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六四事件”前因过程后果综述(下)

“六四事件”前因过程后果综述(下)

天安门广场
6月4日凌晨零时前后,在距离木樨地超过5公里远的天安门广场,一辆装甲车单独开进了广场内[80]。官方对此没有回应。陈希同后来的报告指,6月4日凌晨以后,有几名暴徒在复兴门立交桥一带,开著抢来的装甲车,边行进边开枪。但他没有表示是否同一部装甲车。


凌晨1时,据共青团北京市委《70天大事记》所记,天安门广场尚有学生、市民数万人。[81]1时30分,北京市政府和戒严部队再次发出内容完全相同的《紧急通告》:「首都今晚发生了严重的反革命暴乱。……一切后果完全由自己负责。」[82][83][84]


广场上的流行歌星侯德健表示,起初他们以为是橡皮子弹和木棒,那时学生还给他套著棉大衣和塑胶头盔自卫;但到凌晨2时,来了共4位证人,分别是两位医生和两位学生,才告诉他们说前面开的是真枪、是真子弹。[85]


张伟国博士表示,零晨2时20分,军队开进广场,施放催泪弹,部队从广场南面的前门向中央推进,沿途向高空发射照明弹,群众向天安门广场北面后退。[77]


凌晨2时半,军队包围了天安门广场,将留守的学生围在中间,部队停下待命。[86]


3时左右,封从德表示,约3000至5000名学生围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87][82],此时正绝食的侯德健、刘晓波、周舵、高新决定劝学生离开,并在广播中发言,大意是指北京已在流血,足以唤醒人民,赞扬学生不畏死的精神。刘晓波等人发现有学生之前从军队抢来的枪枝,要求立即砸毁枪械,并命令学生必须坚持非暴力原则,否则共军就会有堂而皇之的理由向学生开枪。


学生全撤走
侯德健等人直接要求会见军队指挥官,表达愿意由他们出面劝余下的学生离去,希望和平解决事件,军队同意。於6月4日凌晨4时,广场灯光全部熄灭,戒严部队发出广播,内容说:


我们呼吁,全体市民和全体同学,不要再烧垃圾,不要再烧垃圾,不要再加强广场的混乱。[88]


吴仁华表示,十几辆坦克开到了纪念碑前面时,有一个学生坚决不退,挥舞著一面红旗爬上帐篷顶,结果,坦克就开过来,连帐篷带人压过去[89]。但根据封从德、侯德健的口供,当时学生正以「声音方式」投票,想撤的人喊撤退,想留的人喊留,两把声音旗鼓相当,但考虑到喊撤退的人可能不敢高声呼叫,学生领袖认为想撤退的人更多,宣布离开[90][91]。凌晨4时半,根据陈希同事后的报告,当时广场上广播了戒严部队指挥部的通知「现在开始清场,同意同学们撤离广场的呼吁。」而根据西班牙的电视台摄影队提供的资料,4时20分,广场再次开灯,戒严部队再次发出广播,内容亦与陈希同的报告很接近:


同学们,戒严部队指挥部决定,现在清场。我们同意同学们的呼吁,请同学们立即撤离天安门广场。戒严部队指挥部,六月四日。(重覆)同学们,戒严部队指挥部决定,现在清场。我们同意同学们的呼吁,请同学们立即撤离天安门广场。戒严部队指挥部,六月四日。[88]


大约凌晨4时45分,学生开始撤退。根据《中国六四真相》描述:5时20分左右,天色已明,广场的东南角已没有大群的学生队伍,但仍有约200名左右的学生和市民不肯离去,跟在后面的坦克始终一点一点地推进,显得较有耐心。最后这批人刚撤出广场,不断高喊:「法西斯、法西斯!」「打倒法西斯!」的口号,这时,在毛主席纪念堂附近的戒严部队官兵突然全体高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口号,并朝这支队伍上空鸣枪,进行威慑。约5时40分,天安门广场的清场过程基本结束。[92]


根据西班牙摄制队的录像[88],天色渐明时,大量学生一边同声高歌,一边联群漫步离开广场,不少学生漫步时更向摄影机挥手、打出胜利手势。学生右手边远处有大量军人静静坐在地上,左手边近处有另一队军人走过,学生向左边的军人不断高喊「走狗!走狗!」军人即使被垃圾击中也没有理会,其中一位戴鸭嘴帽的学生看到摄影机就改喊「打倒法西斯!」但没有学生跟随。另有一位女学生声泪俱下,要由两位女学生搀扶,一位女护士上前关心,扶右手的说「她姐姐被打死了」,这两个镜头也有被《天安门》收录[93]。其他大量学生则继续高歌、漫步、挥手。


清晨时份,由广场撤退的学生,沿途受到市民的欢呼。至6月4日早上7时,在六部口又发生一些混乱,可能是军队发射的一些疑似烟雾弹[88]。后来陈希同在报告中表示,六部口有4名军人被暴徒围攻殴打。[68]


6月5日清晨,大量坦克驶入长安街,一名事后被称为王维林的年轻人试图阻挡坦克车队前进,坦克试图绕过他,但未成功,他爬上坦克并与坦克乘员对话,他在爬下坦克后被其他市民接走。[94]


事后,柴玲在逃亡后曾发出一段录音,指曾见共军在广场向纪念碑开枪,提到坦克施放毒气并追压撤退学生,又提到有同学「还在帐篷里酣睡的时候坦克已经把他们碾成了肉饼」,并且引述传闻指出「有人说同学死了两百多,也有人讲整个广场已经死了四千多。具体的数字,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侯德健事后接受访问说[95],他留守至6时半,但在广场上没有看见这情况,并反问「是不是需要用谎言去打击那些说谎的敌人?难道事实还不够有力吗?」另外,根据共军总政治部的官方录像片段,经侯德健劝吁下,学生最后完全撤出广场[96]。这片段与侯德健的说法颇吻合。柴玲事后则指她是「听说」有这情况,间接承认没有亲眼目睹。《中国六四真相》一书的说法是,木樨地是伤亡最重的地方,而在一些主要街道上,军人有向呼喊口号的学生开枪[97][98]。


至於吾尔开希逃亡时,亦曾有录像指他大吃大喝。事后他补充说,当时他是在北京饭店和香港的同学一起,吃了一顿饭。[99]


六四清场后
舆论的耸动
在整个运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记者蜂拥至天安门广场。因为当时手机及网际网路根本不普遍,所以新闻报导必须依靠卫星和普通电话。随著事件的发展,中国政府命令所有在北京的旅馆停止他们的CNN的卫星播放。并且命令外国媒体关闭他们的卫星传播系统。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有一段录像,资深新闻记者,播音员,评论员 Dan Rather 在当晚的现场新闻报导中,不得不在政府官员的监视下,停止传播他们的卫星信号回美国。[100] 因为当时,数码照相机还没有出现。所以记者拍照都一定要用胶卷。六四以后,中国政府派出警察对外国记者进行搜查。那张著名的青年人挡住坦克的照片,根据该记者 Jeff Widener 在美国公共电视台纪录片「坦克人」的描述。他当时住在北京饭店5楼,他的饭店的对面就有警察通过望远镜对住在饭店里的人进行监视。当他拍完照片以后,他立刻将他的胶卷藏在了厕所里的马桶盖子下面。不久,警察就到他的房间搜索,将他其他的胶卷曝光。然后离去。他的胶卷则是由一个叫 Kirk 的美国学生藏在自己的内裤里,偷偷带到美联社的办公室,印出照片,传播到全世界的。[101]


在6月3日至4日,中国大陆的媒体均以不同方法表达对镇压的不满。在6月4日早上6时25分,北京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广播员李丹当晚这样报导:


这里是北京国际广播电台。请记住1989年6月3日这一天,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发生了最骇人听闻的悲剧。


成千上万的群众,其中大多是无辜的市民,被强行入城的全副武装的士兵杀害。遇害的同胞也包括我们国际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


士兵驾驶著坦克战车,用机关枪向无数试图阻拦战车的市民和学生扫射。即使在坦克打开通路后,士兵们仍继续不分青红皂白地向街上的人群开枪射击。目击者说有些装甲车甚至辗死那些面对反抗的群众而犹豫不前的步兵。


北京国际电台英语部深深地哀悼在这次悲剧中死难的人们,并且向我们所有的听众呼吁:和我们一起来谴责这种无耻地践踏人权及最野蛮的镇压人民的行径。


鉴於目前北京这种不寻常的形势,我们没有其它新闻可以告诉你们。我们恳请听众谅解,并感谢你们在这最沉痛的时刻收听我们的广播。[102]


英语部的节目负责人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吴学谦的儿子吴晓镛。事情发生后,吴即被调离、审查,整个英语部工作人员都作了检讨。[103]


6月4日早上,《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亦一则题为「北京这一夜」的消息:


本报6月4日凌晨五时讯,共军报6月4日社论说:自6月3日凌晨开始,首都发生了严重的反革命暴乱。


三日二十二时左右,军事博物馆一带响起枪声,戒严部队进城,从午夜到凌晨,友谊医院、阜外医院、北京市急救中心、铁路医院、复兴医院、协和医院和广安门医院等不断给本报来电话,告知收治人员的伤亡情况。


