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达希东日布:蒙藏往事(一)

达希东日布:蒙藏往事(一)

达希东日布:蒙藏往事(一)

作者:达希东日… 文章来源:民主中国  更新时间:12/5/2010 7:39:04 AM  


达希东日布(蒙古人作家)

引言

  



2010年10月21日,无意中读到一则新闻,《国际西藏邮报》达兰萨拉报道:“为期两天的《1913年蒙藏条约》国际研讨会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出席会议的专家分别来自蒙古,印度,美国,韩国,俄罗斯,加拿大,台湾,荷兰和德国。” 报道说,“本次研讨会,包括一群由27名来自蒙古和外国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就1913年两国之间友好同盟条约和缔约的合法性进行讨论。签订该条约,蒙古和西藏双方宣布互相承认为独立国家。” 于是,我想起了一个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外交官,布里亚特蒙古人道尔吉耶夫。与很多布里亚特蒙古人一样,他的名字也很特别,前半部分“道尔吉”是藏语借词,而后半部分“耶夫”却是俄语词尾。这个道尔吉耶夫,便是1913年《蒙藏条约》的藏方签约代表。一则新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个布里亚特蒙古人是如何成为西藏政府代表的?该条约签订时的国际背景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整整一百年来,蒙古人和藏人,这两个信仰同一种宗教的民族走过了什么样的历程?

很快,我从图书馆里找到一本书,书名便是《达赖喇嘛的外交官——道尔吉耶夫》,翻开第一页,我读到了这样的描述:

“1910年盛夏,一位布里亚特僧侣从上海搭上了开往长崎的客轮。他的名字是阿格旺・道尔吉耶夫,一个四十出头,精力充沛的男人。他体格强健,皮肤黝黑,目光敏锐,头颅巨大。不过,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那刚毅的棱角鲜明的下颚,仿佛映衬着他的不屈个性与坚定意志。身为达赖喇嘛十三世的特使,他从西藏首都拉萨出发,长途跋涉,前往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会见沙皇尼古拉二世。由于当时正值义和团之乱横行于内陆,他不得不选择避开途径北京和天津的陆上铁路,绕海路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再转乘火车。途中,道尔吉耶夫在长崎港作了短暂的停留。”

第一次到日本的道尔吉耶夫,在日记里用藏文写下了如下的字句:“今天到达了一个叫做长崎的日本港口城市。这里佛教寺院很多,礼拜者却很少。这里人口众多,国土却很狭小。这里的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很妄自尊大。据说,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心里都只想着自己的国家。不过,这个国家没有丝毫战乱,国内很安定。大概是这种内政的长期安定,使这个国家发展成了大国,在国际上博得了声誉。”

读完这一段,我便猜测到了道尔吉耶夫此行的外交目的。在那个列强横行的时代,像蒙藏这样的弱小民族,为了自身的民族利益,不得不周旋于列强各大国之间,在纵横交错的各种霸权力量的夹缝中,谋求民族生存的一席空间。夹在日俄之间的蒙古人与夹在英俄之间的藏人,面对着宗主国大清王朝的穷途末路,他们该何去何从?当时,汉人革命党人早已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口号,并设计了“铁血十八星国旗”,开始着手实施“仅限于汉地十八省”的独立运动(所谓铁血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九角里的黑色象征“血”与“铁”,寓意革命必须采用铁血主义。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事实上排出了蒙藏维等“鞑虏”所居疆域。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的十八行省。十八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鞑虏”对立的汉族炎黄子孙)。

当时革命党人的“野心”并不大,只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即在十八个省份中恢复汉人的主权,西藏(青海)、蒙古(内外蒙)、新疆和满洲(东三省)的主权都与汉人无关,这就是当初革命党人所主张的“民族主义”。武昌起义后,直到1912年10月为止,铁血十八星旗被定为中华民国政府的国旗。当然,面对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不单是汉人革命党人奋起捍卫自己的民族,蒙古人和藏人的精英们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和汉人一样,开始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也许,道尔吉耶夫前往彼得堡求助俄国支持西藏独立的使命,与孙中山当年以出让满洲为条件求助日本支持汉地十八省独立的努力,站在清王朝的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勾结境外帝国主义分裂主国”的举动。然而,无论你怎么诠释历史,历史本身却是无法改写的。至少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事实,这一百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就让我以道尔吉耶夫远行俄罗斯为引子,纵观一下这一百年来蒙藏两族的历史和现状吧。

