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我的信仰轨迹:在神爱与佛法之间走向被竖起的十字架 【转帖】

我的信仰轨迹:在神爱与佛法之间走向被竖起的十字架 【转帖】


写在前面的,文章比较长,希望诸位驴友能够耐心的看完,希望对大家都有帮助。
我知识有限,对佛学了解也不多,就发挥拿来主义的精神转来与大家分享。
大家如果有意见可以去原帖后面回复,我想原文作者应该会很高兴跟你们交流佛学跟基督教的。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1f32601009k74.html

">">


我的信仰轨迹:在神爱与佛法之间走向被竖起的十字架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你们开门。”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新约圣经·马太福音



 



     这是我写给一位曾教授过我的大学教师关于基督教和佛教相比较的几次留言,它对于我个人的意义很重大,因为这是自从我转变信仰以来的第一次宗教观点表述,这些文字初步说明了我从一个佛教徒转变成为一名基督徒的心灵轨迹。是记。



 



     1.读您的《致友人》感:有条件的爱也是爱啊,人的爱其实只能达此,佛法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说法只是将人自身主体性后的神话,从未实现过,能战胜虚无的无条件之爱只有神爱能达,一如耶稣在十字架上被人与神双重抛弃,但他说:宽恕他们!我把灵魂交给你了!人所凭的是“信”而称义,因信才会有真爱,如果对上帝也全靠自然理性去信去理解,是不会成功的,而且那种试图从了悟或世智慧入手的“解脱”无法普世救赎,人因着理性自大、怀疑、堕落,理性不是坏东西,是神所赋予的,但救赎的路若完全依赖它其实就是变相的偶像崇拜——人对人自身的崇拜,当
“人人都成了上帝”,结果就会是灾难。理性的精神本质是怀疑,包括对理性自身的怀疑,人就是在怀疑中走无间的路的,神与人是绝对的不同,人用理性永远也无法认识神的全部,自古以来无数的神学家、佛学家、哲学家试图去证明、论述关于上帝或者超验性范畴的知识,几千年过去了,人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精缜的神学、佛学、哲学理论体系,但实际上它们对个体的救赎只像是空中楼阁,可望而虚幻,这些知识也从未帮助个体的人真正认识上帝,因为认识上帝的第一步本就不是用“思”的,而是因“信”,人的救赎若不凭借神白白的恩典(基督钉十字架)是无法可想的。



 



苦难,这是所有博大的人类精神系统都必须面对的,只是态度迥然,“苦”是佛陀创教指向的根本主题,但他的答案是凭“自力”用智慧和德行去出世“解脱”,尽管他强调中道,但事实上他仍把人引向一种特殊的“空”境,也就是虚无中,他的高明深刻在此,他的局限颓废也在此,基督的态度则恰恰相反,他是背负起苦难的十字架,他用“爱”亲为,教导人以信念,希望,而不是“思”,是借着神恩,而不是完全“自力”,我一直认为佛的教诲是人类想凭借自身寻求完满幸福的最大最深刻的努力,但事实上这条路必然把人导向另一种特殊的堕落,尽管佛所悟的是“无我”,但其实一心要解脱苦的人会更加自我中心,从而变的自私,信仰的目的是赎罪,是背负苦难的“爱”,是战胜一切虚无感局限从而彻底交付上帝的“信”,仿佛耶稣那样走向崇高。



 



     我决不想仅凭这几句话就让您有了信仰,信仰本就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实现的,没有苦难和虚无的内心挣扎,怎么能对“信”有深刻的认识?信仰不仅不会给人带来对“苦难”的解脱与麻痹,而且恰恰要你更深的去领受它,“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我们既不必求亲见神的公义在世间实现,因为它必将在你空缺时悄然实现,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重要的是你的心中有爱!



 



以后向您多介绍几本书来读,或许会有些用,刘小枫的《走上十字架上的真》不知老师读过了吗?



