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811/56222.html
人民网的疯疯癫癫僧转载了南方报网吴道平的文章,题目是《我们没有自愿——“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祭》。从文章可以看出,吴先生当年是“江南一所著名中学的一千多个学生”中的一员,是插队的知青。文章谈了对知青生活的独特感受,这可以理解。不过,文章时而站在“一千多个学生”的立场代表“一千多个学生”,时而站在“一千多万青年(知青)”的立场代表“一千多万青年(知青)”,发表议论,大谈“感受”,鄙人却以为不妥。因为这毕竟是吴先生一个人的感受,全国一千多万知青并不都像吴先生那样,“在绝望中受煎熬”,“消失了梦想”,“失去爱”,“损害了健康”,“受到暴力强制意志”,“限制自由”,“对人格的污损和造成精神创伤”,而且“是永远无法补偿”。
吴先生说“从东北的北大荒到云南边疆的橡胶园,从陕甘的黄土高原到东海的崇明岛,全国的农村、农场,到处留下了‘知青’的血泪”。吴先生的这番话有些骇人听闻。鄙人也是一名知青,属于“上山”,是到大兴安岭。当时,是学校的老师动员我们去的,说心里话当时确实不是情愿,但那是大势所趋。为什么是大势所趋,下面我还要谈。我当时不到二十岁,从未离开过家乡――一座北方的中等城市,也从未离开过父母和弟弟妹妹,而上山下乡则意味着长久的告别家乡和亲人。这对于一个年青人来说,确实有些惶恐,但是绝没有如吴先生所说的“正在滑向一个无底的深渊”的感觉。我想不仅我没有这种感觉,绝大多数知青也不会有这种感觉。又不是让你去赴刑场,让你去死,怎么会有那种感觉呢?所以,吴先生说话言过其实。
我说上山下乡是大势所趋是有道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指1968年12月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讲话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之后的那段历史。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国际上,苏、美两霸掀起疯狂的反华浪潮。特别是当时被称之为社会帝国主义和新沙皇的苏修叛徒集团,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亡我之心不死,甚至威胁对我国使用核武器。当时,苏联在核武器上占有绝对优势。
在此前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向全国相继发出了“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全民皆兵”, “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一系列指示。由于取消了考试制度,各类大专院校尚未招生。同时,国家面临着近两千万青年人就业的压力。这里所说的“压力”,并没有确切的数字统计。然而,从《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社论来看,这个问题是存在的;否则,是不会让这么多人吃闲饭而不安排就业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当时,大部分青年去农村“插队”当农民,也有一部分青年去农场、林场当工人,还有一部分青年到了“生产建设兵团”当上了“兵团战士”。所谓“兵团战士”,就是屯垦戍边,平时搞建设,战时能打仗。据资料显示,知青总人数为1600万和2000万。
可以设想一下,一边是苏联要对我国发动战争甚至核战争,一边是近两千万的青年人要解决就业问题,而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一时又解决不了那么多人就业问题,上山下乡对于当时来说,就是最佳选择。而且,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从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作出的战略选择。当时,一些重点企业都纷纷迁往三线,特别是一些军工企业纷纷南迁。而作为我们那一代年青人,难道不应当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去为国家为民族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吗?上山下乡有什么不好?不就是离开了城市,离开了父母,到农村,到农场,到林场,到牧场吗?要说苦是苦,可是那些农民,那些农场工人,那些林业工人,那些牧民,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他们就不苦吗?再说了,知识青年到了那里,和他们一起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又有什么不好呢?吴先生的上山下乡“痛苦”说,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阴暗心理。和农民感情格格不入,总想做“人上人”。毛泽东所说的“为人民服务”,吴先生肯定是做不到的。
吴先生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一辈子没有有过理想的职业,一辈子没有有过稍稍富足的日子,许多人一辈子没有有过爱情,有人一辈子生活在‘上山下乡’的阴影中。”
吴先生所说毕竟是你们那一千多号人,毕竟是你们那一个小群体,不能代表全国知青。说什么“高等教育”,上大学就是“高等教育”?那些老一辈革命家许多没受过“高等教育”,可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却成为了著名的军事家。毛泽东也没受过“高等教育”,却成为世界人民的伟大导师!什么“理想的职业”,工人、农民就不是“理想的职业”?难道当“人上人”当干部当知识分子当老板就是“理想的职业”?鄙人以为,在这个世界上,工人、农民、士兵依然是最高尚的人!说什么“一辈子没有有过稍稍富足的日子”,何为“富足”?如果是工人下了岗,倒是不会“富足”。什么“许多人一辈子没有有过爱情”,吴先生所说的“爱情”,大概是那种小资味很浓的卿卿我我吧!什么“有人一辈子生活在‘上山下乡’的阴影中”,事实是如今大多数知青对生活依然是乐观的,是向上的。鄙人所在的城市修建了一个知青广场,广场上有座纪念碑,很多曾是知青的社会名人都在碑上留下字迹,――他们依然怀念知青岁月,他们认为知青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吴先生说“当年让我们‘上山下乡’,本来是出于好意,是让我们经风雨见世面。证据是毛太子当年不也是被送到农村去锻炼的吗?”还说“有些太子、公主们是去过。那真是出于他们父辈的苦心,那是为了让他们将来接班的时候不致像阿斗、晋惠帝那样轻易丢掉政权。”事实是当时许多老干部尚未“解放”,那些“太子”、“公主”还属于“走资派”的子弟,他们也许才不是“自愿”。至于后来的“走后门”当兵、上大学,里面确实有些干部子弟。但是,当兵、上大学其中也不乏工农子弟。鄙人就是工人子弟,就曾经被推荐过上大学,不过本人没去。在我所在的林区,许多当兵、上大学的知青基本都是工人子弟。其中邵云环烈士的父母就是老工人。许多人上了大学之后,一些人成了技术专家,一些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吴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说,“今天,拿一千条冠冕堂皇的理由,一万种所谓积极的因素,想为那场运动辩护都是徒耗心力:判定那场运动是国家耻辱、青年灾难的性质,只需一句话:‘我们没有自愿’。”
对此,鄙人要说的是,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对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结论自然不会相同。但是,鄙人还要说的是,上山下乡既然是一场伟大的运动,那么作为那个时代的年青人,不可能置身世外,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到那场运动之中,当然也有例外,但那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整体。也许,有些人开始不是“自愿”。但是,如今我们认真反思的话,就应当承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锻炼了那一代人!当年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顺乎了历史的潮流!一切个人的“自愿”和“选择”,必须符合全民族的根本利益。我相信,绝大多数知青不会埋怨那个时代,今天一定会为自己当时的选择而骄傲和自豪。我还相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定会载入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
本帖最后由 lbp0408 于 2008-11-2 08:50 P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