一、汉人的悲伤与藏人的愤怒

2010年10月21日《国际西藏邮报》的一则报道,让我想到了道尔吉耶夫。但是,整个十月间关于藏地的主要新闻,却是在青海省发生的抗议所谓“双语教育”的游行示威,这又让我联想起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危机的问题。

刘力拥有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他来日本已经快十年了。由于他所学的专业比较热门,现在是一家软件设计公司的骨干,薪水丰厚,即使在东京也属于高收入家庭。去年,刘力的父母第一次来日本探亲,三代人聚在一起本该是全家皆大欢喜的,但奶奶却盯着孙子忍不住伤心落泪,爷爷也在一旁叹息不止。而引发刘力父母如此伤心的,是孙子的“语言问题”。刘力的儿子只懂日语,汉语一句都不会说,祖孙两代人之间无法交流。也许,令两位老人伤心的理由是多重性的。首先,从亲情角度来看,祖孙两代人之间的语言交流阻隔已经足够让他们心生沮丧了。另外,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更让他们伤心的理由,那便是在自己后代身上看到的民族语言文化的丧失,这种心理冲击也许比前者更为强烈。在他们的小孙子身上,已经丧失了汉文化传承的一个核心支柱——汉语。还好,对汉民族整体来说,并不是每个汉族孩子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否则,这个民族就会濒临亡族灭种的危险。后来,刘力对我说,父母总是劝他们回国,回到汉人自己的地方,以维持家庭后代语言文化的延续。无奈妻子坚决反对,考虑到儿子已经基本上适应了东京的生活环境,刘力便彻底打消了回国的念头。没办法,他是为了职业上的更高发展而自愿选择投入到日本这个“先进民族”的语言海洋里来的。

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对老夫妇的悲伤呢?按理说,他们的儿孙生活在一个人均收入十倍于中国的发达国家。儿子是电脑工程师,有着令人羡慕的稳定高收入,有着心满意足的物质经济生活。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Colin Grant Clark对幸福的定义。他是第一个启用GN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概念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质量的。在解释所谓“个体幸福”的时候,他首先认为“必须能够持续获得足够的货币收入以购买生活必需品”,也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吧。接下来,他认为“必须保持足够的财富来满足并发展其兴趣爱好的欲望”,姑且可理解为看报读书娱乐上网等等精神文化生活吧。但是,Colin Grant Clark还特别强调:“必须满足其传承并延续传统的欲望,即承接并使用祖先之传统的欲望,以及将这些传统传授给子孙后代的欲望”。他认为,这是“个体幸福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力的父母在自己的孙子身上恰恰没有得到这最后一项欲望的满足,这就是导致他们伤心和欠缺幸福感的原因。看来,民族文化的维系或丧失,是会直接影响人类个体的幸福指数的。

2010年10月份,在青海省,另一群幸福指数受到威胁的人们走上街头表达愤怒。这群人与刘力不同,他们并没有移民到异族城市,并没有为了个人的职业成功而主动投入到某个“先进民族”的语言海洋中去。他们在自己的故乡所遭遇的民族语言危机,并不是他们自身的行为选择所致,而是被政府的政策所引发的。他们什么也没做,没招谁没惹谁,但政府突然下了个文件,要停止他们学校里大部分课程的藏语授课。设想一下,如果在北京的某个汉族学校里,除了汉语课和英语课以外,所有其他课程都要改为藏语授课,对学生和老师们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冲击?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汉语是“国语”,而藏语不是。好,我们承认这两种语言的法定地位确实是不平等的,我们承认藏语在汉语面前是低人一等的存在,这就是现状。至于藏语之所以不是国语,不外乎有两个政治原因。第一,藏地不是主权独立国家,无法把自己的民族语言单独定位为官方语言;第二,藏地不是自治地区,无法像魁北克那样把法语设定为所在国的官方语言之一。