 



     2. 恩,信:这的确是一个超乎想象的极其复杂的事情,虽然它也可能是最纯简不过的事情。我曾经畅游在包括禅宗在内的佛学大海内苦苦求索达十余年,并且正式皈依过实修证过,但在我逐渐对佛义有了自认透彻的理解后,终于跳出了它重新认识佛法,忆当初我一如所有崇尚思辩轻薄上帝说的正信佛教徒一样,对人凭慧力自救充满理想化的自信,庄禅将一切差别齐平,实相无相,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闻似甚是自在洒脱,空灵无住;唯识则以一心识都摄百法,唯识无境,转识成智,体系构建精妙绝伦而庞大深缜,学之顿有入法海真谛之感;净土以佛号洗涤心灵,普摄三根,欲随其心净而境界现前,得佛弘愿往生极乐…..佛学宗派甚多而其旨归是一非二,我那时侯真是沉溺于其中无法自拔,清净啊,解脱啊,自在啊,随缘啊,无住啊,了悟啊,但解脱之路却一直伴随着我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困惑,



 



     当我有一天偶然阅读了新约圣经中耶稣的那些话语和事迹时,我被一种从佛教里从未感受到过的崇高感深深震撼,那是旷野里“你来跟随我”的信念与权柄,那是高山上大声呼唤出的“爱”的至善真谛,那是客西马尼园汗出如血“忧伤要死”的挣扎痛楚,那更是十字架上“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何将我离弃”的绝望呐喊与之后的彻底交付,耶稣有愤怒,有悲伤,有痛苦,但他却也因此爱的更深沉,也更真实,佛教里的圣人大都以静默、平和、慈祥、安宁的形象示人,禅宗那里是非分别都不要了,好象很高明玄妙,但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其实特别消极怠惰,它只能提供一些写在典籍里的虚幻的理想境界,却对于世间的公义、善恶以一种“超然”“超脱”
的态度处之,这其实是把人自身摆到了上帝的位置上,然后用吊诡的思辩方式消解着作为人应承担的责任,一切都空化了,一切也都进入到精神的深度“颓废”之中,这真是清净了,却也堕落了。我曾试图从回归到原初佛教——乔达摩佛陀本人的思想入手,研究造成佛教这一品格的原因何在,限于篇幅,长话短说,那就是我们许多佛教徒都忽略掉了佛法关怀的根本宗旨:什么是苦以及如何离苦。这是“四圣谛”的全部主题,集谛中关于十二因缘的解说最终是要求“无生”,故而无灭,从而断一切烦恼苦难,因此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认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达到“生灭灭已,寂灭最乐”的解脱境界,那么什么是涅盘,我似乎也就有些明白了,我们冷静的分析,这一套下来其实本质上是出于利己除苦的,演化成大乘佛教后的慈悲主义的背后仍藏匿着这一主题,这种佛教式慈悲我越来越感觉它的不真实不现实,更是某种说辞,我看到的佛徒许多人更关心自己的做功德、对世事表现冷漠,我在这种静寂中嗅出了死味,我在对“人人可成佛”的理念支撑下许多大师被信徒顶礼膜拜的过程中闻出了偶相崇拜的可怕,我几乎就在同时开始重新审视佛法,也重新认识 神,认识基督,认识到底什么是“爱”,可喜的是,耶稣那些没有思辩、没有形上的言行给了我巨大启发,一条全新的路等待着我去行走。



 



     今天先和您聊到这儿,或许我的话语会对您重新反思“禅”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东方文明能有一点点作用也说不定。



 



     3. 武侠我一直最喜欢《天龙八部》,此书可当一部佛经读。从前我对扫地僧膜拜不已,但他的形象却渐渐模糊,东方以空、无为美,人在求与天“合一”的过程中消磨了个性与魂灵,当“人人可成圣可成佛”的神话在我对人性罪恶的真实观照下破灭时,那种陷入“以自我为义”而不以 神为义的错谬在我心里就更清楚了。我想,我真是有罪的,这世上连一个义人也无;我不想去问灵魂或者神国的模状,我只去信去望去爱就好,因我实实触摸到了自己的罪。



 



     现在想,我仍然最喜欢《天龙八部》,只是那“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的空观已离我而去,“空”是很深刻的,但“空”并不是终结,萧和慕容虔心出了家就得了佛法的救度吗?或许吧,但若教我选择,我甘愿做回萧峰,他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为救民而自决于根本就不理解他还咒骂他怨恨他的两国军前,他曾被几乎所有人遗弃并深陷绝望,他有血有肉有泪,他凛然大义也有难止私仇,他悲剧的一生走到头仍是悲剧,他却真得了救赎,而不是解脱



