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次回家,除了和家人朋友相聚,另一最大“使命”当然是吃吃吃!不只是为了喂饱肚子和满足味蕾,而是为了那一段段要命的回忆。
自小,父亲爱带着我们一家大小,不分昼夜,翻山越岭,四处去找好吃的。对我家人来说,同桌共进美食,是增进感情最欢乐的时候。而所谓美食,不需山珍
海味,反倒是街边小食,才是最津津有味,我们最津津乐道的。后来我出国了,弟妹长大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的机会自然减少。正因如此,那段回忆更是珍贵。熟
悉的味道、熟络的熟食挡,是勾起回忆最快捷直接的方法,而现在一家人能一起共餐更是难得。
简介 – 去马来西亚旅行该如何吃?
基本上,马来西亚食物分为三大类: 马来、华人和印度。除此,在这三大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互影响下,食物演变得多姿多彩。在马来西亚人对食物的追求和要求下,新式食物也层出不穷。后者是我和弟妹讨论以下的名单时才发现的。他们给我说了许多我从来没试过的食物。是我这姐姐离家太久了,对家乡食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十多年前。每次回家,我也只顾追寻“旧时的味道”。当然,新类食物从没盖过大马“传统美食”的风头。食物,还是旧时的美味….
吉隆坡虽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可是最美味的食物却在槟城,还有怡保。没想到的是,连Ed,我这个“香蕉人”老公,去到槟城吃,也一口吃出槟城的美味。一边吃,一边猛赞槟城的食物比吉隆坡好吃几百倍!哈哈!
在马来西亚自助游,
最经济的吃法是去齐集各类不同摊档的食店/小贩中心吃 (如上图)
。这些食店通常在入夜时,会把桌椅摆在店前和马路边。在这种食店吃,不会有人来招呼你,除了该食店的饮料档员工。要吃的,你必须自己走去心意的摊档点。等
面饭端上桌子,你给钱就可以了。一碗面约为3 至 6
马币,要看你在马来西亚的哪个城市乡村吃,价格稍有高低。没依附店铺,摆在街边的熟食挡,已较少见。如果,听到附近有个巴刹 (菜市场),尤其是pasar malam (夜市), 一定要去逛逛,会找到很多小吃。
除此,很多小贩或商家已走高尚路线。同样的食物,在包装和更舒适的环境下,收费高出几倍。大家随自己喜好选择啦。总之,在马来西亚,种类繁多,餐馆熟食档比比皆是,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一般而言,马来西亚熟食挡的卫生水平还算可以,却也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肠胃不好的朋友。用膳前,你还是必须自行判断。至于,餐馆内的,应该都可靠。

这篇文章是个迷你系列,分作几篇贴上。希望大家从中会对马来西亚食物有个较完整的概念,我自己也趁机为了这篇文章多学习。

继上一篇 – 《Part 1: 简介》
(一) 华人食物
中国各省/籍贯华人下南洋“淘金”,继而留下来落地生根。笼统地说,他们把故乡的烹调法也一道带来马来西亚,有客家式的、福建式、还有潮州、广东等,不计其数。只为煮出故乡味,以解乡愁。有的开了熟食挡,招待同乡,一起思念。
后来,为了迎合不同籍贯人的口味和南洋气候,及加以应用本土材料,在不停改良和演变下,渐渐形成了今天的“大马味道”。所以,当你听到马来西亚人说
的福建炒啦、客家面啦、海南鸡饭啦,可别误以为和中国该地的味道一样。来自中国的朋友们,也别笑我们”乱乱来”,心想中国当地哪有这些食物啊?!这些食物
名称的来源,是因思乡而命名。
对了,有一点,来马来西亚旅行的朋友或许会留意到和疑惑的是,很多吉隆坡华人熟食档的员工不是华人。这是因为,大城市的华人要嘛已不喜欢这种辛劳的工作,
或老板为了节省开支,聘请廉价外劳 (如印尼人等)来帮忙。所以,你点吃时,可能有点沟通问题
。可是,有些有经验的外劳,已可懂得说简单的中文或英文。至于食物的水平是否有下降,嗯…我是觉得有影响。

