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1950年深圳中英街上的对峙

1950年深圳中英街上的对峙

1950年深圳中英街上的对峙
在香港与深圳接壤的边境地区,有一座被中港边界线一分为二的小镇——沙头角。

  小镇里有一条长250公尺、宽4公尺的特殊街道,名叫“中英街”。不像中港边界其他地段以铁丝网和铁蒺藜分隔两地,沙头角以11座界碑(其中8座就坐落在中英街的街心)代表无形的边界线。有时候,香港警察和大陆武警同时出现在街道上巡逻,体现了“一街两制”的有趣街景。

  沙头角原本没有中英街;1898年,已经占据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英国政府,以法国势力进据广州湾威胁香港为理由,向清朝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的要求,强行租借977.4平方公尺的土地和海域99年(到1997年7月1日为止),即今日“新界”地区的由来。

  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完成新界北部陆地界线的勘察工作,沙头角从此被分成“华界”和“英界”两半。由于当地居民拥有的土地是垦殖在先、勘界在后,所以中英街秉持“任两国人民往来”的宗旨。1905年,英方在沙头角竖立了20座经过编号的界碑,其中8座端立在中英街街心,形成这条街区独一无二的人文历史景观。

  1950年,英国虽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政府,但由于北京派兵参加朝鲜战争,英美等国对中国大陆实施物质禁运。受到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中英街上的华界出现不同时期的共产党政治标语,英界则实施宵禁。双方的武装警卫冷峻对视,这里成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政治、军事对抗的其中一个前沿地区。










  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香港经济快速发展,大陆则一再受到“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干扰,使沙头角镇内英界的生活水平超越华界。尤其是“文革”期间,华界居民面对英界亲属接济他们的食品和衣物也不敢接受,大家在街上碰到也不敢问候,担心成为“里通外国”的“反革命分子”。

  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中港边境恢复小额商贸活动。华界居民将农产品卖给英界,再向英界购买日用品,带回华界或以外的地区销售。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开始有限制地开放外地人进入中英街,当时虽然还不允许到英界购物,不过华界商店已经以大陆内部市场难得一见的货品(尤其是家庭电器和金饰)和巨大差价,吸引各地的大陆游客,使中英街成为“购物天堂”和“特区中的特区”。当地商店数量从八十年代初的5、6家增加到九十年代初的90家,每天前去购物的人数一度接近10万人次。

  香港回归中国之后,港府仍然以“禁区纸”限制沙头角居民之外的港人进入中英街;加上大陆从10年前开展以旅行团方式的“香港游”,以及2003年夏天更开放“个人游”(港人俗称“自由行”)以来,到香港购买最时髦的商品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中英街的吸引力因此逐渐被削弱,商业活动大不如前。据有关报道,中英街目前每天的游客人数约为4000人次,节日里则超过1万人次。

TOP

唉,我爷爷当初去台湾,现在就不会受共匪的气了。

TOP

其实都差不多,世界哪里都一样,人们哭着…笑着…活着…然后死去……

TOP

引用:
原帖由 richardmade 于 2009-2-28 05:30 AM 发表
其实都差不多,世界哪里都一样,人们哭着…笑着…活着…然后死去……


 


但这个世界有些人比另一些的人更公平~~~~

Facebook 的原罪是它能让人认识想认识的人。 Twitter 的原罪是它能让人说出想说的话
。 Google 的原罪是它能让人知道想知道的东西。 Yootube 的原罪是它能让人证明需要证
明的现实。

TOP

其实都差不多,世界哪里都一样,人们哭着…笑着…活着…然后死去……

生命诚可贵。。。。。。若为自由故,二者。。。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