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改变鲁迅一生的事件——鲁迅祖父周福清 科举 行贿案

改变鲁迅一生的事件——鲁迅祖父周福清 科举 行贿案

简单的描述一下鲁迅祖父的 科举 行贿案


 



从封建社会的科举,到今天的中考、高考,从来就没断过行贿受贿案。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就因科举行贿蹲了8年大牢,以至家产花光,家庭败落,儿子周凤仪病倒,孙子鲁迅、周作人外出避难。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从小读书,走的是一条当时读书人走的科举路。经过寒窗苦读,他考中秀才,后又在30岁那年考中进士,并被点了翰林。中进士、点翰林,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资格,要当实职官员还得等待皇帝的任命。他在京城等了几年,终于被放外任,到江西省金溪县当了个七品县官。周福清生性耿直,办事认真,处理案件细致,百姓来打官司,随到随审,一身清廉,还要靠借债生活。衙门里的师爷小吏跟他受清苦,怨言四起。后被人奏了一本,被革职,他又返京城等待后补,和姨太太及小儿子一起生活。


        周福清的母亲戴老夫人和妻子蒋夫人都在绍兴老家。1893年3月16日,戴老夫人病逝,周福清带着小儿子和姨太太回绍兴奔丧。他轻车简从,本想办完丧事回京。这一年,是清朝光绪19年,按例这一年进行科举考试。清朝末年,打通关节、贿赂考官取得功名的屡见不鲜。准备参加乡试的绍兴秀才得知由京城来杭州的主考官叫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年”,于是几个家中有钱的秀才请周福清帮助走门子。几个人凑足一万两银子,换成银票,希望他给主考官送去,并答应给他一些好处费。周福清并不贪图那点好处费,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周凤仪考上秀才多年,几次乡试都没中举。为让儿子走上仕途,他铤而走险了。他给殷如璋写了信,写上花钱行贿的几个秀才的名字和自己儿子的名字,附上那张万两银票。信封好后让听差徐福于7月25日带信去苏州。


        7月27日,主考官殷如璋和副主考官周锡恩的船到达苏州,停在阊门码头。徐福见船靠岸,马上带信来到船边说道:“有人带信给殷老爷。”船上差人接信后进入船仓。可巧,副主考官也在主考官这条船上,二人正在谈话。殷如璋接过信,并没马上打开,放在茶几上。等在岸上的徐福不见差人出来,在岸上大喊大叫:“信里有一万两银票,为何不给一张收条?”听到喊声,主考官殷如璋便把那封信递给副主考官周锡恩,让他拆开,掉出一张名单和银票。人赃俱在,殷如璋下令逮捕徐福,并要追查到底。几经审理,周福清被判为“斩监侯”,押在杭州狱中,秋后处决,以儆效尤。为营救周福清,家里花钱买通官府,刑期尽量往后拖。周家有四五十亩地,经鲁迅父亲周凤仪之手卖了20亩水田,打通关节,当年秋后没有处斩。这样一年一年往后拖,年年花钱打点,一直拖了8年。


        鲁迅的父亲因这次科举案被革去秀才,取消考试资格。因怕此案牵连家属,他打发鲁迅和周作人到乡下外婆家避难,将近一年才回家。他本来身体不好,1894年冬天开始吐血,病倒了。长子鲁迅为父亲请医抓药,典当物品,受尽屈辱。周凤仪于1896年10月12日去世,年仅37岁。


        周福清关在杭州监狱里,直到1901年才被释放。回家后他常发脾气,不是骂“昏太后”,就是骂“呆皇帝”,两年后去世,终年68岁。


        周家经历了这场“风暴”,由小康走向败落。鲁迅也许看透了仕途的险恶,决定走自己的路,1902年赴日留学,周作人也于1906年去了日本。如果不是祖父的科举行贿案发生,家庭变故改变命运,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著名文学家鲁迅和周作人。


 



鲁迅



鲁迅父亲周伯宜(1861-1896)母亲鲁瑞(1858-1943),



[ 本帖最后由 wsgyx 于 2008-11-2 05:20 PM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