 



     4. 呵呵,上课的时候我更会避开喧闹孤寂着,自是不易相视。基督教和儒家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活气,虽然根本点迥异,这大约便是您所指的“血气”吧?耶稣是直立着流血呐喊行动的,释迦则是结跏趺坐静止沉默的,从前我只单从审美上观照两者所代表的东西文化的不同,但后来的体验觉得须用批判式的眼光对待。我以往还觉得真理总是要从沉静中求来才够成熟深刻,于是钻佛法,期觉醒,以为觉悟了就一切烦恼永断离苦得乐了,直到我开始彻底摈弃老庄道家(博客里我有撰文)思想后便重新反思佛理,佛学可以在理论上讲得很“圆”,我之前所论的“空”也不是断灭空的那种虚无,我极晓得这个龙树发展出的空假中一心三观的佛义,只是那种吊诡的实质就像禅宗里说生死即涅盘一样貌似很玄深,却于真实的德性无甚补益,离真实的人生很虚远。佛典经藏浩如烟海,但我却越读越薄,最终我发现,真正的救赎决不在“思”里,禅观也是一种特殊的超理性的“思”悟,那么在哪里呢,在与上帝相连接的“爱”里、“信”里。周作人的散文冲淡闲适而且自具一种超脱的庄禅味,他的散文不算赖,但永远缺少一种东西,就是像鲁迅先生那样炽烈的爱与真诚的情感,所以读鲁迅的文字仿佛感受得到作者的心跳,救赎人的一定是这种深刻的爱,而决非自觉高明的那种超然,鲁迅先生比周作人伟大、深刻的内因就在这里面。我不相信把世界看成完全假相的心灵如何能承载起这份深沉的爱,当我从新约圣经里读到“神就是爱”时,我觉得我是到了应该同佛法说告别的时候了。我理解您的意思,确实,佛法给了我太多启迪,这些文化里都有大量优秀的因子,只是我将跳出来品读,另外就是把教义和教徒分开,人是很复杂的,我至今崇敬台湾慈济创始人释证严,她是东方伟大的女性,她胸怀大爱鲜有能及,人是人,教是教,我很清楚。



 



     因为金庸在这小说里力图用人的命运诠释一种人生注定结缠的悲剧孽网,萧峰被征喻为天帝释,要受“五衰”极苦,而且仍陷轮回,在佛教看凡受苦都是结习未尽的结果,在耶稣那里却正要用受难来体现神爱救赎,我不相信对苦有根本性抗拒心理的人他怎么懂得深沉的爱又怎么能去爱人,佛教里没有神,也不认识神。萧峰没有被礼法限制住,也以对辽皇甚至大辽的某种“背叛”宣告了他对于时代规定的世俗道德的超越,他可以是儒家的,但他超越了儒家,金庸想诠释佛理观照下的众生观,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萧峰实际上更表达出一种真实的崇高救赎来,而扫地僧的度化却更像是描写走向避世的武林神话。



 



     5. 其实我没有想去争论的意思,只是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谈出来与您分享而已。慈悲是一种爱,但它决没有佛教教理所赋予给它的那么广大宏深,纯粹的佛学义理上所论述的那种慈悲在人的身上是否能够成为可能,这是我给予怀疑的。这里我必须说明,我所讲的佛教的“偶相崇拜”不是单指一些表面现象,而是力图从其内在分析论断佛理本质上是以人心或者说就是以人自身为义、“以自我为义”的,因佛学用缘起法摈弃了神,佛是觉悟的人,并言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样众生或者说人自身就被佛教赋予了绝对的主体性,其以自我为义而不以神为义就顺理成章了,这便是最本质性的偶像崇拜——人对人自身的称义。其实佛教的义理往往可能用心是好的,却最终走向歧途,佛教这种义理的结果表面上是提高了人的尊严,但实际上人人都变成可能的上帝时,就是一种灾难,历史上的个人崇拜都是深植在这种类似的文化因素中的,比如崇尼采超人哲学的希特勒,强调人定胜天的无神论的毛泽东等等,因为基督宗教一面将神与人彻底做本质的区分,即神人分离而不是天人合一,人始终是有原罪的有限性存在,我感到今日的西方文明也正是在这种罪感、性恶思想的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的,比如民主宪政的建立与此密切相关,相比之下,早已提出众生平等的东方却并未给人与人谋求平等的努力,也提不出人权概念来,护生的精神是好的,我也支持,但精神和实际出现的作用意义往往相反,基督教很深刻的认识到了人的罪性并给予始终的警觉关注,东方文化没有这样的意识,包括儒家,都是以人为主体,谈性善,谈做尧舜理想圣人,基督教则从不以人为义,我个人体会这是正确的路,这也是基督教反对“偶像崇拜”的最深刻的意义所在。人一自大,或者说骄傲,这正是罪的体现,而且也会带来某种灾难,历史是证明过的,您说呢?



