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这一年来,在基地驴币和驴威涨势喜人,大半归于去年此时老西发起的原创活动,虽然写的不忍目睹,但自觉比以前会写点儿啦(自己说了不算),又一轮,必须响应,奖什么都要,只是千万莫像上次置顶,抛砖引玉而已。ffice
ffice" />
看浪漫电影,男女猪脚基本都是偶遇,摩摩擦擦最终或合或离。很羡慕,一个人逛书店商场,有时也会带着这个念想。
回顾自己,朋友都是怎么交的,总好像是借助一些模式化的平台。
上学前,两个途径,邻居带孩子互相串门,还有就是,父母和朋友带孩子串门。好像有一个是哥哥死党的弟弟。偶遇,主动或被动交上朋友,一个没有(记忆有些模糊),参考自己的儿子,他的朋友比我小时候少多了。
上学以后,小学中学差不多,朋友局限于本班,其他班也只是学前玩大的朋友,和外班同学一起演过节目,但没有成为朋友,打架帮忙也没出过自己所在的班。这期间的死党们全是因为上学的班---这个载体促成。无一例外(我是老实孩子)。
到了大学,好一些,踢足球是一个途径,最接近浪漫的是舞会,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大学流行交谊舞,认识了不少MM,由于舞技还行,被邀请过去她们的班辅导,也就到此为止,现在想起来还挺美。跨系跨年级认识了一些,但都没有深交,只要愿意学技能,加入些个协会,算是主动创造机会交朋友。还有一种形式,老乡会,这个团体因为搭伴买火车票回家,又有高中校友,是个搞对象的鹊桥,便于分到一起,成功率高,嘿嘿,本人的家就是这么来滴。
轰轰烈烈的八九春夏之交,也没有交个朋友,咳……
上班后一两年,大学同学写信联系由频繁到稀少,也就出个差,吃个饭。
现在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同事,或者媳妇的朋友,以家为单位,聚聚餐,玩玩牌。
回想起来,电影中的邂逅,一见如故,在我的生活中从未发生,算是平平淡淡。
说一件小事,刚上班两年,去长沙一个学院进修两个月,进修班作为平台又结识了一帮,由于在一起玩了张家界,风景越美,感情越好,进修生们分别时不少洒泪的。然后就散了,没联系,算不得朋友,想要说的是期间另一回,在图书馆自习看马斯洛的行为心理学,很兴奋,出来歇会,坐在深陷于地面的足球场看台上,往前三四排坐着一个孤零零的小女生,没注意下面操场还有个在跑步,鼓了鼓勇气,大声说,你好同学(真特么生硬),聊两句? 没理我,我也不好再叫,一会她冲下招了招手,那个女生就不跑了,要走,这个MM起身边走没回头,恨恨的来了句:你还嫩点!
我兀自苦笑,没有平台,没有信任。
各位驴友肯定交朋友各有千秋,不像我,想的和实际差距很大,往后也就这样了。
网络没什么说的,但是怜星写的讣告发出没多久我就看到了,迷迷糊糊回了几句,泪就下来了,办公室幸亏没人,情绪很自然没有阻碍,几乎是看一回网页难受一回,真真的像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我很珍惜那几天的感受,怎么会有这样的事—陌生的朋友,原因可能是版主,直率,年轻,MM,长时间病魔,加上几位写的情真意切,最重要的还是几年来茶馆在心目中生活中的位置。
自己也受到了影响,产生了与同事不一样交往的冲动,做了“为什么活着”的调查,后续探讨自身有多少奴性,以及对政治(政治理论)冷漠的原因(单对政治冷漠还是因为冷漠而包括了政治)。
这些天的感受不记得哪些电影有过雷同,我会在记忆中单放一个位置。
[
本帖最后由 西来 于 2013-1-10 22:2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