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当领导来访,学校便忙着让学生排队迎接,锣鼓喧天,口里高声喊着:某某领导辛苦了。其实每当我辈看到的时候,最辛苦的是那些脸上充满幼稚表情学生,有时候他们站在烈日下曝晒,有时站在冷风中吹打,看来我们的某些领导为了培养国家未来的花朵,先磨其筋骨,饿其体肤,将来方可做人上之人!
这不由让我联想起八十年代的往昔岁月,记的小时候,系上红领带的那一刻起,每当学校有领导来访,学校里的老师便忙着组织系红领巾的学生排队迎接,据说系着红领巾的都是听话的好孩子。有一次,为迎接某县教育局人士,学校老师按照往常规则组织“红领巾”学生排队迎接,具体时间已经忘了,不过那天的情形记的很清楚,天空飘着微微细雨,乱着风,稍感有些凉意,我们“红领巾”队整整齐齐排在校门口等待大人物的到来!在大人物还没有到来之前,这时有位同学对老师说自己的身体有些不舒服,当时老师摸摸他的头,有些发烫,于是便对他说道:你再顶一会儿,等领导来了,再带你去医院。就这样,该同学打起精神等待大人物的到来,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有位像模像样的大人物来到了校门口,在老师的一声令下,同学们准备欢迎,安照先前的排练,同学们的动作都熟练,这样的欢迎仪式其实不到两分钟。等大人物走上主讲台的时候,刚才那位同学突然瘫软在地,同学们连忙慌乱成一团,这时老师走了过来,连声道:不要慌,不要慌,大家重新排起来,我送他去医院。我不知道,那天是怎么熬过来的,但后来知道那位同学经医生检测是营养不足,得感冒不能长时间站立!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有些事件已经变得模糊,但有些事情却依然记忆犹新,每每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当看到现今中国学校的教育情况,学生排队迎接领导的现象,比起以往,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已非昨日,其本质依未改!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在黄平县时常看到,不少中小学生在公路沿线行走时遇见车辆,都要停下脚步敬礼。当地教育部门称,这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的礼仪方式,全县所有中小学生都会向过路车辆敬礼,一是表示对驾驶员的尊重,二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黄平县教育局推广这种礼仪以来,学生在公路上的安全隐患降低了。“推行这种礼仪后,小学生在公路上玩耍的现象减少了,,家长和老师们也放心多了。”黄平县教育局的有关负责人说。
看来,在教育局人士的眼里,以让学生敬礼的形式便可降低了学生在公路上的安全隐患了。可能对于黄平县的教育局人士来说,推行这种形式是为学生的安全隐患着想,出发点是带有善意的。但如果只是让学生见车辆敬礼来降低安全隐患,仿佛让人看到,在这些车辆面前,这些学生都是短人一截的,虽然我们的社会有钱便是爷的现象随处可见,但作为教育局人士,一定要懂得尊重人权。不能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潜默化的意识。敬礼,只是个人的意愿,学校没有理由强制执行。真是集天下之大荒,让人啼笑皆非!
反过来,有一个问题,我辈想问问黄平县的教育局人士:为何是学生向车辆敬礼,而不是车辆自觉给学生让道?
事件回放:

中小学生要向过往车辆敬礼 资料图片
2004年起,黄平县开始推广“中小学生向过路车辆敬礼”的礼仪方式,并实施至今,此事日前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在一项网络调查中,有八成网民(愈9万人)表示反对此规定,甚至有人指责此举为“奴性教育”。
黄平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正面回应了有关质疑,称此举是基于该县实情而被“逼”实施的,该措施实施3年来,达到了将“讲文明、讲礼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消除安全隐患的初衷,因此“没有错”,而那些持批评意见的人其实“并不了解黄平当地的实际情况”。
而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章友德认为,黄平政府积极探索有效保护学生安全的措施,应予肯定,但具体措施仍有优化的空间。
八成网友反对敬礼规定
有网友指出“这是一种奴性教育,对孩子心理成长有害”
《贵州都市报》记者日前驱车路过黄平县浪洞乡松洞小学,3名在路上行走的小学生见到车辆立即停下了脚步,并且双脚并拢,行了一个庄严的少先队队礼;10分钟后,记者一行又遇见了3名中学生,他们见到车辆也主动停下脚步敬礼,这些学生说“入学的时候学校就要求我们这样做,现在都成习惯了”。
对此,黄平教育部门表示,“中小学生向过路车辆敬礼”是该县在2004年后推广的一种礼仪方式,其目的首先是教育学生应把讲文明、讲礼貌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其次就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因为以前公路沿线上的中小学生常在公路上无序地玩耍,安全隐患很大。此举实施后“消除了安全隐患”。
这种规定立即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在新浪网的一项调查中,截至昨晚8时30分,投票的120592人中仅有15.39%支持黄平教育部门的说法,反对者则达80.45%(97012人),认为这一措施“属行政乱作为,浪费学生精力”,质疑主要集中在“孩子没有义务向过路车辆敬礼”、“应该约束的是司机,而不是孩子”,甚至有网友指出“这是一种奴性教育,对孩子心理成长有害”。
“逼出来的规定”
“中小学生要向过路车辆敬礼”专门针对农村地区
“这项措施是基于黄平具体实情下出台的。”黄平县委宣传部外宣负责人杨正洪向早报记者强调,这项措施是在实践中被“逼”出来的,符合黄平的实际情况。
杨正洪说,“中小学生要向过路车辆敬礼”是条不成文的规定,并非全县所有中小学都实施,而是专门针对农村地区。杨正洪这样描述黄平乡下的公路:道路崎岖险峻,弯度大,路面窄。“调皮的中小学生喜欢在上下学的路上嬉戏打闹,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导致了一些交通事故。”他说。
“为了排除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隐患,黄平实施了很多措施。比如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嘱托家长告诫孩子‘上学放学靠边走’等安全常识。但这些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交通事故还是不断发生。”杨正洪说,“后来,中小学生要向过路车辆敬礼的方式,就被提出来并实施。”
实现“零”事故记录
推广“敬礼”措施后,黄平学生交通事故“达到了‘零’记录”
杨正洪表示,为了落实“敬礼”之举,一些学校实施了环环相扣的监督体制:老师在学生间设立了监督员,“同学是否向过路车辆敬礼”成了一项监督内容,而一个班级有学生违反了向过路车辆敬礼的举措,老师在考评上要被扣分。由此,“敬礼”在黄平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不过,这项被“逼”出来的措施,却收到了良好效果。“学生在敬礼的过程中,把讲文明、讲礼貌落实在了实际行动上;学生的安全也得到了很大保障。”杨正洪说。
他说,自从2004年在农村中小学推广“敬礼”措施后,黄平县有记录的因“学生在上下学路上、路面打闹、闯红灯”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可以说,达到了‘零’记录”。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对我们的举措也持肯定态度,还向我们发放了600顶‘安全出行小黄帽’。”杨正洪举例证明着。而昨日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的一位韩姓工作人员对早报记者表示,他们确实向贵州相关部门提供过“安全出行小黄帽”,但具体发到黄平县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