 



     6. 呵呵,确实如此,我们关于佛耶比较的观点既都已基本托出了,也便无甚可遗憾的了,我也从不认为真理是“愈辩愈明”的,事实上真理从不是用言辩的,这个相信崇尚禅宗的您也是会同意的。我觉得有些东西实在是很奥秘性的,我不敢自信的说佛法就一定是如我所评述的那样,我只是一个人,不是神,我只是忠诚于我的所知所觉所感,如实讲出来而已,就像约伯可以质问上帝,但上帝却喜悦他的质问。我从不敢说我代表了真正的基督真义,我真诚的直面自己的内心力图避免骄傲(说
“我慢”也可)和虚伪,我不愿躲避着什么,我的路时时要倚靠基督的教诲、神的引导,我渴盼着自由,但我从信念、爱心里求。



 



    很感谢您的回复,我们以后再聊。



 



7.对诘问的答复



 



     有几个被您多次提到并诘问我的问题,我思忖再三,本着纯粹的学术探究的精神,还是决定答复您。尼采和希特勒甚至包括马KS的确都是出产自西方,但却也是抱持着敌基督或者反宗教的态度而来的,他们的思想所导致的人类的自大,不能算在基督教文明的头上,所谓“西方文化”实在包含了大小众多的脉络,包括希腊罗马文明,但犹太-基督教式的罪感-谦卑意识确是佛儒里所没有的。启蒙时代是一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但也存在诸多的局限和失误,启蒙在彰显“人”的同时却也用理性开始谋杀上帝,从此人过高的置放理性,过度的信赖科学、物质,以致走到尼采能喊出“上帝死了”这样的时代,可以说“西方人的自大”乃正是伴随着信仰的置后、缺欠,灵魂道德的荒芜一步步走过来的,一直走到了世界大战,走到了奥斯威辛,这是基督教之过吗?这是西方敌基督的结果。



 



     当我提“人以人自我为义”时,是指出佛学和尼采仅仅在这一点上的共同处,决不是认为在其它方面两者也都完全相契合。何况尼采不仅浸染于希腊精神,还承继了叔本华的许多观念思维,叔本华则深受印度哲学(包括佛学)的影响,尼采发展到完全弃绝上帝、高歌“超人”、提出“同者永恒轮回”的地步,很难说就与东方文明间接的没有一点儿关系,但他敌基督却是确凿而显然的。



 



     另外,关于佛教是否是“无神论”的,我知道佛陀曾以著名的“无记”“箭蔟喻”的态度表示对外道所提的形上、超验问题不予言答,这是佛陀的智慧表现,有些人还曾据此认为佛是类似康德的“不可知论”者。但我必须得说,佛学也明确的表达了摈弃“作者”义的态度,即否定万物是被造物,而以缘起法说一切事相当体即空,毕竟虚幻,了不可得,佛学既反对断灭空,又反对实体有,乃取中观,佛教也正是从缘起性空出发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创世界说的;其次从修行的“道谛”角度看,佛教包括“八正道”在内的一切修行指导都是从人的自心、本心出发,是用一种“自力”的理念去谋求到达彼岸的目的,在这之间一切的作为都与  神无关,也不倚赖着神。相比之下,耶稣的教诲则处处要人“体贴神的意思”,谈信谈爱都指向着神。顺便说一句,佛教的轮回不谈灵魂,谈的是无我的心识种子。佛学里不谈创世也不需要谈创世,因为在其眼里,世界本就是“如梦幻泡影”“皆是虚妄”的,外境为心识所变现,何创之有呢?因此,即便佛教不是“彻底的无神论”,神在佛教里也是严重空缺悬置和不具备实际意义的,说它呈现“无神”的状态,不以神为义,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是就学理论学理给您的诘问的一个答复,倘若您仍觉得我是“居高临下”或者别有刺讽,我只能说,您的误会太深了。倘若您的心情不愉悦或者我的言辞又有冒犯您之处,这里对您说声“抱歉”,请见谅。