到截稿为止,戒严部队已突进天安门广场。


[104]
《人民日报》该日在新闻选材上亦曲线表达不满,其中国际新闻选用南韩光州事件,以粗黑体写上:「汉城学生绝食示威,抗议当局屠杀镇压。」关於波兰局势的标题为:「警告任何人都不要玩火」,副题为「波领导人指出选举是和解的伟大尝试。」关於中东局势的题目则是:「以军再次入侵黎南部,用飞机坦克对付平民。」而第四版是社会和体育版则分别报导「法官却枉法,诬告反被告,某法院院长被判刑四年半」;「四川一服刑罪犯竟当上人大代表。」一条关於残疾人运动会的报导,标题为:「不能被征服的人」。[105] 事后《人民日报》总社长钱李仁和总编辑谭文瑞都被撤职,编辑吴学灿被判入狱四年。


此外,6月4日当日负责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主持的薛飞、杜宪著一袭黑衣、以沉痛的神态进行播音。此后不久,两名主持人即被调离新闻联播节目组。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广播电影电视部一名副部长因「支持动乱」、带领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工作人员示威游行被撤职。


中国各地区
在北京的学生运动通过大陆的新闻媒体传播,学生运动迅速发展到大陆各地。中国大陆很多地区都有学生和其他行业的人民上街游行示威,支持在北京的学生。因为中共中央没有一致的看法,各地方政府和单位在当时,对民运的态度都有所不同。有纵容,有支持,也有保持沉默。最后,因为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武力清场,在其他各地的学生运动,也因此而自行结束。并没有发生类似天安门的流血事件。


当时的中国大陆媒体也得到了一次少有新闻的开放和自由,他们的报导非常热烈。很多报纸杂志对於学生运动的报导都是非常积极,支持他们的运动。很多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包括由共产党直接控制的,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等,甚至加入了游行队伍。但是后来随著事件的恶化,新闻媒体的报导从支持,逐渐转向和政府的口径一致。还有一些报纸因为言论太过激烈,而被关闭。


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的创办人及主编是一位70多岁的钦本立。这个刊物倡导民主思想。胡耀邦去世后的第四天(4月19日),《导报》的编辑们举办了一个研讨会。钦本立认为研讨会的内容应该带有实质性的东西而不是一般的哀悼之词。这得到与会者的认同。会上戴晴谈到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来的历史和几位总书记的命运。她说党的总书记都没有好下场,因为都是「非程序权力更迭」。4月20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得知,《世界经济导报》将开辟专栏悼念胡耀邦。宣传部长陈至立随即告诉了江泽民。由於内容敏感,曾庆红与钦本立讨论第439期《导报》清样问题时,要钦本立删节五百字,主要是严家其、戴晴等人的发言。当江泽民和汪道涵硬压软劝要钦本立同意删节时,却发现十几万份报纸都已印好了,并且四百份已批发给个体报摊。此外,还有相同数量报纸直接送往北京了,最后才追回两万份,但已经造出影响。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后,江泽民召开的市委书记紧急会议。同日在有一万四千名党员参加的大型集会上江泽民宣布停止钦本立的领导职务,并决定对《导报》进行整顿。4月27日,江泽民派刘吉、陈至立负责的「上海市委整顿领导小组」进驻《导报》。撤除具有独立意识的钦本立《世界经济导报》总编职务的活动。上海有很多学生参加了罢课。
南京很多高校学生都到南京市中心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进行游行。在鼓楼广场的旗杆上,挂上了一个白旗,上书一个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在六月二号,在全校大会上,发表了给北京的公开信,支持学生的民主运动。该校学生也去鼓楼广场参加了游行。同时,有些高校的学生为了让工人们也加入罢工,有段时间会到主要交通介面阻拦交通。在这段时间,由於学生运动,南京的公共汽车服务中断,对南京交通带来不便。
成都於6月4日清晨,武警对在市中心天府广场静坐的学生实施清场,冲突中武警打死打伤多人。整个白天大量军警与数万市民在市中心一带对峙,发生暴力冲突。市民向军警投掷石块、砖头,军警释放大量催泪弹试图驱散抗议的市民,并多次鸣枪警告。市民和军警都有多人受伤。傍晚以后,军警全部撤离,市中心一带处於无政府状态。天黑后,开始有人打砸店铺,进入附近的人民商场偷盗,后引起火灾。木结构的商场老建筑基本被烧毁,还波及附近多家住户。 马路对面的人民电影院也被纵火烧毁。前往救火的消防队也受到殴打,消防车被烧毁。
西安发生焚烧汽车等情况。
长沙发生打砸抢事件。黄兴路一带的很多私营商户被哄抢一空。
广州连日和平示威,直至接到北京镇压的消息,演变为骚乱。政府出动军警镇压游行民众,并发生大规模冲突,民间协助大批民运参与者从水路外逃。
大规模搜捕
六四镇压后,中共领导层保持约一个星期沉默,期间各种传闻散播,香港传媒甚至传出中国军队爆发内战的消息,有部队互相开火,中国政府并未澄清,全国各地仍有示威活动,抗议镇压。


直至6月9日上午,邓小平在党政高层陪同之下,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戒严部队高级干部并发表讲话,以此说明邓小平的党政地位未受动摇,全国惩治单位在各地采取行动。


以上海为例,自6月4日清晨起,复旦、同济、交大和华东师大等学生上街游行,并在全市42个地段设路障拦截军车,市政府通过电视电台警告学生不要以为政府软弱可欺,继续一意孤行,同时亦撤走十多个路障。翌日,三万多名学生上街堵塞122个交通道口,市区交通全部中断,郊区企业不足三分之一人上班。


这段期间,上海市政府与学生反覆地设路障、清路障,6月6日晚上有五人拦截火车时被撞死,现场聚集3万人,有车厢被焚烧。7日,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工业大学等校有学生在学校礼堂、教学楼设置灵堂,上海传出戒严消息。


上海用电量由6月3日的6653万度电降至6月7日的6128万度,二轻、冶金、纺织、仪表、船舶、航空、电气等行业的997企业的职工缺勤迟到率为34.38%,12家企业全部停产,23家部分停工。6月8日,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鎔基发表电视讲话,强调「上海不能乱」,并澄清决不在上海戒严,他说:「很多同志要求我们动用武装警察,甚至动用军队。我作为市长,在此郑重声明:市委、市政府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使用军队,从来没有打算实行『军管』或『戒严』,提出『稳定上海、稳定大局,坚持生产、保障生活』。」直至9日,上海一方面发动工人清除路障,同时6000名学生在人民广场举行追悼会,参加者臂戴黑纱,抬著花圈,举著校旗,有秩序地进入广场,广场不断播出「北京惨案真相」,但随著公安部门大举缉捕学生,各地示威陆续终止。


6月12日,公安部发出「关於坚决镇压反革命暴乱分子的通告」,通辑全国民运人士。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公安部关於坚决镇压反革命暴乱制止社会动乱的通告
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联」在逃分子通缉令
 
大规模的清算行动由此开始,6月12日公安部要求搜捕方励之、李淑娴;翌日「高自联」21名骨干学生被通辑,其先后为王丹、吾尔开希、刘刚、柴玲、周锋锁、翟伟民、梁擎墩、王正云、郑旭光、马少方、杨涛、王治新、封从德、王超华、王有才、张志清、张伯笠、李录、张铭、熊炜及熊焱[106][107]。6月14日,再颁布命令,搜捕工自联的韩东方、贺力力、刘强共三人。直至6月24日,公安部进一步通缉严家其、包遵信、陈一咨、万润南、苏晓康、王军涛、陈子明。[108]


同一时间,全国亦亦展搜捕行动。截止6月30日,上海143人据报向公安自首;拘捕273人,并声称「破获三个反革命集团和二起台湾国民党特务案」。上海「高自联」骨干分子、香港居民姚勇战(又名张才)在虹桥机场出境时被抓获。黑龙江、吉林、辽宁拘捕612人;陕西、山西、内蒙、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亦1979人,其中贵州更宣称抓获流窜犯罪6035人,摧毁团夥222个。[109]


这些拘捕人士与「六四」并无必然关系,但因碰上严打严审的时期,量刑也被增加。相对来说,在这次大肆搜捕「反革命动乱分子」的过程中,环境最为宽松的当数广东省、海南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110]


各地法庭则依据共产党的政策「从重从快」判决了一批社会上的「动乱暴乱分子」,一些人遭到处决并在6月10日起陆续以新闻方式告之。直至2007年,仍有至少十三名北京市民在押。[111]对干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则处理相对轻一些。


六四事件发生之后二十日,亦即1989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除了从形式上确认免职赵紫阳、胡启立、芮杏文、阎明复等人的职务,同时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政治局常委,增补李瑞环、丁关根为中央书记处书记,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李鹏同时主导对赵紫阳进行了批判,赵紫阳提出了详尽的辩护与反驳,为中共高层意见分歧留下明确记录。虽然赵紫阳此后不能再露面,但这次政治遗言仍确立他在民主运动中的地位。