也许中国政府并不喜欢我们讨论这种法定语言地位的不平等现象,也不允许我们讨论这种不平等现象是由于汉人在这个国家的人口比例还是由于汉人在这个国家的专权比例,当然也不允许我们去剖析这种语言不平等政策的合理性。他们可以尽情地理直气壮地主张汉语在这片国土上的独尊优先权,甚至可以侃侃而谈,中国不是加拿大,也不是新加坡,更不是瑞士,中国绝不允许汉语以外的任何民族语言享有与汉语同等的法定地位,这就是中国特色。甚至他们可以说,中国所宣扬的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民族语言地位的平等。这种语言不平等政策在学校教育领域的体现,便是所谓的“双语教学”。

乍听藏地“双语教学”,本以为是在藏族自治地方的所有中小学里同时教授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按理说,没有在藏地汉族学校里义务性地开设藏语课程,就已经是非常不合情理的事情了,现在却要反过来在藏人学校里大刀阔斧地砍杀原有的藏语授课科目,这种赤裸裸的蛮横的文化灭绝政策,体现了一种“非我族类,虽远必诛”式的狭隘残忍的民族主义情结。唉,虽非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难道仅仅因为你是强势民族,就可以不择手段地灭绝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吗?与纳粹德国所实施的肉体意义上的种族灭绝政策相比,文化意义上的种族灭绝政策更具伪善性和残忍性,它是软刀子杀人。从所谓“双语教育”政策的背后,我们不难听到了一种暗藏的声音,一种狰狞的诅咒:“灭了这帮藏人!”这声音很清晰,这诅咒很强烈。(待续)

TOP

达希东日布:蒙藏往事(二)

达希东日布:蒙藏往事(二)

作者:达希东日… 文章来源:民主中国  更新时间:12/26/2010 6:24:59 AM  


达希东日布(蒙古人作家)


  


二 此案与彼岸之间

“灭了这帮藏人”的凶狠诅咒,并不是始于2010年的“双语教育”推进政策,而是源于一百年前的汉人革命党人。当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所标榜的“三民主义”,其核心内容便是汉民族主义。这种汉民族主义的政治目标有两种方案,一是驱逐鞑虏,实现汉地十八省的主权独立,恢复中华;二是进一步扩大主权范围,占领大清帝国的“鞑虏”地区,并以同化方式灭绝满蒙维藏各族,实现汉族的大同天下。清王朝灭亡以后,革命党人开始从第一方案快速地转入第二方案,大张旗鼓地推行汉族沙文主义。革命党人振振有词,把这种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解释为“积极的民族主义”,这大概是积极进攻的意思吧。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中明确表示:“务使满、蒙、回(维吾尔)、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中略)故将来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使其尽化于我汉族。本党所持的民族主义,乃积极的民族主义。诸君不要忘记。”这就是当时那个正义泯灭的二十世纪,一个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时代,一个只有利弊却没有道德的时代,一个为了自身民族利益的扩大而任意宰割弱小民族的时代。

尼采说,上帝死了。于是,道尔吉耶夫便徘徊于此岸与彼岸之间。对于“上帝”或“彼岸”,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看法很有趣,他认为,当人类先哲们把“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明确地区分开来,并意识到理想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和绝对性时,伟大的文明便产生了。雅斯贝尔斯把这种伟大文明称为“轴心文明”,并把古老辉煌的印藏文明列入屈指可数的几个轴心文明之内。感叹中国人之精神颓废的中国学者童世骏在其《当代中国的精神困境》中说:“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人为自己确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人在自我的深处,在超越的明朗处,体验到绝对性,那么雅斯贝尔斯把产生了这种超越意识的文明叫做轴心文明。”