 



8.我在博客上回复一位基督徒教友的文字



     读完你的这一段话,越觉得你对于基督教是真有比较深的领悟,今天读了好几篇神学论文,有一篇谈巴特的思想,撰文者完全用一种自以为是的逻辑推论去认识信仰,认识神,认识基督,结论实际上把基督信仰退化成了类似儒佛的内在超越和自我修行,我想他一定没读懂福音书,他不明白我们的信仰乃是建立在一种恩典和奇迹中的,我们的希望是在完全被遗弃的状态中从虚无里显明出的,人最可怕的是体会不清楚人的罪性是怎样的沉重,人的罪天然的让人从内心里排斥上帝,拒绝上帝,乃至弃绝上帝,这是人性的常态,所以如你所说,人是好以自我为义的,却羞于面对神降的恩典,因为神不被罪接受,“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约翰福音15)基督的意义决非像佛陀、孔子这样仅使人仿效、学习其德慧,然后成为类似者便被称为“得道”,基督事件是一种人凭着理性永远也不能够思考清楚的神迹,基督要我们天天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仅仅凭着“背负”的崇高称义得救,福音中这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神恩,神的事功是人凭着眼和耳寻不到的,有人说基督的受难从始至终都没有神的在场,神是空缺的,他们却不晓得从始至终基督都在向神祷告祈求,都在体贴神的意思,都在倚赖着神的灵,在客西马尼园经受剧烈的灵魂挣扎冲突与忧伤要死的痛苦中,他凭着什么完成崇高?他说的很明白:“然而不照我的意思,只照你的意思。”基督生命的全部都刻进了神的灵,直到他喊出“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何离弃我?”更将这种心灵的暗夜行进到了极点,没有任何可抓取的事物能拿来证明信念应继续存在的理由,所有都走入绝望,意义全部虚无,他在那一刻被整个世界彻底抛弃,也被神抛弃,但他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付在你的手里!”没有人可以“理解”这种信,更多的人也“理解”不了上帝的这种违反人类自然理性的分裂,基督事件蕴涵着无可比拟、不可思议的奥秘,这奥秘就是出自圣爱的神给予人的白白的恩典,这奥秘就是基督自始至终的背后都隐匿着神,这奥秘就是源出自神的信、望、爱,这奥秘是一种神自创造天地以来所行的最大神迹,这一切的一切都维系在那钉死神的十字架上,这一切的一切都从基督被罪人们欢呼嘲骂着举起开始!这事件告诉我们:救赎本身其实是一种奇迹,离开神的救赎是决无可能的,也是从未有过的。



感恩,我们将感恩深深的埋藏在心底里,这是我们相信的开始。 (2008-05-30 21:34:29)



 



 



9对佛教徒关于耶佛对话的质问之答复



 