6月25日,《人民日报》当日头版以红色大字以及四张图片报导十三届四中全会的消息。标题为:「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会」,副标题长达172字:「审议通过李鹏代表政治局提出 关於赵紫阳所犯错误的报告 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政治局常委 增补李瑞环丁关根为书记处书记 撤销赵紫阳的总书记 政治局常委 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和军委第一副主席职务 免去胡启立的政治局常委 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职务 免去芮杏文阎明复的书记处书记职务 全会之前 中央政治局举行了扩大会议 为四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必要准备」。


逃亡与拯救
六四镇压后,大批参与六四的人士被通缉,大批学生逃亡,其中以香港发动的黄雀行动扮演重要角色。当中国政府6月13日公布「通缉以『北高联』为首的21名民运领袖」后,香港人陈达钲及罗海星等人展开营救,先后营救133名人,当中吾尔开希、柴玲、封从德、陈一咨、苏晓康等从深圳、珠海、东莞、惠东、海南经香港中转至其他国家。至1989年10月,当行动的两位成员在湛江救援王军涛和陈子明的行动时被官方逮捕而终止。[112]


其中,王丹於89年7月在北京被捕,1993年2月获释,1995年5月再次被捕,1998年4月19日以「保外就医」的名义提前获释,流亡美国。[113]在2007年底密西根大学的一次公开演讲中,王丹谈到了部分学生领袖的现状,柴玲在美国创办了高科技公司,并被获准回中国[来源请求]经商,李录在华尔街做投资银行,王丹自己则打算在哈佛大学历史系取得博士学位后从事教书,如果政府允许则希望回国发展。[114]柴玲於2009年美国的一个悼念六四事件的聚会上宣称她将要复出,继续为「平反六四」发声,并且打破了有关她与中共政府和解及经商的传言。[来源请求]


六四死难者
关於死伤情况,一般均认为死伤有发生於天安门以外。但对於天安门广场内和平请愿、手无寸铁的大量学生的死伤情形,则有不同说法:


中国政府官方
中国政府称天安门广场上没有死一个人,但在城外则有暴徒被击毙,有共军士兵伤亡。[115]当戒严部队抵达天安门广场时,广场内仍有数千学生留守在纪念碑附近不肯离去,再经游说后方肯撤离。


至於天安门广场以外,据当时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在《关於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透露,早於6月1日,已开始有工自联煽动的暴徒冲击北京市政府。暴乱持续至6月3日时,暴徒开始策划於第二天6月4日星期天发动更大规模的暴乱,促使中央於6月3日下午命令戒严部队进城。他称「在几天的暴乱中」「戒严部队战士、武警战士、公安干警负伤6000多人,死亡数十人」「有3000多名非军人受伤,200余人死亡,包括36名大学生。」在木樨地暴乱影片中可以看到[116],军人手中有武器,反而挨打[117]。暴徒使用铁棍、铁链、菜刀、燃烧瓶、甚至喷火器进行破坏,陈希同继而指出,正如邓小平所说:「是因为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使我们有些应该采取的断然措施难於出手」。[68]中国政府在事后不再谈论六四,亦严禁民间人士谈论[118],中国政府则声称是「英勇的共军取得镇压反革命暴乱的伟大胜利」[119]。


中国官方曾公布过一部份死难者,包括:刘国庚、崔国政、李国瑞、马国选、王锦伟、王其富、李强、杜怀庆、李楝国、王小兵、徐如军等等[120],对於部份已确认被误杀的市民和学生,中国政府仅在2006年发放过唯一一宗补助金。[121]


周国聪 - 2006年其母获政府发放「困难补助」。[121]
刘国庚 - 共军军人。在六四中死亡后获邓小平追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民间与境外媒体
大陆本地的媒体的报导大多不会猜测死亡人数,但港台及海外媒体的报导则多称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戒严部队死亡十多人[122]。网站《六四档案》将之称为「六四屠杀」或「天安门屠杀」。[123]其他不同媒体也有不同的报导,从未能确定人数,到几千人不等。2009年3月香港《苹果日报》使用未经证实的消息报导,当年的武力驱散行动中,最小的遇难者年龄可能为3岁。[124]一些独立媒体对此事件的报导为中国政府暴力镇压和屠杀和平示威的学生与市民。


个人报导
1989年吾尔开希提及死亡的同学最少数以千计,他的朋友亲眼看见同学的尸体放火烧了。清华大学某位老师形容,坦克车冲过来就压,压过去压回来。[125]
1989年6月8日柴玲的录音讲话提到:「有人说同学死了两百多,也有人讲整个广场已经死了四千多。具体的数字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但柴玲的说法普遍被指有误。[126]侯德建批评很多人说广场上有人死,但他强调他没有看见,又说如果我们真的需要用谎言去打击说谎的敌人,也许你的谎言会先被揭穿。
1994年丁子霖教授出版《六四受难者名册》一书指出,她自己的儿子蒋捷连跳窗离家经木樨地去天安门广场,在复外大街29楼前长花坛后被子弹击中丧生。她开始联合其他死难者的家长,组成「天安门母亲运动」,她们收集出一份死难者名单[127],要求政府还其公道。名单包括约40名大学生、约15名硕士博士等研究生及几名中学生,总数比官方多出一倍。名单内186名死难者当中,有4名是被坦克压死,清场过程中军队亦曾向广场内学生开枪并杀死了学生,如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程仁兴,被戒严士兵乱枪打死在广场中心的国旗杆下[128];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硕士研究生戴金平,被枪杀於毛泽东纪念堂附近[129]。名单亦包括一名没有公布姓名的新华社记者。
蒋捷连 - 丁子霖教授之子,在前往天安门广场的路上被共军枪杀。详细名单:六四死难者名单,目前能确认的共186名。
2009年5月20日时任新华社国内新闻部主任张万舒在香港出版新书《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书中据当时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谭云鹤的话,此事件死亡人数727人,学生和群众死亡713人,军队死亡14人。张万舒根据史料和官方媒体,记录1989年4月14日至6月10日的情况。[130]
2009年5月郝建带领铿锵集记者拍摄4位六四死难者墓地,包括郝致京、袁力、段昌隆和王卫萍。[131]
世界各地的反应
六四事件后西方各国一致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且外交上不排除和中国决裂,与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复交,但持续不到一年,出於自身经济利益的现实情况,在与中国政府达成妥协的情况下,1990年,部分国家陆续恢复了和中国的接触和正常经贸关系,1989年以前的进行的军事合作则被全面中止。 [132]


