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国防军工业现状分析:迫切需要技术强军,技术强国ffice
ffice" />
1.1中国国防军工行业发展史回顾及展望
我国军工行业涉及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以及军工电子等十大企业集团,总资产规模近1.5万亿,年营业收入近万亿,产品基本涵盖了我军所有的武器装备。
建国以来,国防经费一直在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强国比仍有差距,我国的国防经费支出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950-1970)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军工行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同时中国还照搬苏联的经验模式,将军工行业臵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除了第六机械工业部在1982年被改组为一家国有企业——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之外,这种结构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
(1990-2000)直到1993年,这种政企不分的状况才得以改善,大多数政府直接管理的军工行业部门也随之被重组为若干个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其名称和功能分别是: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主要负责研发和制造战斗机等航空飞行器;中国航天总公司,主要负责研发和制造导弹与太空系统;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主要负责研发和制造地面武器系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主要负责生产民用和军用原子能系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主要负责制造船舶。1999年,以上5家公司各自分解成2家独立的公司,此外,还有政府直接控制的国防科工委领导下的中国核武器科研机构及由电子工业部管理的中国电子科研集团公司。目前,中国目前的军工行业主要由11家国有集团公司,另外加上核武器科研机构构成。
(2000-2010)从1999年开始,中国军费以每年12-20%的增幅开始逐年增加,从2000-2005年6年间,国防费支出从1207.54亿元增加到2475亿元翻了一番。从1999年到2010年的12年间,军费从1076亿元增加到5321亿元,增长了约4倍。
总之,看今天中国军工行业的发展,不能不看此前20多年内军工行业所走过的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建国后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由过去“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准备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轨道上来,军工行业随之转型。从产品上看,部分军工企业转产民品。第二时期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国家调整军工企业结构和经营模式,由过去的封闭转向开放,部分军工企业甚至上市经营。
因此,未来中国军工行业发展仍将继续秉承的基本思路:一是坚持核心性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二是引进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三是与有关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生产。
1.2中国国防军工行业存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军工行业进步很快,但前进的道路依然坎坷。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经济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军品生产特殊性对经济效益的不利影响。军品采购的周期性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性,造成了军品生产的波动性和非均衡性,这与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匀衡生产,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不一致。同时军工企业受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支配作用较强,军品生产任务的接受及完成期限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无疑对有组织的生产系统是一个干扰,使企业的连续生产处于一种不良的环境之中。第二,军工企业的历史包袱对经济效益的不利影响。计划经济条件下,军工企业为解决家属、子女就业问题,安排了大量的富余人员,而富余人员的分流困难,军工企业大多是五十年代建成的老企业,离退休人员多,医疗、保障等费用负担过大军工企业大都建在边远的山区,企业办社会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担负着许多社会职能,同时名目繁多的“摊派”使军工企业应接不暇。所有这些无一不影响到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国家三线调整对部分军工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军工企业就面临着军转民的艰巨任务,承受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在不利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部分三线企业的整体搬迁使本来艰难的生产经营雪上加霜。国家在八十年代中期虽然制定了三线调整政策,但在如何搬迁、搬迁费用的来源等方面没有作出明确的政策规定,大多数搬迁企业对搬迁费用估计不足,对搬迁后面临的困难考虑不多,自筹资金,搬了再说。结果搬完后,债务缠身,流动资金缺口大,连生产必需的原材料也无钱购入。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三角债”困扰,国家实行“拨改贷”及银根紧缩政策,停止对企业的拨款,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军工企业流动资金处于枯竭的地步,企业只能停工停产,没有一定的生产增长就更谈不上经济效益。
技术陈旧,设备老化,后劲不足:我国军工企业大多是五十年代建设的或六、七十年代改建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军工企业实行的是完全的指令性计划,企业留利水平低,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而无技术创新的能力。由于军品的低利政策,加之设备的低折旧率,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技术设备更新。据有关部门估计,在军事工业系统内部,设备达到八十年代水平的只占左右,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军工其企业的实验和生产设备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援助的。同时成套性差或配套不完整,影响了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此外,在强调军转民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对许多军工企业而言,在市场压力面前,企业选择克服困难的手段不是靠技术进步,而多是在价格、广告等方面打主意。军工企业地理条件差,奖金、住房等福利待遇低,留不住科技人才。特别令人担忧的是少数军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严重背离了军事原则,将有限的从事军品生产的科技人才、科研设备盲目投入民品的研制开发,造成企业内部直接从事军品生产的技术人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军工企业大都远离城市,信息少,对外界的科技发展状况知之不多,科技人员在职继续教育缺乏力度,知识更新慢,严重损害了军事科技现代化建设及开发新产品的能
缺乏核心武器:中国至没有专用武装直升机;不具备有效反潜作战能力;短期内不太可能拥有隐型飞机;没有美、俄、以色列等国早已拥有的外红引导超高速空空导弹;缺乏美国空军所装备的高精度空对地攻击弹药等等。