      1.呵呵,很难听着这么心平气和的批评了,我喜欢和有一定宗教修养的人交流,其实你的这一番话语倘若放在半年前,我也会如数地或者加倍的对别人讲出,因为我对佛教对佛学实在太熟悉熟捻了,你所想希望我明白的“道理”,无论禅喻也好,是否深入也好,我也都会讲,但问题是,那些其实都只是一种理论而已,佛教最会思辩,倘若你沉溺进去你将永远像在迷宫里一样不明白问题究竟是出在了哪里,当你去思考两教的比较时,你首先需要做两件工夫,一是要跳出佛学所长期给你的根深蒂固的固定思路去深思考究,二是很重要的,你得去进入基督教的语境中把基督精义弄清楚,你要去亲自读读圣经,尤其是四福音书或者整个新约,我记得我还是钻研很深的佛教徒时,有一天当我在一家新华书店的楼上翻开一本福音书阅读时,那种深深震撼、触动、启发、惊叹的感觉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我发觉我不能用佛教的视野去定义基督教的神,我需要跳出来去把握基督教究竟告诉了人们什么。我并非是因自己的自求除苦利益才去这么定义佛教的出发动机的,这里给你看两段我曾经站在佛教立场批判道家思想的文字:“但我要对你说,越真实的有时越残酷,追随佛陀的道路是亿万路中最难得也最难行的,走这路的,必为少数。但你我更应记住:求法的菩提心,度人的慈悲心却是无量的。学习佛法不是教人逃避苦难、漠视苦难,而是教人直面苦难,承受苦难,为众生担当苦难,没有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爱和悲悯的心量,就必定不能完成彻底解脱根本苦的大觉醒,这是一定的。““真的佛教徒最敢于做自我的解剖与分析,最勇于直面一切黑暗的和卑劣的事实,最长于做主动地改造和建构。这是佛教徒所应独有的特质,凡是外道,均不能切实掌握。”(拙文《抉择于迷与悟之间——佛教视野下的道家批判》),其实这几段文字反映出我当时非常想把佛教推向一种理想中的“崇高化”,但佛教就是佛教,有些根本性的东西不是我的主观善意能够改变得了的,当我真正如我所说的那样开始睁开直面现实直面真实的眼时,我却也开启了对佛教的彻底反思之路。恩,说到这儿,忽然觉得我想对你讲的太多了,有些在我的文章里了,我想简明说的是,倘若你愿意真实的直面“人”自身的局限、有限、无力和罪性,你或许会从成佛作祖究竟解脱的幻梦里解放出来重新观照这人世间的苦难众生,倘若你愿意认真求实的去探究纯粹的原初佛教究竟表达了什么理念,也就是说那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佛陀他实际讲的是怎样的教义思想?你可以去找南传的阿含经去领悟最接近佛陀原义的佛法,这样你就会更真实的知晓你所皈依的佛陀真实的状态和心灵,我这么做了,然后我发觉我在这位伟大的人类导师身上并未寻见我所赋予的渴望的那种崇高,人完全“凭自力“去求“解脱”,这实际犯了双重错误,佛教最和基督教的道德精神相似,但佛教拒绝认识神,也拒绝了神的恩典救赎,所以佛教整体上包括道德条目都具有一种不是消极性的劝善就是过分拔高的虚饰的慈悲主义,后者由古印度大乘佛教造经师们所创作,你想想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先和你聊这么多吧,其实我把文章发在这里,决不是为了论辩的,我写过,真理从不是辩出来的,当年复兴印度婆罗门教的中流砥柱商羯罗大师曾把印度的佛教徒逐一辩胜,遂成为佛教徒心中永远的痛,但这并没有说明印度教一定强于佛教。我只是把我自己的心灵轨迹捧出来给众人分享,每个人都有他一定的人生轨迹,凡事不可强求,到了该明白的时候,不用别人传教,自己便找来福音书领受了。记得陈晓旭去世的时候,我曾专为撰文,内中有一句“
死亡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经过了许多年的体验和探索,我突然发觉原来人的心中可以有比死亡更有力量,比死亡更其眩目,比死亡更使人敬畏的东西存在,人可以为了它而甘愿失掉生命,人可以为了它而情愿失掉自己,是什么呢?那就是最深最美的爱和悲悯。”(拙文〈爱比死亡更有力量〉),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已隐隐的觉得我的信念已经开始偏离了佛教了,一个“爱”字,让我沉思了很久很久,直到我的双眼凝固在滴血的十字架上。



 



     2.没错,这是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著名影片《耶稣受难记》的剪辑画面,此片曾由梵蒂冈天主教教宗带头引领教会神职人员集体观看,并曾亲自接见在本片中饰演耶稣基督的男演员。我的叶面上有视频分享,是基督被罗马士兵野蛮鞭笞戏弄后背负着十字架向圣城耶路撒冷的各各地走去起始的,直到他被钉死,上面最后的那幅图是象征上帝的悲悯的眼泪从天而降,滴撞在流淌人子之血的十字架前。