华人地区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支援大陆民主运动措施http://zh.wikisource.org/wiki/支援大陆民主运动措施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发表声明:「为抗议中共以武力镇压大陆民主运动,呼吁全世界所有爱好自由,重视人权的国家与人士,对中共暴行给予最严厉的谴责。」对中国大陆同胞给予一切可能的支援,并与中共作彻底的决裂。国防部於当日下令「停休返防,全体国军官兵迅速进入备战部署。」
台湾民间也有游行,支持大陆学生民主运动。在六四前夕,台湾歌星们因此而创作了一个歌曲:历史的伤口。行政院作为支援大陆民主运动的特别措施,公布了四项措施,其中有:向放弃中国大陆护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在外国的大陆留学生和学者发放中华民国护照;向这些留学生和学者提供学费和生活补助。
 英属香港:
1989年5月21日,文汇报在北京宣布戒严的第2日,以开天窗形式发表社论,刊登了「痛心疾首」的四字,对香港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大批香港人参与多场大游行,并且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烛光晚会。1989年5月27号,香港演艺界在跑马地马场举行民主歌声献中华集会,30万人参加,发动募捐。当镇压发生后,5日清晨,中国银行出现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挤提,一日内被提走50亿港元;支联会原订8日举行全港罢工、罢课、罢市,但6日当晚有人在旺角闹市出现混乱,教育署宣布7日全港学校停课一天,同时行政局照会支联会主席司徒华,取消「三罢」活动。港督卫奕信爵士形容流血事件是惨剧,感到震惊及悲哀。他同时认为,这个悲伤的时刻值得香港人反省。
 葡属澳门:
澳门总督文礼治发表声明:「这刻我认为适宜发表的谈话是:使用武力对付手无寸铁的群众是不可以接受的」。6月5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及属下银行出现首次挤提,当天被提走3.3亿港元。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对中国事态维持一贯态度:不予置评。另外,自翌日起,数以千计的新加坡人纷纷到中国银行挤兑。
国际组织
 联合国:6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指事件令人「极为沮丧」,虽然联合国宪章规定不应干涉各国司法权范围内的事务,但他非常希望北京能保持最大克制。
 世界银行:6月12日,世界银行原定於13日讨论向北京提供2.3亿美元的新贷款,但因应局势而延期讨论。
亚洲国家
 韩国:5日,外务部表示「事件表示关注」,并希望「局势不致进一步恶化而能和平解决」。
 日本:5日,首相宇野宗佑在首相官邸说:「我对戒严部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进行武力镇压造成重大伤亡一事不胜忧虑。期望局势能平稳下来。」同日,社会党、公民党、民社党发表谴责声明,并从六日起,日本三和银行、大和银行、住友银行、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松下电器公司、西武百货、三越公司等驻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办事处人员被指示回国,当天共1163人回国。6日,日本银行协会联合会宣布冻结给中国的两笔贷款,数额为1.45亿美元。7日,日本首相宇野指政府不能把枪口对准国民,并召见中国大使,转达政府的严厉见解。下午,外务省指「中国政府行为从人道上来说是不能允许的。」同日,中国戒严部队因向外交人员公寓开枪,3名日本使馆人员住宅遭枪击,外务省提出强烈抗议,当天有1774日人离京,同日官房长建议在北京的日本人避难,并实施两项政策:「一、通过红十字会提供药品等紧急援助;二、延长在日中国留学生的签证」。8日,通产省宣布把中国划为「特殊国家」,每宗货物均需要取得批准方能出口。20日,日本政府宣布冻结向中国提供的57亿美元贷款,这个行动「等於暂停对中国的一切援助」。
 越南:8日,政府外交部发言人澄清,西方电台报导河内支持中国政府的行动「纯属捏造」。「这是中国的内政。发生这场流血事件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希望中国的局势正常。」
 泰国:总理差猜·春哈旺声明:「对中国发生的事件表示遗憾。这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我们不考虑任何看法。」但他又说:「如果中国采取强硬路线的领导人居支配地位,就有可能使解决柬埔寨冲突的速度缓慢下来」。8日,泰国派专机撤回北京85名泰国公民,驻中国大使馆只留10名官员。
 马来西亚:8日,首相马哈迪说:「我们无意干涉他们的内政。但是,我们对造成许多人死亡,尤其是造成许多青年死亡的战斗表示遗憾。」
 巴基斯坦:联合国举行制裁中国决议的大会上,巴国驻联合国代表:「巴基斯坦国将一如既往坚定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主张,坚决反对联合国公开干预成员国内政,特别是干涉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事务」。巴基斯坦是当时仅有的支持中国政府的2个国家的其中一个。
 印度尼西亚:8日,印尼政治及安全事务部长苏多莫说:「尽管最近北京发生了政治动乱,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关於关系正常化的会谈将继续下去」。
 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说:「我国对中国的政策依然如故。菲律宾驻北京大使馆仍照常工作。我们下达的指示是,确保我国在那里的公民安全并密切监视那里的事态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6月5日上午,乔治·布希总统宣布暂停向中国出售武器、暂停两国军事互访、重新研究中国留美学生延期逗留申请、通过红十字会向中国伤者提供医疗援助、并检讨双边关系的其他事宜。中午,布希在白宫会见四名中国留美学生40分钟。5日,众议院以406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谴责北京镇压事件,支持总统采取行动断绝同中国军事合作」;6日,参议院以100票赞成,0票反对,要求总统制裁中国,当中包括要求美国之音增设华语节目。同日,国务院宣布所有中国国民在签证到期后可留在美国。7日,因应戒严部队向外交人员公寓开枪,美国大使馆下令外交人员撤离,125人离开中国。8日,美国国务卿贝克说无法断定中国由谁人掌权,呼吁美国公民离开中国。同日,纽约市长郭德华宣布中止同北京的姊妹城市的关系,并建议纽约市第42街和第12大街的交叉路口命名为「天安门广场」。20日,白宫宣布美国政府要求国际金融机构推迟向中国提供新贷。1989年六四事件后,美国政府发放给1989年6月4日到1990年4月11日之间在美停留过的所有中国公民的绿卡,亦称为「六四血卡」。美国国会为此特别通过了《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案》。
 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6月5日欧洲共同体执行委员会:「对於痛受折磨的北京人民遭到镇压表示遗憾」,并指要是中国改革夭折,中欧合作可能永久性受影响,并取消预定6月6日举行的中国联合委员会的高级磋商会议。6日,共同体12个成员国发表公报,强烈谴责武力镇压,对「悲剧极度震惊」,指「严重的动乱仍在继续」,呼吁「中国停止以武力对付北京和全国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立即寻求和平解决办法」,宣布中断中国与共同体的贸易。27日,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通过制裁中国,措施包括:
在适当的国际机构内提出中国的人权问题;要求独立观察员能参加审判和探望犯人;
停止成员国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和实行武器禁运;
中断双边部长级和高层接触;
推迟共同体与中国的新合作计划;
文化、科学和技术合作计划仅限於在有利改善目前状况的行动;
成员国延长中国学生的签证;
推迟批出新贷款。
 加拿大:4日,加拿大政府表示对事件感到震惊,敦促北京停止「愚蠢的屠杀」。外交部长克拉克说:「中国政府不分青红皂白和野蛮地使用武力……我们对这种愚蠢的暴力行为和悲惨的死亡表示强烈震惊……我们要求中国政府立即停止军队的野蛮屠杀。」
 英国:5日下午,英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召见中国驻英临时代办宋明江「对北京流血事件极为震惊。」并决定「取消中国司法部长蔡诚对英国的访问」、「取消英国农业大臣约翰·麦格雷戈对中国的访问。」6日,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在下议院说:「这场流血表明,共产主义总是随时准备以武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於头脑单纯的人,……显然,(英国)不可能继续与中国保持正常来往」,并指看不出如何能与中国政府就香港前途进行接触。镜报集团於7日起停止在欧洲出版中国官方英文版报纸《中国日报》。
 法国:6日,法国总理米歇尔·罗卡尔宣布冻结法中两国的各级关系,总统、总理及政府官员与中国领导人将不再有任何接触。7日,外交部宣布把驻中国的外交员减至最低限度,并指法中军事合作亦会中止。
 西德:5日,联邦总统魏茨泽克说:「我不仅对动用武力表示最深切的遗憾,而且希望中国重新采取符合其人道传统的方法。」联邦外交部宣布西德与中国中终高层领导会晤,并已经与美、英、法协调一致的反应。联邦政府正式发表声明,呼吁中国政府不要再使用任何暴力,通过对话解决危机。8日,德中经济委员会秋季会议取消。
 比利时:取消了预定6日两名国务部长与中国经贸部长郑拓彬的部长级会谈。
 
矗立在西班牙圣罗克公园一角的一座纪念和重现六四天安门事件的雕像(Jose Antonio Elvira作品),由阿维拉国际特赦组织捐赠 西班牙:5日,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对事件「极担心」,「希望中国能够使其民主化进程达到终点。」6日晚外交部宣布冻结西中两国的高层接触。
 奥地利:5日,总统瓦尔德海姆、总理弗拉尼茨基、外交部长莫克等相继发表谈话,「对北京事件极为震惊,要求中国领导人立即停止动用军队,和平解决事态」。外交部当日召见中国驻奥大使,让大使转交奥政府抗议,并取消欢迎正在奥国访问的中国司法部长蔡诚的活动,关闭奥钢联和爱林等公司驻北京代表处。
 希腊:5日,希腊外交部发表声明:「对暴力冲突和造成的伤亡深表遗憾,希望中国的事件将不会导致民主进程走向绝境。」执政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最大的反对党希腊新民主党、希腊共产党、希腊左翼党、希腊民主党都於同日发表谴责声明,3000多名希腊人到雅典中国使馆抗议。
 芬兰:5日芬兰外长佩尔蒂·帕西奥指「中国如此使用暴力令人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绝不是向群众动用装甲车,人民的军队绝不是向人民群众开枪」。同日,芬兰共产党主席阿尔莫·瓦尔斯特发声明谴责屠城。
 荷兰:6日,荷兰外交部宣布冻结荷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6日晚,荷兰外交部宣布,荷兰王国已决定中断它同中国的高层接触。
 葡萄牙:5日,政府声明指:「对北京发生的惨剧极度悲伤,坚决反对向手无寸铁的平民使用暴力」。7日,葡萄牙总理阿尼巴尔席尔瓦说:「我们对中国局势表示忧虑,决定派一名部长前往澳门安慰这块将於1999年归还中国领土上的居民。」
 丹麦:7日,丹麦政府取消对向中国发放十亿丹麦克朗(约计1.5亿美元)的出口贷款及援款。丹麦议会外委会主席埃尔姆奎斯特说:「暴行必须停上。只有该国出现另一种政治气候时,援助才能恢复」。
 瑞典:5日取消国防大臣卡尔松到北京的访问,取消前任中国国家主席、时任政协主席李先念对瑞典的访问。8日,瑞典外交部冻结对中国的援助。
 瑞士:5日,瑞士联邦政府就北京事件向中国驻伯尔尼大使馆递交了一份照会,「呼吁采取克制和尊重人权,希望以对话替代武力手段」。
 澳大利亚:澳洲总理霍克在电视演说中为死难者落泪,时取消访问中国的计划。
 纽西兰:6日下午,总理朗伊宣布:「内阁己决定请外交部长马歇尔召见中国驻新大使倪正建,告诉他纽西兰政府对北京流血事件感到憎恶」,取消警察部长原定20日到中国的访问,并宣布暂停纽西兰政府部长和中国政府代表之间的接触,呼吁国民不要去中国旅游。
 巴西:5日政府声明指「对这个友好国家的人民和政府带来的动荡感到痛心。」这一声明打破了巴西不评论其它国内部事务的惯例。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参见:东欧剧变
 苏联: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关於中国事件声明」:「不管情绪有时是多麼激烈,重要的是要耐心地寻找由社会团结目标所确定的相应的政治解决办法」,「中国目前发生的事件是该国的内政。其他方因施加压力的任何尝试都是不合适的。这种尝试只会激化情绪,而无论如何也不会促进局势的安定」,「我们衷心希望友好的中国人民能够尽快翻过自己历史上这悲惨的一页」。9日,苏联政府发言人格拉西莫夫说:「没有预料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极为惊愕。」「自从上周末北京发生暴力事件以来,就无法和中国首都进行电话联系」。15日,戈巴契夫说:「我们都对中国的事感到十分不安。我们都在为这个伟大国家的深刻改革和改造的进程是否会中断而感到担心」,并指六四事件为国际局势改善带来负面影响。
 东德:东德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指:「武力镇压反革命人士是对的。」
 南斯拉夫:6日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声明指:「对所发生的悲惨事件和无辜的人员牺牲表示遗憾」,并忧虑中国经济政治改革被终止,「希望中国通过政治努力和公开对话消除危机,并同所有民主的进步力量一起保证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继续下去。」8日,南斯拉夫外交部长布迪米·隆查尔指「经济开放及其后果之间的冲突已经影响中国社会政治趋势,它们没有受到所有人同等程度的珍视」,「无论哪种发展思想在中国占上风,中国的事态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国际关系,这个国家正面临著艰难的日子」。
 匈牙利:5日,政府国务部长波日高伊·伊姆雷和外交部长霍尔恩·久洛指「北京事件非常令人遗憾,也向我们提出一个严重警告,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使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使用这种手段,去巩固保守统治地位和独裁统治。」匈牙利政府指「这一悲剧证明,在改革过程中,行使权力的政治家的忍让精神和为民族命运负责精神是多麼重要,政府为建立保证基本人权的法律是多麼必要。」7日,匈牙利政府指「用武器和暴力」毫无意义和不能解决问题,「尊重基本人权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事业和国际义务,任何国家都不能它看成是绝对的内政」。当日下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格罗斯发表声明,「一、我们强烈谴责暴力和兄弟之间的战争。这种方式同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二、我真诚地希望,理智将占上风,并尽快回到和平建设的道路上。」
 