几千年来,蒙古人曾经在“现实世界”中勇猛征战,硕果累累。这个世界里没有善恶,只有强弱;这个世界里没有正邪,只有利弊;这个世界里没有博爱,只有敌我;这个世界里既没有“爱你的邻人”也没有“慈悲为怀”,只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直到有一天,八思巴与宗喀巴这两位藏人先哲把“彼岸”展示在蒙古人面前,这些骁勇善战的骑士们便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加入到轴心文明的行列。从此,他们在现实世界的征战闲暇里,开始凝视另一个至高的理想世界——彼岸。

然而,道尔吉耶夫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上帝死了”的时代,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一个列强各国飞扬跋扈,弱小民族沦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时代。还在欧洲工业革命初期,尼采便大声疾呼“上帝死了”,预言了未来200年的世界历史走向。尼采认为,由于趋利式的理性主义和精打细算,由于摧毁自己的过去和控制自己未来的欲望心理,虚无主义将不可避免地降临于世。不幸的是,尼采的预言成了现实,道尔吉耶夫看到了坚船利炮的英日俄角逐远东的硝烟,也看到了汉人革命党人的民族沙文主义咄咄逼人的趋势,蒙藏两族沦为弱小民族,佛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劫难。环顾整个亚洲,大部分国家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要说例外,大概只有几个,泰国在忍辱图存,日本在“富国强兵”,革命党人在“恢复中华”,满清却摇摇欲坠。当时的东亚,可以说是险象环生。这就是道尔吉耶夫不远万里出访彼得堡,寻求俄国支持藏地独立时的国际环境。

当然,道尔吉耶夫心里很清楚,革命党人还未成气候,暂时不足为惧,但俄国在亚洲却有另外两个更强大的老对手——英国和日本。他邀请俄国支持西藏,日本和英国肯定会觉得很不爽快。尤其是奴役统治着印度的英国,绝不希望在其殖民地的北邻地区出现俄国势力。至于藏民族与藏传佛教的命运和未来,根本不在大英帝国的考虑范围之内。历史证明,英国很不喜欢道尔吉耶夫,原因之一就是他力主西藏寻求俄国的支持,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深受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信任和重用,并采纳了他的联俄主张。后来,英国人对道尔吉耶夫的厌恶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散布流言,诬蔑他是俄国间谍,甚至制造借口直接入侵西藏。

参与发起诽谤道尔吉耶夫的,也有潜入西藏的日本人。当时,日本为了寻求伙伴共同对抗俄国,正与英国筹划建立“英日同盟”(英日军事同盟条约于1902年正式签订,同盟建立后不久,日本即发起日俄战争)。由于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帝国主义列强对另一个列强俄国的同仇敌忾,他们便盛气凌人地干涉阻止藏人与俄国建立同盟关系的努力。他们粗暴地认为,无论是道尔吉耶夫还是十三世达赖喇嘛,都无权与他们的对手结盟,如果西藏政府不听他们摆布,英军就会悍然入侵西藏,如果谁敢主张与俄国结盟,就会被诬蔑为俄国间谍,这就是他们列强式的游戏规则,无道理可讲。

一百年过去了,对道尔吉耶夫的莫须有的诽谤并没有烟消云散,甚至,十四世达赖喇嘛也不得不回答人们的提问,消除疑惑,澄清事实。托马斯所著的《The Story of Tibet: Conversations with the Dalai Lama》里有一段话:“毫无疑问,”(十四世)达赖喇嘛说,“十三世达赖喇嘛热切渴望与俄罗斯建立关系,而且,我认为他起初对英国抱有一些怀疑。于是,道尔吉耶夫登场了。英国人认为他是间谍,但事实上他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和虔诚的佛教僧侣,并且对十三世达赖喇嘛忠心耿耿。”