产业结构性问题:中国的军工行业一直被一些产业结构性问题所困绕,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必将制约其有效性和创新能力。在所有这些结构性问题中,有两个问题尤其突出。第一,军工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竞争。例如,所有的双发战斗机都由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制造;所有的单发战斗机都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生产;几乎所有的空对空导弹都由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制造;所有的反舰巡航导弹都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生产等等。正如我们在美国某些垄断行业中所发现的那样:较之竞争的环境,缺乏竞争的压力将减缓创新的步伐。第二,几乎所有的军工企业都属于国家所有。私有企业会因为资本投入而承受极大的创新压力,然而国有企业则不然。与许多国有企业一样,军工企业虽亏损严重但却不会受到惩罚。亏损军工企业不允许破产,由国家提供补贴或银行贷款以弥补收支差额。这种缺乏财务约束的行为不仅使军工企业失去了减亏动力,也难以使其形成创新动机。
缺乏创新:中国军工行业缺乏创新能力,上述所有武器系统都由他国首先研制,其中一些武器早在中国开始制造前十多年就已生产。中国从俄罗斯和以色列等国获得了许多技术上的帮助,甚至还进口了许多用于制造这些武器的整套设备。以短程弹道导弹为例,尽管中国的保有量世界第一,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就没有能力生产部署此类武器(美、俄没有生产部署此类武器的原因之一是1987年签署的《中导条约》禁止两国部署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中程导弹,同时还禁止部署配备常规弹头、射程超过500公里的空基和海基导弹)。然而,并不能因为中国缺乏武器系统的独创能力就认为其军工行业脆弱不堪。一般而言,在已经开发出成熟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从他国或公司引进现成的技术和设计要远比自己闭门搞开发合算得多。由于能够从俄罗斯、以色列以及其他国家获得先进的技术援助,因此对中国来说另起炉灶意义不大。此外,尽管不断引进他国武器装备,但中国军工行业并非仅仅满足于简单引进,而是尽量对其进行消化吸收。中国确实从俄罗斯和以色列获取了重大技术援助,但是很多技术改造都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
2. 内外因驱动,中国军工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ffice
ffice" />
2.1内因:经济实力增强,国防开支增加,促进军工行业发展
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军工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经济基础一定程度决定了军事实力。2009年,世界军费开支继续大规模增长,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军费分别同比增长7%、15%、27%和24%。目前全球军工行业产业分布来看,美国、欧洲仍是武器主要出口地区,非洲,南美洲等地区以武器输入为主。另一方面,世界军费增长对全球军工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2009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及英国BAE systems公司在内的主要军工巨头收入同比分别增长了6%和17%。
从1999年开始,中国军费以每年12-20%的增幅开始逐年增加,从2000-2005年的6年间,国防费支出从1207.54亿元增加到2475亿元,翻了一番。从1999年到2010年的12年间,军费从1076亿元增加到5321亿元,增长了约4倍。假如中国的国防预算占GDP 比例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即3.2%-4%左右,那么2008年中国的军费就应该有9700亿-12000亿人民币之间,约合1650亿美元,而2009年预计就能够突破一万三千亿元人民币,约合1900亿美元,是09年实际军费的2.7倍,这将极大改善共军的武器装备和战备训练,使中国有可能成为位列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军事强国。
2009年,中国国防开支为5140亿元,同比增长15%,2010年中国国防开支为5321亿元,同比增长7.5%,这一数量仍远远低于美国661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目前,中国仍是世界第二大国防开支国,第3-6位国防开支大国分别是:法国、英国、俄罗斯和日本,国防开支依次分别为638、583、533和510亿美元。2011年,中国国防预算为6011亿人民币,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长12.7%,目前国防费预算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6%,与前几年相比持平。
在2008年人均军费排行榜中以色列排名世界第一,美国居次席。中国与这些国家差距较大。中国国防开支占其GDP 的1.4%,目前国际平均水平是2.6%-2.8%,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国防开支占GDP 的比例有望上升至2.6%的国际平均水平。
军工行业可以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美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最关键的技术系统几乎都是在军事需求带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比如核工业与曼哈顿计划,航天技术与阿波罗登月计划,计算机信息产业与星球大战计划。今天的互联网也是源于美国国防部原来为了抵御核进攻建立的Arpanet 网。我国国防科工委曾对7项军用技术的经济开发效益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技术转让费与技术应用后利润之比为1:9。
国防开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有:(1)直接增加资本投资,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率;(2)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也能够增加总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率;(3)军事技术发展导致民用技术同步进步,促进社会生产率的进步,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4)其他间接影响,包括增加私人财富,增加由军队带动的部分社会人群的消费等等。即通过军事部门在技术、人力资本、军工产业等方面得投资可能会间接促进到经济增长。国家对国防的投入,一方面会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国防实力,增大国防安全系数;另一方面,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结论与传统的军费是纯消耗性投入的认识大相径庭。
2.2外因:局部形式动荡,迫切需要发展军工行业
局部形式动荡客观上促使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军工强国: 近年来全球范围武装冲突频繁发生的热点地区集中在中亚、外高加索、中东、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区,冲突的诱因主要包括领土主权争端、部族冲突、民族矛盾、宗教对立、武装叛乱和恐怖袭击。这些诱因根植于国际政治的深层矛盾,反映的是现有国际体系的自有缺陷,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2012年,全球共发生了30多起较大规模的战争和军事冲突,亚太地区成为军事热点的一个集中地。特别是2010年的韩朝冲突、韩美联合军演、索马里海盗猖獗等多个局部形式动荡,2011年美军击毙本拉登,以上事件都将会促使未来几年内中国国防事业将快速发展,以强大的国防来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经济成果。
各国纷纷扩张军备: 国际方面来看,经济困难也不会使主要国家军费开支减少,军事投入仍将呈现增长的态势。如美国2012财年军费开支高达6860亿美元,超过2009年的6120亿美元。俄罗斯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比较严重的国家,预计2009年GDP负增长将达到7%。然而俄罗斯军费开支将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将增长10%。印度的军费开支也连年走高,并开始自主建造航母,其第一艘核潜艇 “歼敌者”号也已经下水,向拥有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方向发展。
1.6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军工技术进步
3军工行业整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