么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呵。有人说,真遗憾,他们没看到新中 国。眼看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就要实现,他们却未能见到。我说你错了。 讲心里话,他们是非常幸福的。他们心中信仰马上就要实现了,他在这个 时候死去不是一种痛苦,那是一种幸福。真正痛苦的是那些活了下来的, 看到了人民共和国建立,然后反右、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被自己为 之献身的党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才是最痛苦的。死,死不了。活,活不 成。最后丧失了信念和信仰,如同走肉行尸。”
   
   (说明:文中之“2”摘自纪向寰 《白公馆、渣滓洞之对比》见:http://jljxhgq.blog.sohu.com
   刘亚洲讲话摘自《信念与道德》
   见:http://bbs.hxsd.com/showthread.php?t=6367532。)
   (2009、7、26日老乐捣于澳洲)
   
   

此文于2009年07月26日做了修改

TOP

2009jiushi 红歌 了么 ?

TOP

纳粹的集中营进去第一件事还要进浴场洗澡消毒呢,,
要真如这样所说,楼主应该去享受一下。

TOP

我们追认
所有被折磨致死的人
英雄
就这样诞生
在碑陵上刻下
经历苦难
信念不改
荫庇后人
烈士的后代
已化成财富的象征

TOP

回复 3# 吸血情圣 的帖子

你真幼稚!
那纳粹的集中营里关的绝大多数人是平民!而那白公馆、渣滓洞里关的人基本上是那些要推翻政府的人,他们有纲领,有行动,并不是可以否认的.两者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那纳粹可是人类的敌人,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而那国民党可不是人类的敌人哦,它仅仅的共产党的敌人!而共产党可不是人类的朋友哦.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TOP

引用:
原帖由 haosq 于 2011-2-15 11:54 发表
你真幼稚!
那纳粹的集中营里关的绝大多数人是平民!而那白公馆、渣滓洞里关的人基本上是那些要推翻政府的人,他们有纲领,有行动,并不是可以否认的.两者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那纳粹可是人类的敌人,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而 ...

严重同意此观点

TOP

听一个重庆的网友说过,他们的垃圾也可以称为渣滓(怎么写的不知道,读音是一样的),所以“渣滓洞”顾名思义就是“垃圾洞”,当然垃圾洞就是用来装垃圾的。

[ 本帖最后由 typee 于 2011-2-15 15:26 编辑 ]

TOP

小时候坚信正义总能战胜邪恶,大些了奇怪为啥正义总能战胜邪恶,现在明白了,战胜的就是正义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