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2009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节选——网上暂时没得全本下,管斑也可窥豹!
慧心: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失败者和他们的时代
1949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要被大笔书写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军事革命的胜利,政权更迭,以及在全国随著军事进展而迅速进行的整肃和改造,将胜利者和失败者一时间划得泾渭分明。几百万政府工作人员,几百万军人,几千万和政府有著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员,在惴惴不安中或者仓皇辞庙,或者惶恐地等待接收,清算和改造。当胜利者锣鼓喧天,有谁去听失败的哀歌。在六十一甲子的2009年,重视历史的中国人有摆出隆重庆典的;也有象龙应台这样的知识分子,将悲悯目光投注在那些失败者身上,要将他们深藏的思绪和心灵声音展写在历史书卷上。
这就是这部2009年震撼人心的大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如大江大海般风卷浪涌的1949,和那些泥沙般随之沉浮的战争狂潮中的人群,是龙应台笔下的时代和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
感谢龙应台,记下他们中的幸运者,那一小部分幸运地留下声音和生命的逃亡者。让我们庆幸,失败者也有历史。
(一)
失败者的历史是1949年被藏著的秘密。或是我们想像力过于贫乏,或是历史书的描述过于抽象和不够生动,这简单的秘密长久被我们忽视。龙应台为我们拨开战争的硝烟,让我们停止为欢庆胜利而激动,随她去看战火后满地的尸体和将军巡视战场的眼泪;龙应台从胜利者的长春围城兵不血刃的战史中,让我们知道兵不血刃是几十万饥饿平民生命的代价。她写“脱下了军装,是一个良善国民”的军人,写他们在抗日各大战役浴血为国,写他们在印缅边境的丛林中与日本劲旅的作战以及返国后,转身就在内战的绞肉机中覆没的故事。她写北平“解放”“壶浆箪食,以迎王师”的大学生们,也写人群中怒骂学生的国军军人;还有沈阳街头以自杀醒国人的国军下级军官。她写那些以“被国家感动,被理想激励,被贫穷所迫,被境遇所压”之名带到战场的人,写他们“冻馁于荒野,暴尸于沟壑”。战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在她的笔下,被她痛心为“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
(二)
龙应台还写了一个不为我们熟悉的人群,那就是内战中流亡的学生。她写这些小小少年如何别了父母,流亡异乡。当内战烽火一起,先是陷入双方拉锯战战场中的东北学生往平津跑,然后是战火中的中原,苏北的学生往南走,以至南方大城市流亡学生随处可见。陷入战争泥潭中的政府只好援引抗战时期做法,将被战火追得四散的学生们成立联中安置于几个战火还没烧到的南方小城。可惜,大部分学校刚刚响起朗朗书声,中央政府却是大厦将倾。这些学校被下令解散。可怜那些少年们,离开家乡,本想逃过战火,逃过战后清算,为家族作香火的传递,却遭此被抛弃的命运。他们中的大部分,或原地解散,各谋生路,辗转回乡;有不甘心被解押回去的,只好自己另辟蹊径。谁稍稍有能力带他们跑他们就跟谁跑。他们中竟然有山东联中的五六千人,豫衡联中的300多人,成功越过海峡到达台湾。
这是一张奇异的流亡图。豫衡联中的学子从河南流亡千里,辗转到达湖南时尚有上万人,但在随后的军事逆转中,在随军队不断的战败逃亡中,他们中仅有300人从广西苗瑶地区经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后奔逃入越南境内。但他们成功保持的学校建制,在海外仍然使中华文化之弦歌不辍。这是中华教育史上之奇迹,求生存的同时还在存留文化,存留今后生活的希望。山东联中的学生们更是苦中作乐,将千里奔徙,船舰险沉海底的经历喻为“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受三月无粮之苦” 的历练。龙应台笔下还生动而细致地描写了少年们生离死别的抉择。战争的不定,胜负的难测,硝烟的惨烈迫使他们在每一个歧路作出影响他们今后人生的选择,那就是学校里兄弟姊妹们为保留家庭命脉自己决定:如果你上船,我就留下;如果你往北,我就往南;你去越南,我留中国。这样的生离死别,“很多的少年少女,就在那荒凉的车站里,蹲下来痛哭失声”。
让我们记住他们,为他们艰辛而顽强求生存的毅力:河南豫衡联中的学子们。他们从河南南阳流亡到湖南零陵;再流亡到广西,随败兵流落到越南三四年,终于被辗转接到台湾。在途中,他们失散掉,埋葬掉多少兄弟姊妹。但他们在宝岛真的衍生出希望来,以他们的知识成为社会的栋梁和中华传统文化继续传承的星星之火。我们还要记住山东联合中学的学生和他们的师长们。他们的师长为了几千学生的受教权在1949年的台湾外岛澎湖,和要强行收编他们的部队抗争,以7位师长生命作了代价,让青年学生受教权利的呼声和维护战争中极其脆弱极易被践踏的人性尊严的呼声,传过汹涌海峡,去呼救去呼求!
(三)
这是龙应台书中一部分失败者的流亡史。龙应台记下的还有中国这段内战的历史。从大历史的角度,从普通百姓的角度,从将军的角度,从政治家的角度,记叙一段你没听说过的历史:战争的暴力、战场的血腥和流亡者的艰辛。
她的笔墨不仅仅落在失败者身上,她还写到胜利者:1937年的胜利者,1945年的胜利者,还有1949年的胜利者。可是她笔下胜利者个个不缺骄狂的神态。1937年胜利者的屠杀和虏俘;1945年的胜利者高调接收,造成民怨沸腾;1949年的胜利者不容异己,以整肃来威震天下,造成冤魂无数。龙应台因此誓言颠覆胜利和失败的价值观,不以“成者王,败者寇”论兴亡。她呼吁爱与宽容,慈悲的人道主义价值观,让中国人重拾从秦汉以降,消失殆尽的“中庸”“仁政”“废苛政”“君轻民重”的价值观,去融入现代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让对人的尊严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怀,高于以理想为名,以国家为名的贱踏,以此来体现对民生真正的关切!
让龙应台庆幸的是,正是从那些失败者的人群中,从他们经历的暴力,血腥,失败中,我们民族中的一支渐渐发展出来“温柔的人文价值,以个人幸福为核心的文明价值”,来相对过去我们熟悉的“国家至上”的价值观。
龙应台认为这些失败者能在台湾创造这样崭新的历史是因为他们没有胜利者的骄气。在抛妻别子,家破人亡的痛苦中;在东突西撞,被追杀的逃亡中;在绝望中奋起一搏,再杀身成仁的悲壮中,他们作为弱者的伤痛更能让其反思中国几千年来不断陷入的暴力革命循环套,去接受一套温和的人文主义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要求那些自以为是的胜利者,在你自认为“真理”在手、“正义”在握之时,你是否也要有谦卑,你也要有悲悯,你也要有对弱者和对手的同情与包容。
这就是龙应台这本书的价值,这就是那些失败者生命与磨难的价值,他们的期待!
[ 本帖最后由 qdpan 于 2009-9-24 16:0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