辛亥革命以后,有些中国人紧跟英国人和日本人臆造出的疑云,也参与到诽谤道尔吉耶夫为间谍的行列中。原因不难理解,他们不但厌恶道尔吉耶夫“通俄”的外交努力,更痛恨道尔吉耶夫主导的1913年《蒙藏条约》,在此条约中,西藏与蒙古库仑政府互相承认主权独立地位,序言写到:“鉴于蒙古与西藏已经摆脱了满洲王朝,脱离中国,并且已经变成独立的国家,又鉴于这两个国家一直信奉同一个宗教,而为了让他们古老又相互之友谊得以强化的目的……”,接下来的各个条款里载明着友谊、互助、佛教国家的兄弟情谊丶贸易等等。整份文件里不时使用到藏文“让赞”来指称“独立”。

2007年登载于《环球时报》的文章《外国间谍在西藏秘密活动始末》介绍了张伟编著的《布达拉宫上空的谍影》,文章里说:“德尔智(道尔吉耶夫)积极奔走在拉萨,库仑(今乌兰巴托)和圣彼得堡之间,同西藏地方分裂主义者策划西藏独立的阴谋,并秘密决定采取两项重大外交行动:一是同独立的外蒙古结成政治同盟,订立藏蒙协定,二是取得俄国对西藏独立的支持,订立藏俄条约。1913年1月,德尔智非法签署所谓《蒙藏条约》,宣布‘蒙古,西藏均已脱离满清之羁绊,与中国分离,自成两国’。由于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德尔智此举未能得到沙俄政府的支持,悻悻返回西藏。”此处所谓“由于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之中的外部形势变化,显然是指英日同盟的建立和日本在满洲对俄国的步步逼近,使得俄国被迫避免两线备战,放弃对西藏的支持计划,集中力量与日本在满洲对决。

美国著名藏学家亚历山大・博金(Alexander Berzin)在其论文《Russian and Japanese Involvement with Pre-Communist Tibet》里谈到一个在西藏的日本人,他图谋破坏藏俄结盟,并在英俄之间挑拨离间:“他(河口慧海)从西藏回到英属印度后,向一个为英国服务的印度间谍Sarat Chandra Das报告了一个错误的消息,即俄国在西藏已驻扎军队。当时,日本正与俄国为争夺满洲而备战。(中略)看起来,这个日本人是想通过挑拨英俄对峙,来确保英国在即将爆发的日俄战争中反对俄国。也许他还希望英国插手西藏,以使俄国的注意力从满洲地区分散到印藏地区。”后来,这个日本人所报告的假消息直接导致了英军入侵西藏。俄国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在满洲与日本妥协,集中精力与英国在西藏对决;二是在西藏向英国让步,集中精力在满洲与日本对决。俄国选择了后者,放弃了对西藏的支持,道尔吉耶夫只能“悻悻返回西藏”了。

道尔吉耶夫的“两项重大外交行动”中,虽然只有前一项成功,却也足以让中国那些狂热痴迷于“大汉一统”的爱国者们咬牙切齿,口诛笔伐了。(待续)

TOP

达希东日布:蒙藏往事(三)

达希东日布:蒙藏往事(三)

作者:达希东日… 文章来源:民主中国  更新时间:1/17/2011 7:37:50 AM  
达希东日布(蒙古人作家)


  




三、世间八法的纠葛

据说,世间凡夫与佛门修行人之间的一项根本不同,就在于能否超越“得失乐苦称讥誉毁”即“世间八法”的纠葛。也就是说,能否超越获得与失去,能否看破快乐与痛苦,能否漠视赞同与反对,能否对赞美与诋毁无动于衷,是衡量俗人和僧人的重要尺度之一。你会因涨工资而高兴吗? 你会因丢了钱包而沮丧吗?你会因自己国家的强大而振奋吗?你会因亡国而悲愤吗?这就是俗人,是被“世间八法”所左右的凡夫。而修行人,心里却只有佛法,没有世间八法。如来佛,常常被当作超越了“世间八法”的典范来告诫佛家弟子。据《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四十四卷十一页里说:“如何世尊超世八法?答:如来虽遇利等四法;而不生于高欢喜爱。如来虽遇衰等四法;而不生于下戚忧恚。由此名超。故称不染。非谓无漏,立不染名。如妙高山,住金轮上,八方猛风不能倾动。诸佛亦尔。住净尸罗,世间八法不能倾动。”