在波兰弗罗茨瓦夫市的一象徵这场人民抗议事件的象徵性雕塑——被坦克压扁的自行车和坦克行进痕迹 波兰:6日,波兰政府发言人:「波兰社会和当局以深切关注的心情得悉在北京发生的悲剧性事件。我们对死伤者的家属表示最真挚的慰问。」「我们相信,中国人将跟过去一样不诉诸武力……理智和现实主义将占上风,中国的改革进程和它的国际地位将不遭到削弱。」波兰传媒连日来以显著篇幅报导北京局势。13日,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说:「中国是幅员辽阔而神秘的国家。我只能对发生的事情感到遗憾。」关於军事管制,「只有当国家的基础本身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才有理由作出这样一个决定。」
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事件定性
中国大陆政府对事件的评价从「动乱」演变成「暴乱」,随后又降为「风波」。其中4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称为「社会动乱」;六四戒严指挥部清场时称为「反革命暴乱」;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称为「严重的政治风波」,后统一为「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或「八十年代末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十余年来党政领导人几次公开面对海外媒体对「六四」平反问题的质询,但并未正面评价当时的措施。


事件被中国大陆政府刻意淡化,至今仍严格限制有关六四的议论,对死难者家属的私人悼念活动也进行干预,每年6月4日前后天安门广场亦会加派警力。[133]。2005年赵紫阳逝世时,官方新闻稿也没有触及「六四」二字,只说赵犯了政治过失。至今六四事件仍是中国大陆的政治禁忌。


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纸《人民日报》的官方网站人民网也有对「1989年政治风波」的简要描述。[134]


经济改革
1989年中国已实施门户开放政策满十年,外界关注六四后中国会否收紧经改步伐,当时李鹏主张把每年增长压缩在6%,32名资深党员更建议取消所有经济特区,但邓小平指:「意识形态取代不了米。」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广东、珠海及长江三角州一带「南巡」,表明继续维持改革的方向,并说:「低速度就等於停步,甚至等於后退。」


南巡促进了国内的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当年GDP增长即达到了最高的12.8%,并且从此一直保持了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他亦把胡耀邦和赵紫阳下台的原因,归究在「政治犯错」,而非他们加速经济成长的方法。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大致保持经济开放、政治保守的格局。


意识形态控制
在加速经改的同时,邓小平开始调整中国的意识形态,扭转倾倒西方民主的思潮。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自此「走向富裕」成为六四后最显著的思潮,「发展是硬道理」成为压倒一切的方针。


中国民族主义的情绪亦得到政府的支持。1993年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期望在这个具象徵意义的年份展现新中国的气象,加强国人的自豪感,随著北京败於雪梨,中国政府被指把[谁?]国内不满情绪,转化成对他国的控诉。[来源请求]美、日等国政府一直声称中国鼓吹民间的反美、反日情绪,让国内不满情绪透过民族主义宣泄;中国一直否认有关指控,但在六四后,民间於千禧年前后出现的最大游行,分别针对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以及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等国际议题。


原先使用的中国大陆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完全没有描述六四。北京学者陈子明翻阅了自己儿子的高中历史课本,发现这段历史已经消失了:「从82年的立宪,又讲了84年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再下来就一下跳到1998年的村民村委会组织法。」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完全违背了司马迁所开创的修史传统。六四死难者的家属丁子霖认为,「教育家和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记录历史,误导下一代,无疑是一种犯罪。无论搞教育的人来说,还是搞历史的,从事历史专业的人来说,真的,这都是一种犯罪。日本人杀害了很多中国人,应忏悔。但是我们自己对自己同胞的残害,北京大屠杀,六四大屠杀,又是20年一贯制地掩盖真相。这是犯罪,政客在犯罪,这麼多搞教育的人,搞历史的人,为了同当局保持一致,太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犯罪。」[135]


现行的中国大陆一些修订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文字中简要提到了六四,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1989年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有人对改革开放存有疑问,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136]。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对此会进行讲解和补充,但程度不一。


政治演变
民主运动,反腐败,反官倒的运动被镇压,共产党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做出改正。六四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对「七项原则」,其中包括根除腐败以及党内裙带关系,随后2年实行不同条例以限制官员们范围广泛的特权:新年宴会降格为茶话会;旅行受到限制,不许在风景胜地召开会议(其后有关建议於9月生效);禁止公车私用,购买昂贵的进口轿车;削减年终奖金和发放物品等。尽管这些措施有一定成效,但有看法认为这类措施因为是共产党自己设定,自己监督,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公正。在中小城市,政府部门公车私用,购买昂贵进口轿车的现象仍然严重。腐败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多名中国贪官逍遥法外。近年来,也有很多贪官污吏在任职期间利用权力之便,将自己的家属移民到美加澳等国,取得国籍。随后将自己的贪污赃款以家属合法收入或以海外投资等方式,转移国外。这些官员一旦觉得自己的贪污行为就将败露,就会以投亲名义(有的官员甚至在任职时就取得了海外居住权),逃亡海外,逍遥法外。相关内容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贪污案件。


1992年人大会议讨论长江三峡工程,虽然方案得到李鹏及多名老干部支持,但2588名人大会议成员投票时,赞成票仅得68.27%,共1767票,有177投反对票,644人投废票,数人甚至弃权,这一情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立国后所仅见。同样地,人民过去选举地方干部时,大多依从中央指定的候选人,但有几个地方却自行选出更受民众欢迎的代表。少数农村开始实行由村民选举领导人的方法。2001年2月14日,辽宁沈阳人民代表大会否决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的2000年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然而,即使到今天,政府的管制仍然严格,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言论和行为管制
在大部分情况下,媒体不得刊载六四内容,六四后有北京市民曾公开接受西方媒体采访,谴责军队屠城,中央电视台辑录了该片段,并呼吁全国寻找这名反动份子,该市民最终被捕并判刑。大部分民众在事后保持沉默,不愿发表对六四的任何意见[137]。许多中国80后的年青人不知道有此事的发生,一些人甚至因文章中出现「六」「四」或「6」「4」等相关数字而受到牵连[138]。


谷歌、雅虎等海外网站的中国版受到中国政府的压力,不得不屏蔽一切有关六四及其他政治敏感的网页。2007年6月4日,《成都晚报》的一个年轻女职员因未了解六四事件的相关历史,当有人要刊登「向坚强的64遇难者母亲致敬」的广告,并且告诉她是一个矿难。她就批准刊登了。结果导致一名副总编辑,二名编辑,和《成都晚报》广告部四名职工全部被解雇。[139];2008年的香港维园六四烛光晚会被CCTV描述为香港市民悼念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140][141];2008年7月24日《新京报》刊登了一张六四事件照片遭下令在市面全面回收。[142]在严格的媒体管制下,中国政府一直宣传六四事件是外国势力混入学运,意图挑战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外国势力」藉助民众热情,配合中国一些政治人物,以图利用学生推翻现政府从而掌权,建立一个顺从於西方社会的政府。苏联解体后,部分民众也认为如果没有平定动乱,中国也会像苏联般瓦解。国内也有一定数量的声音认同「稳定压倒一切」,批评激进的学生只会令社会不稳。[143]当论述中偏离这一观点时,言论一般会受到封杀。