咖哩叻沙
1. 咖哩叻沙汤面 (Curry Laksa)
这个名单虽没分先后,可是我把咖哩叻沙放在第一,还是有其原因,它是我的最爱嘛!呵呵。在加澳的马来西亚餐馆吃,我一定点这道!也常自己煮来吃。可
是,回来马来西亚时反倒少吃。大热天,常吃咖哩叻沙,我容易发热气生病,怕怕,唉。在加拿大或澳大利亚冬季时吃,我易热的身体还承受得了。
咖哩叻沙,其实就是咖哩汤面。中马人称之为咖哩叻沙,槟城人则称之为咖哩面。其汤底是以各式香料 (如辣椒、南姜、蒜蓉、虾米、香茅等 )多个小时熬出来的浓味辣汤,加上椰汁是其经典之处。汤底熬好,放入面条,配以鱼丸、豆腐卜、蚶等,有的还会加滑鸡 (上图) 、叉烧。
2. 虾面 (Har Mee)
虾面, 顾名思义,是以虾为主的汤面。汤底是用大量虾头虾壳,还有猪骨和冰糖熬出来的,加入辣味。面为主食,虾和肉丝为配料。辣得来,虾味很浓很鲜,喜欢虾的朋友这道汤面,你会喜欢。

吉隆坡福建面

广府鸳鸯
3. 吉隆坡福建炒面/广府鸳鸯
其实,以上两样面食足以“独当一面”,何以我把它们同列一项呢?在马来西亚有一种熟食档,叫做“大炒”,
即是炒粉档。在那里,你必可吃到这两道面食。有前者,通常会有后者。福建面是先以黑酱油等调味料炒香猪油渣和其他配料,最后加入油面快炒。广府鸳鸯则是先
将河粉炒香,米粉烘脆,再淋入已煮好的滑蛋芡汁。一者黑色,一 者奶色;一者干,一者湿;一者福建式,一者广府式。相映成趣。
而且,一个“大炒”档厨师的功夫,可从这两道面食看出一二。这两道好,那么其他的炒粉,如福建炒伊面、焖伊面、卤 面等,应该也不错。
在马来西亚,堪称好吃的福建面,是用碳火来炒。碳香味混入浓郁黑酱味道,顿生自然原始。广府鸳鸯内则有河粉和米粉。流口的河粉,加上爽脆的米粉,口 感配合绝佳。这和一般常见只有河粉的滑蛋河有别。
福建面本身不辣。我吃福建面时,却很喜欢加入参峇马来盏 (马来西亚独特的辣椒酱)。吃广府 鸳鸯时,则喜欢加入生的,微辣带酸的嫩青辣椒调味。
注:在槟城,福建面是指以上说的 虾面。在吉隆坡,福建面,又称大碌面,才是这种乌黑色的炒面。

炒粿条
4. 炒粿条 (Char Kway Teow)
我爸爸对炒粿条有一种“狂热”。他说,如果有个什么最容易上瘾的食物名单,炒粿条一定排第一。这是他一厢情愿地说。老爸最喜欢先点一碗面给自己,再
加一碟炒粿条放在桌子中间和大家share
,其他人可夹几口。Ed来马来西亚时,觉得我家有这种不是很卫生的坏习惯,哈哈。哎,是爸爸爱吃炒粿条啦。他不想天天只吃它,却又很“瘾”它的味道。所
以,点了和大家share。我们不抗议,因为我们也一样爱吃,呵呵!
粿条,是河粉的另一个名称。马来西亚华人习惯称炒粿条为 char kway teow,
好像是以潮州/闽南话发音,有些人译音为“炒贵刁”。虽说名为炒粿条,大部分人喜欢的吃法是面条和粿条一起炒 (如上图)。大火炒面,加入黑酱油
(老抽)、豆芽、虾、韭菜等。把面条捞起前最重要的一步是,加入炒锅条的“灵魂”血蚶!快速兜两兜,即可上桌。
点炒粿条时,你有不辣、辣味或加辣的选择,也可加蛋。炒粿条是用猪油和猪油渣来炒才会那么香。心脏不是很好,或胆固醇高的朋友们,不要常吃哟!我老爸偶也会担心血蚶不新鲜或不干净,会要求以鱼饼取代血蚶。味道虽差了点,健康为要嘛!
5. 粿条汤 (Kway Teow Teng)
说到炒粿条,另个我爱吃的“粿条”是,粿条汤 (Kway Teow Teng)。滑滑流口的粿条加入用猪鸡骨熬出来的清汤内,和一般浓口味的大马食物比较起来,显得清淡朴实得多。我发热气,身体不舒服,不敢吃煎炒热辣毒的食物时,粿条汤 (下图) 是我的首选。
(下一篇 - 肉骨茶、云吞干捞面、碌碌和、猪肠粉和酿豆腐)

粿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