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保,有啊,
天津百万农民享受“农村医保” 制度需更加完善
http://www.enorth.com.cn 2005-10-04 22:16
贫困农民看病无忧 困难者可获万元内医疗救助 05-10-04
天津农民持续增收 5年人均收入年均递增10.6% 05-09-30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项制度保农民生活无忧 05-09-27
【专题】天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入论坛讨论
北方网专稿(记者刘雁军 摄影马成 ):近几年来,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本市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62.4%,位居全国第三。但是,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中,本市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为20.7%,与全面小康90%的实现标准比较,相差69.3个百分点。本市自2003年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通过两年多的试点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民就医难、因病返贫的情况仍然存在。
本市参保农民已过百万逾六成满意
2003年6月,本市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布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两年多来,先后在大港区、北辰区、静海县、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汉沽区和塘沽区八个区县进行了试点。截至今年8月底,本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已达117.61万人,占全部乡村人口的30%。
据有关部门调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在已参保的农民中,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60.1%,基本满意的占到38.4%,不满意的占1.5%。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参保的农民住院治疗后,凭相关证明和治疗清单,就可以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因病返贫的现象。东丽区卫生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区今年一季度就为383人报销医疗费用98.18万元,其中报销金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就有27人。
与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尚有差距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尽管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关区县每年也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推广宣传,但仍有一些参保的农民,对这项制度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全面,甚至一些农民仅仅是知道有这样的制度,但对制度的内容全然不知。还有一些农民由于受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不了了之的影响,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会维持很长时间,对该项制度的推广施行持观望态度。
通过调查还了解到,虽然各区县每年都在扩大定点医院的数量,但部分区县定点医院的数量还是偏少,而且一些定点医院设备落后、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农民就医和报销医疗费受到限制。同时,住院费用报销时间较长也是农民反映较多的问题,一些农民从上交报销资料到最后拿到报销款需等上3个多月的时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制度,由于以收定支,因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患大病造成的生活困难,与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还有很大差距。
此外,农村中还有很多患病农民,尽管不需要住院,但每年购买药品的花费也非常高,有的一年累计医药费达一、两万元,生活比较困难。对于这种情况,即使他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费也不在报销的范围内,因此也不能得到救助。还有部分经济实力较弱的村,至今不敢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
完善制度使参保农民得到更多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目的是减轻农民因病造成的过重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得到更多保障。
专家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方针政策,宣传受益农民的心声。针对农民反映的问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参保农民的个人资料、就医情况、住院费用报销情况等基础资料,实行机算机网络管理,既方便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种数据的统计,也能杜绝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应积极扩大定点医院的规模,规范医院的收费标准,以财政贴息、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
稿源: 北方网 编辑: 刘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