然而多年来不断有人突破限制,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对六四的看法。最早披露SARS爆发的蒋彦永因为在2004年上书中国人大要求为六四正名,从而被软禁后加以监视。[144][145]


2009年,六四20周年来临前夕,同时又将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庆祝仪式,「中国政府加紧了对异议人士的控制」[来源请求]。


群众运动
六四后中国调整了一系列应付群众运动的措施,89年后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事件绝迹。江泽民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访问时说:「我们应当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些教训,正如中国一句谚语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他指防暴应由警察负责,而非军队,有必要进行更好的防暴训练,并使用橡胶子弹等非致命武器。


1999年,北约炸毁中国驻贝尔格勒大使馆后,北京出现自六四后最大的示威,政府沿路派出警察维持秩序,并未有拦阻示威人流;2005年北京反日示威上,政府亦依这一方针处理。中国官方称这些游行为爱国主义[146][147],外界质疑这是中国政府在将矛头转以民族主义表达。[148]


但迄今,中国大陆仍未解除对示威的限制,全国各地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少数酿成严重的冲突,但大部分事件都没有报导,少数被曝光的则受到各级政府的限制及诱导式的报导,例如以「不明真相的群众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等用语予以概括,有大量失实成分。但近年来由於社会舆论尤其是网际网路舆论的发展,一些示威开始得到了大量报导,例如「石首事件」。迄今为止,并未有如六四事件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的示威事件。


香港的反应
移民潮
六四引发港人大规模的移民潮,这批新移民所带来的庞大现金储备和税收,为移民目的地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其中加拿大和澳洲籍著香港移民的资金而改善经济,并吸引更多亚洲移民。
政治对立
原本倾向中国政府的一批政界人士,一部分在六四后与政府分道扬镳,埋下香港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不信任,其中香港主要反对党民主党於过程中诞生,而过去一直强烈支持中国政府的知名人士如支联会主席司徒华亦成为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人士,而查良镛(金庸)则在1996年成为筹委会成员。
民潮转向对立
六四亦令大专团体的政治方向转变,由亲北京立场转为与北京对抗,并主导香港的学运方向。为抗衡学界的抗争,亲北京阵营在商人资助下成立「学协」,意图改变学运的方向。当中显著事件包括香港大学的「和风阁事件」,引发多家院校发起退出学联的动议等。
民众运动
当时香港民间发起了三次超过一百万香港市民参与的支持北京学生运动的六四游行,是香港开埠以来最大型的政治活动,透过游行示威争取权益在香港普及起来,每年都出现大大小小的游行。其中较显著的包括2003年7月1日的香港七一游行。每年支联会亦会举行烛光晚会,悼念「六四」死难者。
教科书淡化历史
1994年,香港前教育署长黄星华,建议出版社不要把「六四事件」编入历史课本。书面声明称:「教育署与有关的出版商会晤后,出版商亦同意教育署的看法,认为发生於20年内,特别是尚未有足够的时间,待有关事件获得客观的分析、鉴定和评估,才能落实,相隔20年的时间应是一个合理的界限。」多年来,会考也没有出过六四试题。2009年,立法会教育界议员张文光查阅4本9月新学年实施的新高中学制的新历史课本。发现教科书都淡化当年中国政府的血腥镇压及暴力。将当时的责任归咎於在天安门广场学生,称政府做法是无可奈何。也没有描述军队出动坦克,枪械,进行镇压的经过。只采用「清场」或「武力干预」的词语。[149]
行政长官论调
2009年5月1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回答立法会议员对於平反六四的要求时指,六四事件发生已有20年,国家发展为香港带来繁荣稳定,香港人对国家的发展有客观的评价;他自己的意见就是代表香港人的整体意见,而香港人的意见亦会影响到他的意见,他声称自己感觉到香港人是有这样看法。议员补充追问:「是否经济搞得好,就可以不承认杀人呢?香港为了分享利益,是否就应该埋没良心呢?」曾荫权说:「我的意见是代表香港人整体意见。」曾荫权的言论在香港各界更引起极大的回响,大多数市民都认为曾无权代表全香港的市民。立法会议员梁国雄更宣称曾荫权强奸民意,要求曾荫权收回言论,但当时曾荫权坚持他的意见是正确。言论引起泛民主派议员不满并离场抗议。其后曾荫权承认自己用词不当,并向全港市民道歉。[150]
不同看法
2009年,广东副省长在会见香港立法会考察团时拒绝回答六四问题。同年5月19日,中国大陆外交部举行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到中国政府对六四事件看法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措辞谨慎地答道:「关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中国发生的那场风波和所有有关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早已有了明确的结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事实证明,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151]香港立法会议员大胆的批评政府的官方说法,指她「有钱便可杀人」。[来源请求]


二十年后


 



中国大陆在经历了「六四」二十年后,当年提出的民主化改革有进步,但仍是一党专政,基层尚没有实行民主选举,中国经济大幅增长,但部份工人与农民的利益受到了地方政府及财团的侵害,部分地方政府与财团相互勾结。贪污较为频繁,中央对贪官污吏的惩治不足以使所有人民满意。


香港特首曾荫权与亲建制派认为香港人应该忘记「六四」,香港[[[泛民主派]]则坚持「毋忘六四」。民间则有不同看法,多数人则不同意忘记「六四」,但不应太过执著於此事。由於教育部门淡化六四事件,香港新一代对此认识不深。[152]


根据香港电视於六四前的多个新闻纪录片,很多学生领袖都表示,他们在当年「支持中国共产党、支持社会主义」,因为热爱共产党才发动学生运动,最后却被污蔑为「反社会主义、反中国共产党」,而感到无奈。现在他们都很渴望回国,但即使回到国内也仍会坚持发展中国的民主。[153]


但一些被访问到的知识分子的指,中国共产党因为要杀人灭口,而被迫逃亡。许多参与学运的工人,都被驱逐出境,至今无法回国。[153]2009年中国大陆各大城市从6月3日开始,明显加强了警力,四处巡逻、搜查可疑人物,对64人士(如穿著黑白色、89、64等衣服或手持蜡烛)进行监视、盘查、拘禁。[来源请求]大陆城市没有抗议示威活动出现,天安门有大批民警与武警搜索进出天安门人们的物品,北京市面相当平静。[来源请求]但是早於清明节,广州已有部分受监视之人士,进行了私人式的纪念聚会。部分大陆博客服务商拒绝用家上载名称中带有64、89的图片文件。[154][153]同日晚上,香港如常於维园举行六四烛光晚会。维园六个足球场、旁边草地以及篮球场坐满了参加者。支联会表示有15万人参与,但政府则称有62,800人。[153]