 



     3.恩,我明白你的意思,从前我学佛时也是持和你一样的观点,并自以为这个观点很高明,好象胸怀很博大的样子,但是我渐渐就体会出这种观念并非如我们望似听似想似的那么“高明”。



我不能认同齐生死、一是非、无分别、泯善恶、等高下这一类实际深深烙上了庄子那相对主义的道家思想的观念,佛教中国化产生的禅宗却正是浸霪接受了这一系列的观念影响,其实这里面主要是一种吊诡的玄想,它距离真实的现实很虚远而不实,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万法真的没有高下分别,那么佛陀当初破斥诸外道,反对婆罗门教又是为什么呢?可见真实的佛陀并未像庄子或者某些禅师那样消极自得的空谈“无高下”,而是有破有立,那种无分别、无高下的说法只能成为一种华而不实际的玄想,后世明清两代佛教徒之所以长期怠惰,冷漠世事,缺乏责任感、公义心,趋向更为严重的避世主义,正与此种庄禅作风有着内在关连,你想想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情?



      从前学佛时,我对于耶稣基督的看法和你差不多,只把他当作类似菩萨式的一个圣者,但是后来我发觉这是自己不真正领会基督教,不真正认识基督,不懂得深刻的神学道理的结果,我记得我在小时侯也曾气势凶凶的提出诸如“万能的上帝能制作出一块,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除上帝之外,崇拜相信其它神,貌似是要下地狱的”“除了基督徒,其它宗教的众生,都没好下场,是不是?”“我很难想象,能做出这样提示的人,还能满心是“爱””这一类的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自己当初是多么的幼稚可笑,但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这样一个不成熟、冒冒失失、自以为是、弃绝上帝的阶段,上帝永远宽恕那些愿意自省的人,不管他是否辱骂过神,当我真正进入到基督教语境中,进入到圣经里,尤其是新约,我才知晓自己曾经是多么的肤浅,多么不懂神爱救赎,但是上帝显然接受了我的忏悔,使我在有生之年可以寻找到这道窄门,并且深信不疑。无论顺境是逆境,无论喜乐是悲哀,无论幸福是苦难,我都愿背负起生命的十字架,跟随神,追慕他的爱和他的义!



     我每当遇见这些不如人意的事情,我心中的希望反而充满全身,心中有信的人,总是不被遗弃,尤其不被自我遗弃,你说对吗?



 



10 写给一位朋友的话



 



     读着你充满感伤的话语,我首先感到的,竟是一种。。感动,我想对你说,我对于信仰的态度是严肃的,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着对于我来说极其深刻的内在缘由,这正是我写出来并发表此文的缘故。信仰是什么?她不是一种固执和极端,她是你独自面对生命时所做的最深透的抉择,“变”是一个中性词,我相信我的变化乃正是朝着更其光明的路上行,而不是堕落。信仰的坚守是建立在你对她的崇高之爱上,如果你发现她并非是你所要终极寻找的答案,那为什么不做重新的选择呢?这需要一个过程,我学佛十余年,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经过这条路,我才会有一天能把心中的种种困惑洗净去领受基督的圣爱救赎,我难忘这曾经的过程,对于我来说这是必须的,或许神就是这样拣选我、为我安排的,我到了这时候,就是到了要销除愚顽,接受恩典的时刻了。



     变或不变皆非我的原则,惟有追寻爱与真谛的所在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居所。就像圣经传道书与佛法都看透了这世界的无常与虚空,但是,佛教选择了解脱,基督徒则要去背负,前者出之于“离苦”,后者,出自于爱。。。



     爱是永不止息,我相信,因为我面对着钉死了神的十字架。



希望你可以静下心,细细地读我的文章,你会明晓我的心灵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信仰,我没有容进半点虚假,请你相信我。



 



                                           08.5.26  曹治国 于哈尔滨





我的信仰轨迹:在神爱与佛法之间走向被竖起的十字架

我的信仰轨迹:在神爱与佛法之间走向被竖起的十字架


我的信仰轨迹:在神爱与佛法之间走向被竖起的十字架


我的信仰轨迹:在神爱与佛法之间走向被竖起的十字架


我的信仰轨迹:在神爱与佛法之间走向被竖起的十字架


 



[ 本帖最后由 zyzg 于 2010-5-7 17:22 编辑 ]

TOP

和作者一样,我在信仰中迷茫极了。真的羡慕那种宗教国家,从小不用为选择苦恼。

TOP

引用:
原帖由 lkblade 于 2010-5-7 19:45 发表
和作者一样,我在信仰中迷茫极了。真的羡慕那种宗教国家,从小不用为选择苦恼。

其实从小就信也不一定就好,顶多就是一个稍微好一点的环境。

TOP

回复 2# lkblade 的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回复 4# mislandeer 的帖子

这话说的极好!
     
