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被轻轻放过:关于阎崇年的争吵闹剧
唬唬唬
一掌激起千层浪,美化清朝统治的阎崇年的被打及其是非争议,引起了一场仍在进行中的网络风暴。然而,不幸的是,这样一场本来具有很高思想意义的争议却最终演化成了民族主义者彼此攻讦的闹剧。汉民族主义者也即通常所说的皇汉们视阎为大满族主义的代言人,批判他对汉族的蔑视和侮辱。而大满族主义者则竭力为阎辩护,继而为清朝的入关南侵和为大中华建立的“丰功伟绩”而辩护。更为不幸运的是,部分本来没有什么民族主义情绪的自由派们的民族意识被打阎事件意外地激发起来,成为了满汉民族主义者的同盟军,甚至出现了与声名狼籍的围棋同仇敌忾的“动人”场面。
然而,正是这样的争吵闹剧,使得阎崇年背后所代表的真正意识形态力量——国家主义被轻轻放过。仅就阎崇年的理论观点来看,不能否认其具有亲满的嫌疑。然而,阎崇年之所以能登上百家讲坛这个主流文化平台,能够让其观点借助央视的强大影响力散布于全国观众,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其亲满或本身就是大满族主义者,而是他的理论观点符合构建大一统的国家主义的要求。与一般的满汉民族主义不同,当下占据主流,信仰中华大一统的国家主义在解读中国历史时对统治者的特定族籍不感兴趣,其着力强调的是,无论哪一权势集团,只要其能统一中华,它便代表历史的正统性,同样的,只要其能实现国家的强盛,它便符合历史的最高正义原则。根据这一标准,清朝的统治者也就成了国家主义历史叙述中的正面人物,清朝的历史至少是中前期的历史也就带上了耀眼的光辉色彩。两年前引起极大争议的《施琅大将军》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施琅这个长期被定位于汉奸的二臣之所能摇身一变成为“民族英雄”,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施为哪家君主服务,而在于他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再回到阎崇年被打的争论上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满汉民族主义者们争议的焦点仍然是谁为中国的正统。汉民族主义者们所争的是所谓皇汉的正统,而满族主义者们所维护的是满清入主中原的正统,而双方都没有争议的是,代表历史正统性的权势集团天然地享有统治中国的正当性,至于以何方式统治中国他们并不关心,甚至可以说,从其对本民族的圣明君主的文治武功津津乐道这点来看,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统治都怀有一种难以掩饰的自发崇敬之情。可以想见,一旦解决了正统性争议,这些人很可能会团结在国家主义的旗帜下,为威权国家的开明专制呐喊助威。还可以推断一句,只要有关方面改弦更张,在百家讲坛多加宣扬一下强汉盛唐的丰功伟绩,现在对央视抱持敌对态度的皇汉主义者们一定会千恩万谢,感激涕零,一切矛盾都将烟消云散。到那时,最失落的,只怕是参与争吵的自由派们!
在我看来,阎崇年的确应当批判,但其要害是其国家主义的偏谬,也即将空洞的国家至上观念置于民众的基本人权之上。满清入关南侵对汉族人民进行的杀戮和掠夺值得谴责,汉族君主对本族人民或他族人民进行的杀戮和掠夺同样可耻。在一个多民族的民主国家,评价历史的标准应当只有一个,也就是人权的标准。任何无视甚至践踏人权的统治集团都没有什么国家的正统性和历史的正义性可言。只有在此标准之上,民族主义才有值得期许的合理价值,才有机会避免与国家主义合流的命运。可惜的是,一些参与争论的自由派们所更关注的是,阎是否美化了满清,阎是否应当被打,打阎是否侵犯了人身自由,自觉不自觉地被民族主义情绪绑架,而轻轻放过了更加值得批判、谴责和反思的国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