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李鸿章的“四个第一”和“三个代表”

李鸿章的“四个第一”和“三个代表”






张成觉
香港凤凰卫视日前连续两周播放特辑,以罕见的十集篇幅概括李鸿章的一生,尤其浓墨重彩描画其致力洋务与外交的业绩,首次公开地为之摘掉“卖国”帽子,雄辩地否定了邓小平对这位晚清重臣的评价。

不管此举是否与北京现任最高领导之乡情有关,就事论事,应予充分肯定,因为它实事求是地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四个“第一”是每集片头都会出现的字样,即: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第一支海军,第一条铁路,第一座煤矿,都和李的名字分不开。而最后两集反映其奉命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和约》的心路历程,更是感人,给人的印象是:李鸿章堪称“三个代表”的典范。

如所周知,“三个代表”是中南海前“核心”的一大创见,意指中共“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此一“重要思想”已载入党章,且于各种会议一再宣示。不过八年多来党内外仍有不同看法,见仁见智,兹不论列。若移赠李鸿章,却是最合适不过。

不言而喻,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李鼓吹兴建的铁路`煤矿,以及他主办的洋务中所包括的造船`炼铁`机器制造和军工企业等,无一不属于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套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说法,没有李鸿章就没有这些新工业的诞生。或曰,除他而外,绝无旁人可以代表“当时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让国人迈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李同样是厥功至伟。他大力支持派遣的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以及远赴英国、德国学习海军、造船与驾驶的北洋水师军官,尽管人数有限,却如同报春鸟一样带回西方先进文化的信息,使泱泱中华固有文化得以注入新的元素,从而焕发生机。

非但如此,李鸿章本人更从多次出访中,直接领教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其睿智的头脑又根本区别于坚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所以,他完全够格,也只有他才能代表其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至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以他不畏诽谤,毅然在两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之举,作为最有力的佐证。无论甲午战败,或者庚子浩劫,中国均陷于罕见的兵灾,完全无力与外国侵略军再战。在此情况下,拖延或拒绝签约,主事者虽可免除千古骂名,却将徒增国人生命财产的损失,绝非理性务实的负责任之举。

这里不妨回顾《辛丑条约》签字的一幕。当八国联军代表将条约递给庆亲王奕劻时,后者“热泪盈眶,豆大的汗珠噼里啪啦地落下来,”迟迟不敢签字。李见此即说道:“世上最难写的字,莫过于自己的名字。王爷,你的路还长着呢,让老臣替你签!”言讫,拿过毛笔,迅速在条约上写上“李鸿章”三个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这两句诗,李鸿章一直身体力行,上述情景即可见一斑。他临终前曾口授七律一首:“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直抒胸臆,感人肺腑。

但另一方面却流传一副名联,道是:“杨三死后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它将李鸿章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逾百年之久。

所幸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智的开启,科学的昌明,研究的深入,层层迷雾逐渐散去,今天人们终于可以认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尝言:“四个第一好,这是个创造。”其中所褒扬的林彪所搞“思想工作第一”等空头政治,早已随风而逝。作为实干家的李鸿章,其“四个第一”才真正利国利民。

有鉴于此,北京当局如能更进一步,将李树为“三个代表”的样板,号召八千万党员加以效法,决策层率先垂范,则无疑将是中国一大幸事。是所至祷。

(08-12-20)修订


──《观察》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Friday, December 26, 2008
本站网址:http://www.observechina.net

TOP

多了解中堂大人,绝对对他很佩服
马关挨了的一枪,差不多为大清民众省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