然而,道尔吉耶夫却没有摆脱掉“得失”(图伯特国家利益)对自己的困扰和纠葛。藏地独立的实现和维持(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成了他佛法修行之外的一项重大人生目标。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1900年代的藏地在事实上是独立的,道尔吉耶夫与噶厦政府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只是想通过条约的形式来给这种事实上的独立状态赋予某种国际法层面的确认而已。也许,道尔吉耶夫可以超越“称讥誉毁”四法,可以不在乎来自英国人的无端诽谤,也可以不在乎来自中国人的恶意中伤。但是,当独立的图伯特遭到任何一个周边大国的入侵时,他却超越不了沮丧颓唐;当他看到维持并实现图伯特独立的外交可能性时,他也超越不了欣喜若狂。他既是僧侣,又是外交官;既是佛教徒,又是世俗爱国主义者。他本该静下心来诵经读书,却不得不在各种外交游戏中纵横捭阖。这种双重身份,一直困扰着道尔吉耶夫,使他成为一个无法彻底超越世间八法的苦恼僧人。

不过,这种心灵的困扰并没有扼杀道尔吉耶夫对佛学的才能。虽然很多中国人对道尔吉耶夫总是持否定诋毁态度,一位叫肖继业的中国学者对道尔吉耶夫的攻击口吻还算比较委婉,在《中国科技纵横》2005年03期发表的论文《藏传佛教在俄罗斯》里开场便说:“俄罗斯的佛教史上,有位颇有争议又很富传奇色彩的喇嘛,名叫多吉耶夫(道尔吉耶夫)。他是一个很有分量而又有历史性色彩的人物。” 不过,肖对道尔吉耶夫佛学造诣的描述正好验证了达赖喇嘛对道尔吉耶夫“是一个优秀的学者”的评价:“1886年在哲蚌寺学佛六年后,他得到‘格西’(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最高头衔,并且被指派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宗教顾问,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但是,作者似乎并没有被道尔吉耶夫的虔诚和才智所打动,也没有钦佩他获得“格西”头衔,反而把这长达六年的佛法学习以及后来对十三世达赖喇嘛长达十年的辅佐解释为“成功地打入了西藏政权的上层后,他利用便利,为沙皇俄国搜集情报。”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些诬蔑字句还是颇有文革味道的,却没有丝毫逻辑推理和资料考证。

还好,在谈及他的佛学“格西”殊荣之后,肖并没有忘记描述一下道尔吉耶夫的外交才能:“这位熟知西藏,雄辩滔滔的布里亚特人频繁地在西藏,俄罗斯的外交关系中穿针引线,使得他备受重视。在宗教界看来,他是一位为了佛教传播不遗余力有胆有识的圣人。1912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给了他5万银币,授权他在沙俄首都圣彼得堡建寺。尽管希腊正教教会(应为俄国东正教会?)强烈反对,但Kalachahakra寺院还是在1915年落成。这是第一座在欧洲国家首都实践佛教仪礼的佛寺,它融合了西藏,蒙古及欧洲的建筑特色,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法会,是当地佛教活动与文化中心。每值佛事,都城里为数不少的布里亚特人及卡尔梅克人都会举家前往,同时它也引起东方研究院佛学学者的关注。1938年,这座位于滨海大街91号的喇嘛庙被苏联政府收归国有,先后由军医院,电台,动物研究所占用,直到1989年才交还给佛教教会。”

在以上这段文字里,如果肖不得不承认道尔吉耶夫对佛教的虔诚和贡献,那么下一段描述更明确地肯定了道尔吉耶夫对佛教的誓死捍卫:“苏联建立初期,当政府镇压基督教会,批驳有神论的时候,由于多吉耶夫颇具辩才,机智地声称佛教非但不是有神论,而且提倡利他的人生观,曾使佛教暂免一劫,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境内依然寺院林立。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执政,任凭多吉耶夫再口若悬河也于事无补。1923年多吉耶夫被捕,次年死在监狱里。” 这里虽然没有提及道尔吉耶夫被捕的具体原因,但另一位中国学者房建昌所著《苏联西藏学小史》里的描述却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在斯大林时代,由于他仍然狂热地从事西藏佛教的传播,被认为从事有损于共产主义的宣传,锒铛入狱,最后以八十九岁的高龄病死于乌兰乌德的牢房里。” 这就是被某些人诬蔑为间谍的老人,一个虔诚的信者,一个睿智的高僧,一个在血雨腥风的世界里不肯放弃彼岸追求的人,一个在共产主义的风暴中不肯放弃弘扬佛法的人,他最后被捕的原因是“仍然狂热地从事西藏佛教的传播”。

