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新年特刊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改至面目全非一事,本是南方报业集团近5年来被中共锐意整顿、自我审查风气渐渐蚀骨入肉,南方报系被悄然阴干的必然结果;但今次宣传部得寸进尺,结果反激起南方记者编辑、网络舆论以至其他媒体团结反抗,或成为南方报系不再消沉下去的转机。
昨晚,以「南方编辑部」名义发表的一篇声明,在新浪微博上疯传。

如声明所述,周刊《南方周末》(下称南周)的新年特刊,在经编辑签字定稿付印后,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强行修改,篇篇皆为经典、较受读者关注的南周新年贺辞更被改得面目全非。南周编辑定稿的版本由评论员戴志勇执笔,题为《中国梦,宪政梦》,意在强调落实宪政的重要性,但最终刊出的,是一篇与官方立场完全一致的文章。《明报》引述消息指,改动均是宣传部长庹震的指示。
本报获悉,该期特刊在策划之初,总编黄灿多次转述「上面的意见」,实为来自庹震的直接指示,「新年献词」最初版本为〈中国梦,宪政梦〉,至少被修改过5次,最后一稿原题〈梦想是我们对应然之事的承诺〉,其中呼吁宪政、民主科学、平等自由之语被删除,被要求将标题改成〈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受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但因太长,最终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明报》报道)
以下为声明中称「在头版新增未经编辑部审定的文字」,据称为庹震亲自撰写,内有两个明显错误:一为大禹治水的时间有误(4000年前的传说时代写成2000年前的汉朝)以及将「众志成城」误作「成诚」。

稿件被篡改后,《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在微博上披露事件,要求删去编辑署名,事件始为公众知悉,在网上引起热议。罕见的是,其他媒体一反平时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表明对南方报业的同情甚至抱打不平:《新京报》转发南周消息时,写上「我们守护这张报纸」、新浪网将相关报道放上头版、东方衞视以「低级错误」来形容据称是宣传部长亲笔的文字。
讽刺的是,《人民日报》的2013新年口号,却是「新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
习李新政开明气象幻灭

(胡春华与庹震)
今午约一点,「南周」突成为内地搜索引擎的敏感词。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南周记者、编辑,及其他就事件发言的微博帐号被封锁。
今次事件的众矢之的,是去年5月空降广东的省委宣传部长庹震。庹震曾任北京《经济日报》总编辑、新华社副社长,新闻观保守,有指他南下的任务就是整顿南方报系。上年7月,北京发生雨灾,造成至少77人死亡,南周本准备了长达12版的报道,详述其中25位遇难者的背景及死因,但被当局下令撤掉其中8版,改为歌颂救灾遇难的公职人员,庹震对南方报系的打压首战告捷。
然而,今次庹震不只逼令撤稿,更大幅改动编辑的稿件,还疑将自己写下的百多字强加在南周的头版,使南周编采人员及网民极度不满。《南华早报》以「2013年第一宗重大政治丑闻」来形容事件,恰如其份;事件令很多对习近平的开明作风抱有信心的人,对政制会改革的期望幻灭,认为在官员「轻车简从、四餸一汤」了一个多月之后,中共就急不及待打回原形,专横的本性未移。
不过南周一事,未必需要看到北京、看到「习李新政是否一时幻像」那么远,因为这么突兀的整顿不大可能是习近平下的旨;庹震虽为风眼,但其命运并不需要关心,值得注意的是新任省委书记胡春华是否与事件有关,以及他处理事件的手法。
最近接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胡春华有「小胡锦涛」之称,被视为10年后的国家主席,但其在西藏及内蒙镇压异见者的经历,令人怀疑将他调任广东,是中央有心压制广东这个受香港影响、在政治上「不听话」的经济重镇。胡春华在内蒙时,就遇上当地牧民示威,有海外媒体指他当时错判形势,把一件小事看成蒙独,结果反使事情闹大;若该报道属实,则可显示出胡春华有铁腕压制纠纷的倾向,广东的自由风气堪忧。今次事件是胡春华调任广东以来第一个难关,胡处理今次事件的手法,可预示未来几年广东将面对的政治控制有多强。
不过,习李新官上任要面,事情不可能向太坏的方向发展。庹震败走南方报系得以平反,虽然是比较理想的推测,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外忧内患 南方报系自我审查