相关影视书刊
中国大陆政府查禁作品
电影《颐和园》,2006年,电影《颐和园》因为故事情节涉及到六四事件,因此在中国大陆被禁演。2006年9月1日,中国大陆的电影局规定导演娄烨和制片人耐安一起 ,5年内不得拍片。[155]
《六四诗集》,美国博大出版社2007年5月初版,ISBN 962-86907-8-7
书籍《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2007年7月,《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在美国洛杉矶华人书店开始发行。
《改革历程》赵紫阳录音回忆,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09年5月29日初版,ISBN 978-988-17202-7-6,英文版"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字面翻译「国家的囚犯:赵紫阳总理的秘密记事」)ISBN 978-1-4391-4938-6,台版《国家的囚徒:赵紫阳的秘密录音》,时报文化 2009年6月8日初版,ISBN 9789571350523。
《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吴仁华 著,美国真相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ISBN 978-0-9823203-8-9
大陆部分出版
《惊心动魄的56天》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 编,天地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80068-096-7;香港注释本由天安门民主大学海外复校计划香港筹备处 注释,青文书屋1990年6月初版。
《关於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材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208-00709-8
《五十天的回顾与反思》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04-002769-0 /Z.16
《70天大事记—胡耀邦病逝到赵紫阳解职》共青团北京市委 编,北京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ISBN 7-200-00991-1 /D.44
《北京风波纪实》〈北京风波纪实〉编委会编,北京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200-00926-1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编,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80502-339-5 /D.31
《维护宪法尊严 稳定国家大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ISBN 7-80078-007-4 /D.07
《戒严令发布之前——4.15-5.20动乱大事纪》乔 初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80036-200-0
《坚决拥护党中央决策 坚决镇压反革命暴乱》共军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ISBN 7-5065-1107-X /D.108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ISBN 7-216-00361-6
《戒严一日》张元发 等著,共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ISBN 7-5033-0182-1
《京华风波纪实》新星出版社1989年初版,ISBN 7-80085-018-8
《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共军画报社 编,长城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ISBN 7-80017-102-7
《难忘的两个月——徵文获奖作品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ISBN 7-5402-0197-5
《风波后的反思》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风波后的反思》编写组 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5633-0540-8
《叛逃「精英」海外言行录》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教育报社 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ISBN 7-5041-0609-7
《亡命「精英」其人其事》赵望、许宁然 等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ISBN 7-5006-0684-2
《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法律问题解答》北京市司法局法制教育教材编写组编,北京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ISBN 7-200-00925-3
《共和国卫士英烈集》中国教育报社、北京戒严部队 编,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89年8月初版,ISBN 7-80071-147-1
《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张岂之、杨先材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7040091526
书刊
Calhoun, Craig. 1994. Neither Gods Nor Emperors: Students and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avis, Deborah, and Ezra F. Vogel. eds. 1990.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Public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大卫?艾克斯等著,1990,未完成的民主运动:Time杂志诠释的六四事件,谭克强等译。台北:时报。
季季主编,1989,鲜血流在花开的季节:六四历史的起诉书(1989)。台北:时报。
联合报编辑部编,1989,天安门1989。台北:联经。
Liu, Xinyong. 1996. University System and Campus Life: Prerequisites for Student Movem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h.D. diss., Syracuse University.
Weller, Robert. 1994. Resistance, Chaos, and Control in China: Taiping Rebels, Taiwanese Ghosts and Tiananme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战争机器搜索群编,1990,历史如何成为伤口?「六四」的非官方说法。台北:唐山。
《天安门之变—八九民运史》陈小雅 著,风云时代1996年6月初版,ISBN 9576457785
Zhao, Dingxin. 1995. Reform and Discontent: The Causes of the 1989 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Ph.D. diss.,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杨继绳,2004年11月初版,《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香港:特区文化图书有限公司。ISBN 9626758031
邹谠,1994,《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张良(化名)编,2001年,《中国「六四」真相》,明镜出版社,ISBN 9628744364。英文版 The Tiananmen Papers,Little, Brown & Co 出版,ISBN 0316856932 。该书是据说偷运出中国的最高层文件档案复印件的收集整理,中文版的内容大约是英文版的三倍,声称是党政机关文件的原文,英文版额外加入注释。英文版编者Andrew J Nathan,Perry Link,Orville Schell,当时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系研究生主任,而且都有大量中国研究的著作。
六十四名香港记者编著,《人民不会忘记——八九民运实录》,香港记者协会1989年9月初版,2009年5月再版,ISBN 978-988-97622-4-7
陈炜恒著,八九民运回忆录,摘自澳门华侨报2006年6月1日至7月20日连载
人民日报缩印本(1989)
半月谈合订本(1989)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库恩,R.L.,(2004年),《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六四受害者状况民间报告》江棋生( 北京独立作家) 著。
《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张万舒 著,香港天地图书2009年5月20日初版,ISBN 978-988-219-0504
《六四日记》封从德 著,香港晨钟书局2009年5月初版,ISBN 978-988-17804-85,台版由自由文化2009年6月出版,ISBN 9789881780485
纪录片
《天安门——六四事件》(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2006年,《前线:坦克人》(Frontline: The Tank man),由美国公共电视台(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制作。
歌曲
主条目:六四歌曲
相关人物、组织
学生领袖
封从德,北大学生,北大筹委会常委、北高联主席,及绝食团和广场指挥部副总指挥
王丹,北大历史系本科生,在吾尔开希之后、柴玲之前领导北高联,他未能逃出大陆,被判监禁,於1997年保外就医
柴玲,北师大儿童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绝食发起者之一,天安门广场绝食团、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总指挥
吾尔开希,北师大学生,绝食抗议期间曾与李鹏会面
郭海峰,北大学生,北京大学团结学生会创建者之一
赵长青,曾经担任外高联联络部的秘书长。
王有才
熊焱
周锋锁
张伯笠
沈彤,北大学生,北大筹委会常委
中共和政府领导
胡耀邦,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改革派代表人物,1989年4月15日病逝,全国举行悼念活动,从而成为六四事件的导火线。
赵紫阳,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对学生表达理解,反对以武力镇压,事后拒绝认错,被软禁至2005年逝世。
邓小平,时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中共元老之首,是当时中共和中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六四清场行动的幕后决策者。
陈云,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职务,分管组织人事,中共元老之一,是当时中共和中国实际上的第二号领导人。六四时召开中顾委常委会,促成元老们同意清场。
杨尚昆,时任国家主席,曾提议与群众对话,他最终表明坚决支持邓小平。六四后曾劝说赵紫阳「认错」。
李鹏,时任国务院总理,保守派代表,发布戒严令,亦有指他限制内部资讯,游说邓小平等元老下令军队清场。[156]李鹏由於其姿态、言论,是六四过程中最被学生敌视的目标。
万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六四前正出访加拿大,群众曾寄望他以法律凌驾元老会议的决策;多份资料均指万里在国外的发言引起邓小平疑虑,要求他先抵上海,查察其政治取向后终获准返京。[157][158]
李先念,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六四时公开表态支持中央决定,称事件是因为极少数人制造复杂局面。
袁木,时任国务院发言人,在六四后声称北京没有死过任何人,「袁木」二字在境外被一些人当成「谎言」的代名词。
陈希同,时任北京市长,支持戒严及镇压等,1995年被控贪污四千万元人民币入狱,1998年,被判有期徒刑16年。
江泽民,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六四后获邓小平信任,并接任总书记一职,后成为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
朱鎔基,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后,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
温家宝,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曾陪同赵紫阳到天安门广场慰问学生,经历三代总书记,其中两人被撤换,自身仕途未受影响,2003年接替朱鎔基出任国务院总理。
知识分子
侯德健,台湾校园民歌歌手,发起「六二绝食宣言」声言绝食72小时,后被驱逐出境
北岛,诗人,多次联署要求中共实施政治改革。
严家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
戴晴,著名作家,叶剑英之养女。
刘晓波,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丁子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儿子蒋捷连遭戒严部队所杀,天安门母亲运动组织发起人
方励之,六四以后,被美国领事馆保护,最后抵达美国
其他人物
钦本立,世界经济导报总编辑
薛飞,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播
杜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播
相关组织
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简称「北高联」(该组织成员所用)或「高自联」(中国政府所用)