Another Year,Lots of New Dreams.
在主要的信条上保持一致,在次要的信条里用爱包容。
I miss you

TOP

引用:
原帖由 mislandeer 于 2010-5-9 13:00 发表 只有主人选择仆人,哪有仆人选择主人的.


有些禅宗的意思了

TOP

楼主文章写的不咋样,把佛法中的“空”义竟然解释成虚无,可见连本《金刚经》都没看过。传教本身没什么,但用幼稚的言论拿佛法说事儿,真的不太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d3d2d1 于 2010-7-14 00:24 发表 楼主文章写的不咋样,把佛法中的“空”义竟然解释成虚无,可见连本《金刚经》都没看过。传教本身没什么,但用幼稚的言论拿佛法说事儿,真的不太好。


 


我有意聆听以下什么是“空”!


忘示下,谢谢!


我虽然不懂什么佛法,但是我觉得作者不幼稚,正如文章的最后一句,他没有半点虚假!


 

TOP

看一看,标题有爱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擦 看成爱神了...
我们  无时无刻不在被忽悠

乌拉拉美少女游戏论坛

TOP

各种宗教意趣不同,信仰道路肯定要有所抉择,此时常理,但是作为理论上的比较研究,楼主文章并不踏实,感觉楼主对佛教的理解来源于世俗的佛学论文,而没有深入佛教徒真修行的那个佛法体系内部

——而从楼主文章看来,楼主是比较双方的理论高下而做出了信仰上的裁决——这也有问题,如果从自己的知见上也就是知识层面上的依据,判断本体层面上的东东,正如4楼所言,这是人选择上帝,不是上帝选择人
……共产共妻共插档……

TOP

竖起的十字
萝莉有三好:声萌体柔易推倒;御姐有三好:啤酒洗澡吃嫩草;女王有三妙:木马蜡烛皮鞭操;人妻有三情:爱情亲情婚外情;无口有三式:眼罩绷带表情少;御妹有三巧:乖巧灵巧推的巧;女仆有三件:猫耳、眼镜、蝴蝶结;护士有三色:白色、粉色、红绿灯;兄贵有三招:夜袭、逆推、吃泡炮;正太有三宝:天真、可爱、皮肤好

TOP

请问,文章结尾的图片来自那部电影?

TOP

回复 13# lxy_y 的帖子

梅尔·吉布森执导的著名影片《耶稣受难记》

TOP

写得很好,我也经过同样的心如历程,深有同感

TOP

首先说明一下,法无高低上下之分,只是针对不同的人,找到合适你自己的就好啦。
基督教由“信”字入手,现在的人远离大道,更多的人根本没有“信”,其实我很想问问基督教的朋友,你们扪心自问,真的信么?(没有贬义,其他的宗教也是一样)信力不可思议!
大道用我们的语言很难描述清楚滴,佛教也有方便法和了义法,针对不同的人去感悟。我们用手去指月亮,你自己没有看到月亮,语言就是那指月的手指而已。
上面有朋友想了解空,我只能说,语言没法具体的去描述它。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您说空是什么涅?
One word,one life.

TOP

个人观点

我看过一篇不错的文章评论指出:佛为出世,好比跳出红尘,与尘世绝缘。这点有些违背公义。基督为入世,在红尘中以上帝的话为自己的言行做标准而小到改变自己大到改变世间的公义性。这也是我个人感觉到的本质区别。我为自己是个基督徒而骄傲!

TOP

错了

基督徒不能用骄傲的态度面对人事,主!请原谅我心中的骄傲与狂妄,奉耶苏基督的名,阿门!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