(721水灾报道被撤稿后《南方周末》记者张育群的微博)
南方报业集团在香港素有声名,但作为中共的眼中钉,其在内地的信誉与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而这是官方刻意营造的效果:打压矮化真正敢言的异见媒体,让民众不再信任这些报刊的新闻与观点,同时积极改进党媒的包装,使它们不再显得死板、官腔(可参见《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的微博宣传手法),吸纳对南方报系失去信心的读者,使南方报系日渐边缘化,直至完全不成威胁。
南方报系的形象,已与「公知」挂勾──「公知」即「公共知识份子」,在内地的语境中代表盲目拥抱所谓的普世价值,对政府永远只有不分青红皂白的谩骂,与社会实况完全背离、自诩知识份子傲慢地侃侃而谈的人。简单来说,「公知」的意思已与「脑残」无异。这与内地官媒刻意攻击南方报系,将怀疑报道不实、(在中央眼中)偏颇的事件放大,打击其公信力有关。近年,每次南方报系被宣传部干预,网上总会出现「瞎编的报纸早该整一整」之类的声音,且隐然有与支持声音分庭抗礼之势。
在损其名之外,当局当然也有实际行动配合,使南方报系的报道质素下降。
在721水灾撤稿事件之后,《阳光时务》曾刊出题为《南方事变》的报道,详细剖释南方报系自由度的变化。报道指南方报系内部高层一直维护报系的独立性,但在2008至2011年间一连串人事变动之后,已「被建立」出一个具实权的自我审查体系,南方的新闻自主早已荡然无存,无力保护坚守立场的编辑记者,无法对抗来自中央的各种禁令。
南方报业的最近四年,有两个相反的、同时发生的「成建制」趋势:一是成建制地驱散坚守南方办报传统的员工,二是成建制地建设起内部约束的潜规则,两者共同消耗南方报业的荣誉……对南方新闻荣誉的不敢坚持,会以两个面向的边缘化来指导实际办报办刊。一是像对待长平他们那样,将代表人物边缘化,遏制其作用;二是将审查机制扩散到报系边缘,不留死角。
例子是2008年前后,主公司欲撤换时任《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庄慎之,其时记者及评论员联署集体请辞,可以逼高层收回成命;但2008年后,一连几个著名评论员及新闻部主任被强迫离开、评论减少,各种河蟹,编采人员均已无力反抗。
内地有针对南方报系的禁令,有很多重大事件,都不允许南方报系采访或报道,造成「北京上海都能报,唯独南方不可报」的现象,加上在重大议题上,南方报系的立场往往不容于官方,会被河蟹而消失(或变得不愠不火),因此南方的新闻报道在全国读者眼中,份量越来越轻。
而使南方报系几近万劫不复的,是越来越猖狂的内部审查机制。2010年之前,报社内部的自我审查至少是透明的,修改的纪录会对编采人员公开,但现时「上面」发下的禁令,只有总编才会知道,编辑也不能查看审查员的修改纪录。去年年初,负责审查敏感新闻的「审读」部门甚至与校对部门合并,河蟹成为「校对」的一部份。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报业现任总编辑张东明热衷于激发审查机制的积极性,新闻审查官出身的他亲自参与对《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的审读,是历届总编辑中所未有,是内部审查机制的总负责人。
因遭受同事鄙夷,审读员只能向上、向宣传部寻求保护。为此,他们言听计从,靠提高审查程度博取欢心,把社会急需的真实报道贴上「危险」的标签,还做出告密和出卖行径。
《南方事变》写于去年8月,其时作者的结论是无望的,甚至推测《南方日报》会渐渐变成《大公报》之流。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今日这个局面;而这一场风波对南方报系、对内地新闻传媒、对渴求公义与真相的内地读者来说,到底是福是祸,尚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