北京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中央电视台
北京国际广播电台
新华社
人民日报
世界经济导报
参见
维园六四烛光晚会
中国民主运动
天安门母亲运动
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
六四内部日记
李鹏下台嵌字诗
六四诗集
六四歌曲
北京之春
中国网际网路维护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被禁出版物列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被禁影视作品列表
参考文献
^ 由美联社记者Jeff Widener拍摄
^ 北京将举行胡耀邦纪念会.BBC中文网.於2009年5月28日查阅.
^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of 1989.EconomicExpert.com.於2009年5月28日查阅.
^ 4.0 4.1 Nathan, Andrew J.(2001年1月/2月月).The Tiananmen Papers.Foreign Affairs.
^ 5.0 5.1 The Memory of Tiananmen 1989.PBS.於2009年5月28日查阅.
^ (1994)中英世纪之争: 彭定康政改方案论战记?.开放杂志社.於2009-5-23z参阅. 
^ (2009-5-5)胡耀邦忌日20 周年 功过自在人心.新纪元杂志. 
^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新华网.於2009年5月23日查阅.
^ 博讯新闻网 2004年6月12日 任诠 民运的历史背景——纪念八九民运15周年
^ 博讯新闻网 2007年3月05日 刘蔚 八九民运的被镇压不应成为中国人摆脱共产党统治的障碍
^ 《追寻现代中国》史景迁, P.1013
^ 《追寻现代中国》史景迁, P.1014
^ 《追寻现代中国》史景迁, P.1014
^ 博讯新闻网 2004年6月12日 任诠 民运的历史背景——纪念八九民运15周年
^ 博讯新闻网 2007年3月05日 刘蔚 八九民运的被镇压不应成为中国人摆脱共产党统治的障碍
^ 16.0 16.1 张良 中国「六四」真相 第 65 页
^ 2005年1月16日 角落里的历史:胡耀邦粗疏吞苦果 - 文学城: 热点论坛
^ 中国网 1987年1月
^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工作回顾
^ 民主通讯 2005.5.1a 我对重大政治问题的三点看法
^ 中国六四真相
^ 中国六四真相:学潮兴起
^ 请愿书 北京大学学生筹委会
^ 纪录片《天安门》
^ 中共湖南省委4月18日提交中共中央报告
^ 《中国「六四」真相》,第135页,张良著
^ 《中国「六四」真相》,第164页,张良著
^ 《天安门事件》纪录片访问
^ 有说田纪云曾向赵紫阳警告北京以至全国一些城市的局势不太平,劝他考虑推迟到朝鲜的访问中国六四真相
^ 《江泽民传》被删部份
^ 原载於《人民日报》1989年4月26日头版
^ 32.0 32.1 32.2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89年),新华网,2007年6月5日验证。
^ 赵紫阳: 改革历程 p31
^ 中国六四真相
^ 「政府部门负责人同首都高校学生的座谈对话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4月30日
^ http://news.epochtimes.com/b5/4/1/27/n454867.htm
^ http://www.xianqiao.net:8080/gb/6/4/27/n1300382.htm
^ 《中国六四真相:四二六社论》
^ http://www.xianqiao.net:8080/gb/6/4/27/n1300382.htm
^ 《中国六四真相:四二六社论》
^ http://www.64memo.org/b5/15_285.htm
^ 引自1989年5月号《人民日报》缩印合订本
^ [1]
^ 《中国六四真相:四二六社论》
^ http://xinsheng.net/xs/64/3.htm
^ 中国六四真相:赵紫阳下台
^ 中国六四真相:赵紫阳下台
^ 赵紫阳5.19广场讲话,其内容摘自张良《中国「六四」真相》第519至521页,并附有该段讲话录音,2007年6月5日验证。
^ 引自1989年5月号《人民日报》缩印合订本
^ 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_view.php?id=802499 徐勤先将军
^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人民日报缩印本(1989)
^ 六四底层列传(上)
^ 天安门事件》纪录片
^ [2]
^ 《天安门事件》纪录片
^ [3]
^ 《天安门事件》纪录片
^ 香港电台:六四事件
^ 香港电台:六四事件
^ 《天安门事件》纪录片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12 页
^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第126至127页。
^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第126页。
^ 节录自:纪录片天安门 六四事件 Part.15of20时段7:08
^ 《1989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第127至128页。
^ 《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第177页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13 页
^ 68.0 68.1 68.2 68.3 节录自:关於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23 页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24 页
^ 纪录片天安门 Part.16of20时段7:45
^ 纪录片天安门 Part.16of20时段5:38
^ 纪录片天安门 Part.16of20时段9:31
^ BBC News 视频(英语报导)
^ 专访方政:六四坦克从我双腿碾过
^ 疯狂的坦克
^ 77.0 77.1 香港电台广播节目神州五十年第272集六四清场(下)
^ 吴仁华(2007年).《1989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真相出版社.某段凌晨时分内容描述「其中一辆装甲车高速驶达东长安街建国门立交桥附近……当场死亡,脑浆、鲜血溅了一地,另外有十多名士兵不同程度地受伤。」
^ TVB 1989年节目 屠城见证 2时段0:14,无线女见证者称之为坦克,但吴仁华指出是装甲车。
^ 纪录片天安门 Part.16of20时段2:59指装甲车出现时间在凌晨零时前晚上11时左右;《历史的空白》片段1时段4:05指出,大约凌晨零时,第一部装甲车才驶过广场附近,至於单独驶入广场的装甲车出现的时间是在凌晨零时后,12时至1时之间。
^ 《70天大事记》,於6月4日条下(79—80页)记载「1:00,戒严部队冲破层层拦截,陆续进入天安门广场,并在北侧集结待命,天安门广场学生尚有学生、市民数万人。」」
^ 82.0 8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1990年出版的《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九日每日纪实》第179页
^ (简体中文)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编(1989年7月).《1989 北京制止动乱 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北京日报出版社,129.ISBN 7-80502-339-5/D31. 
^ 八九天安门事件共军縂政治部资料片(二)时段2:40至3:00
^ 纪录片天安门 Part.16of20时段9:04
^ 纪录片天安门 Part.16of20时段7:23
^ 纪录片天安门 Part.16of20时段8:28
^ 88.0 88.1 88.2 88.3 西班牙的电视台摄影队提供的资料,载於《历史的空白》片段3时段0:43。此片於1994年尝试首播时,曾遭亚视管理层禁播,引致亚视新闻部6位职员集体辞职:亚视曾禁播《历史的空白》。
^ 2007年吴仁华在洛杉矶发表新书 详实记录亲睹六四屠城真相,书名《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19 页
^ 纪录片天安门 Part.17of20时段3:14
^ 《中国「六四」真相》第 920 页
^ 纪录片天安门 Part.17of20时段4:40,《天安门》剪辑了「打倒法西斯!」和声泪俱下的女学生共18秒,可看到女护士正从后走上前,但未开始问话。
^ 纪录片天安门 六四事件 Part.1of20时段1:53,换个角度看六四 八九天安门事件共军縂政治部资料片(一)时段6:42
^ 《天安门》访问纪录片[4]
^ 换个角度看六四 八九天安门事件共军总政治部资料片(二)
^ 《天安门事件》纪录片
^ 《中国六四真相》:天安门清场
^ 由於未能找到吾尔开希逃亡时的原录像,暂时只能参考经网友剪辑的?六四睇真D? 填充历史的空白时段9:31
^ [History Channel: Decades Collection: The 20th Century]
^ Eyewitness at Tiananmen Square, 1989
^ 一个六四屠杀目击者的回忆:血路——1989 (易大旗)
^ 华邮:凤凰卫视与中共关系千丝万缕、北京人眼中的六四
^ 香港电台:六四清场
^ 中国六四真相
^ 通缉令 中共「简介」21名学生领袖
^ 六四民运 (学运领袖)
^ 中国六四真相:尾声
^ 中国六四真相:尾声
^ 中国六四真相:尾声
^ 维权网:立刻释放六四屠杀十八年后仍在狱中服重刑的北京市民
^ 多维电视独家专访黄雀行动总指挥陈达钲
^ 联合早报专访王丹
^ 近距离看王丹 (2007-11-20)
^ 台视新闻 1989/06/07 天安门广场清场后情形
^ 木樨地暴动影片「换个角度看六四 八九天安门事件共军縂政治部资料片(一)」
^ 长安街一辆军车司机被打死;西单首都电影院附近一名共军排长被打死后,被「剖腹挖眼」后,尸体被挂在一辆正在燃烧的公车。崇文门过街天桥上,一名士兵被人从桥上扔下,被浇上汽油烧死,一名士兵的尸体被悬挂於阜成门立交桥的栏杆上;翠微路口,军车被人投掷燃烧物,6名军人烧死。戒严部队指约20多名官兵死亡。
^ 根据《六四纪录片》的片段,一名市民因对外国记者讲述六四事件,而被判十年徒刑。
^ 见当年《人民日报》及《共军报》
^ 中国官方公布的部份死难者名单可参考「换个角度看六四 八九天安门事件共军縂政治部资料片(三)」。死亡的军人,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共和国卫士」的称号。
^ 121.0 121.1 (简体中文)首位六四死难者获中国政府赔偿.BBC中文网(2006年04月30日).於2009年6月19日查阅.
^ 曹长青的《六四到底死了多少人?》
^ 此网站大量引用过去中文维基百科内没有提供来源的虚假资料,所提供的六四屠杀示意图亦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来源。
^ 六四最小遇 难者仅3岁《苹果日报》(香港)
^ 由於未能找到原录像,暂时只能参考经网友剪辑的毋忘六四系列--天安门大屠杀时段1:52
^ 记录片天安门中柴玲的录音
^ 死难者名单
^ 他倒在广场旗杆下,丁子霖《「六四」受难者寻访实录选载》,民主中国第128期,2003年12月4日。
^ 就我所听到的戴金平,丁子霖,2002年6月1日。
^ 华夏快递 : 新华社记者张万舒回忆「六四」,在香港出版新书《历史的大爆炸》
^ 该集於5月25日在无线电视播放,郝致京之墓刻了「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午夜」,袁力之墓刻了「故於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段昌隆之墓刻了「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凌晨遇难」,王卫萍女士之墓刻了「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遇难身亡」。而在墓园的这地段,特别安装了闭路电视。
^ 各国政府反应的记述来自《中国六四真相》,作者:张良,第十章:「六四」惨案一文,经整理及缩减后发放
^ [5]
^ 1989年政治风波,人民网
^ 中国历史教科书避谈六四被斥犯罪,民主中国,2009年4月9日.於2009年5月24日查阅.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天安门事件》纪录片
^ 异议人士刘晓波谈六四意义
^ 成都晚报编辑因刊六四广告被解职,美国之音中文网,2007年6月8日.於2008年6月12日查阅. 
^ 香港四万市民烛光晚会哀悼地震遇难同胞.天安门母亲.
^ 港人悼地震遇难灾民 央视网站刊六四晚会相,明报,2008年6月9日.於2009年6月6日查阅. 
^ (简体中文)《新京报》登六四照片后据报被调查.BBC(2008年07月25日).於2008年9月11日查阅.
^ 「六四」:十九年的坚持与遗忘,BBC中文网,2008年6月4日.於2008年6月4日查阅. 
^ 蒋彦永建议为六四平反,BBC中文网,2004年3月8日.於2008年6月12日查阅. 
^ [6]
^ 首都高校数千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新华社,1999年5月9日.於2009年6月7日查阅.
^ 京沪穗蓉高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最强烈抗议北约轰炸我使馆暴行,人民日报,1999年5月9日.於2009年6月7日查阅.
^ 柯林顿自传中说江泽民曾拒接电话,美国之音,2004年6月24日.於2009年6月7日查阅.
^ 新高中教科书 被指淡化六四镇压,雅虎香港,2009年5月4日.於2009年5月24日查阅. 
^ (简体中文)曾荫权六四言论引发风波.BBC中文网(2009年05月14日).於2009年6月19日查阅.
^ 中共重申对六四事件有明确定论,联合早报网,2009年5月20日.於2009年5月24日查阅. 
^ 港泛民议员提平反六四动议谴中共淡化镇压
^ 153.0 153.1 153.2 153.3 来源:2009年5月,铿锵集、议事论事、头条新闻
^ 2009年6月4日《议事论事》
^ 娄烨违规参赛坎城电影节 五年内不准拍片(图)
^ The Tiananmen Papers, xxiii 页。
^ The Tiananmen Papers, 278-279页
^ 杨继绳,2004年11月初版,《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香港:特区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TOP

回复 2# 人間指南 的帖子

是啊,你也看过啊?

TOP

看到了,谢谢分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法唯心。

TOP

再一次的“潮”来,我们如何应对????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