回到《达赖喇嘛的外交官----道尔吉耶夫》里对道尔吉耶夫在1900年到达日本长崎时所作的描述:“一个四十出头,精力充沛的男人。他体格强健,皮肤黝黑,目光敏锐,头颅巨大。不过,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那刚毅的棱角鲜明的下颚,仿佛映衬着他的不屈个性与坚定意志。”

道尔吉耶夫,达赖喇嘛的外交官,在长崎做了短暂停留后,肩负着西藏政府的重托,搭上了开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客船,从一个列强之国前往另一个列强之国。身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僧侣,弘扬佛法是他责无旁贷的使命;而身为一名外交官,他却不得不在列强之间周旋,施展其外交才能,尽可能维护西藏政府的最大利益。在“上帝死了”的世界,他不得不穿行于此岸与彼岸之间。在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年代,他不得不往复于僧俗两界,以一个僧侣的身份在世俗世界里纵横捭阖,施展政治外交手腕,拉拢依靠某个列强,来对抗更危险的对手,维护西藏最大的政治外交利益。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居然不得不在“利益争斗”中左右斡旋,显然违背了超越俗人的“世间八法”(得失苦乐称讥誉毁)的教义。毕竟,世间八法的第一项便是不为“利益”所动。如来佛超越了世间八法,能够不为利益所动,而道尔吉耶夫却在追求西藏的政治利益和外交利益,费尽心机谋求西藏的独立。可以想象,道尔吉耶夫心中的“理想世界”与他所直面的“现实世界”里,各有其难以割舍的东西。他虽然笃信佛法,却无法抛开世俗政治目标。这让人想起同样徘徊于僧俗两界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想起他那首著名的情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的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多情善感的仓央嘉措,心里装着佛法,也装着儿女情长;热爱西藏的道尔吉耶夫,心里装着佛法,却也装着西藏独立之梦。作为佛教僧侣,俩人都有各自的内心困惑。

1900年8月,轮船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道尔吉耶夫踏上了俄罗斯帝国的疆土。这是他第二次穿越欧亚大陆,往返于拉萨和彼得堡之间。道尔吉耶夫在自传里对自己忙于外交奔波的一生作出这样的描述:“一个被世间八法之魔所擒获的迷惘流浪的僧人”。这句话,既是他对自己徘徊于僧俗两界之人生的最终定义,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迷惘与纠葛。不难看出,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专心致志地研修佛法啊,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远离世间八法啊。但是,时代却没有成全他。

TOP

达希东日布:蒙藏往事(三)

TOP

你想过语言对少数名族同志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影响吗?对少数名族地区发展的影响吗?整天他妈的就知道想这些、多学学自然科学、发展科技,致富奔小康不好吗?我干!你就不知道人和人类历史是啥关系、去你他妈的狭隘世界、过原始人的生活。老子要学习英语、学习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化为实在的物质。让他妈的全世界的享用!干!鄙视你的言论。身为中国五十六个名族之一要先做好一个中国人再说别的。没有地球哪有中国、没有中国哪有你!考!

TOP

当时革命党人的“野心”并不大,只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即在十八个省份中恢复汉人的主权,西藏(青海)、蒙古(内外蒙)、新疆和满洲(东三省)的主权都与汉人无关,这就是当初革命党人所主张的“民族主义”。
=================
1910年的中国没有青海省,原青海省的地盘在行政上隶属于原甘肃省管辖。
青海省设立于中华民国初期,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