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多维新闻 于October 28, 2012
中国政府宣布对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采取强制措施并进入审判程序前夕,《纽约时报》记者David Barboza(中文名张大卫)曝光温家宝家族巨额财富一时搅动全球舆论。随后据称为美国政府资助的海外华文媒体一反常态,为温鸣冤,反诘《纽约时报》调查“不实”,并暗示曾为薄熙来呐喊助威的张大卫存在某种倾向。
《纽约时报》10月25日在头条位置披露,根据该报记者长达10个月的调查,确认温家宝家人累积27亿美元资产。这一表述随即遭到中共的激烈反击。《纽约时报》中英文网站在大陆遭全面封杀,“纽约时报”被列入敏感词屏蔽搜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6日理直气壮地回应称,该报道是抹黑中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然而事件并未就此终了,它所掀起的舆论狂潮并未结束。如今深陷经济困境的《纽约时报》在抗议中国封杀的同时,张大卫甚至专门刊文详述寻找相关信息的过程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他在“Obtaining Financial Records in China”一文中称,大批政府代理部门保存了政府机构、私人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包括简历和身份证副本在内的文件。2011年底开始,《纽约时报》开始审视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以及其它一些城市获取的信息。这些记录使得《纽约时报》得以追溯温家宝的亲戚、朋友过去十年来打造的商业网络。
凭借《纽约时报》多年调查报道的令名,这项爆料令不少人相信《纽约时报》不会无凭无据,因而的确引起了各方的震动,据称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在报道前曾亲往《纽约时报》总部要求撤稿。不过与《纽约时报》记者张大卫透露自己是在收集中国领导人家族营商资料时,深入研究温家宝亲属的资产状况,花了约10个月时间筹备与撰写相对照,美国之音记者则透露,事实上在北京的英文媒体的机构或者说外文媒体的机构都收到一份非常厚的报告。包括温家宝家人的经济投资情况,甚至包括一些审计机构的认证。
而且,此项调查结果公布的时机的确令人浮想联翩。26日当天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终止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人大代表资格,当晚最高法宣布对其实施强制措施,多维新闻亦获知薄熙来已被转押秦城监狱。这一被温家宝视为“文革余孽”而遭到多次警告的政治局委员即将面临司法审判。
台湾《联合报》称,《纽约时报》披露温家宝家人积累巨额家产的报道形同一颗震撼弹,具有相当的杀伤力,这颗炸弹引爆的效果或者意在“围魏救赵”,有人要最后保薄,或者直接指向数日之后的七中全会。
值得关注的是,一向偏好曝光中共政治内幕的一系列华文媒体“转身”竟相为温家宝鸣冤叫屈令人眼花缭乱。倾向爆料中共内幕颇多的香港明镜新闻亦一时变身为温家宝家族的传声筒。《纽约时报》爆料次日,明镜即专访了《纽约时报》调查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段伟红。
段伟红是泰鸿公司的创始人,而《纽约时报》认为泰鸿公司是温家宝家人持股的投资平台之一。段伟红反驳《纽约时报》的文章有很多断章取义和移花接木的部分,称温家宝的家人其实只是相关股权的代持人,而且,自2008年以后,所有股份都最后回到了她个人名下,温家宝的家人实际上没有从中获得过任何利益。
段伟红解释说,她创立的泰鸿公司,注册地是温家宝的故乡,而她个人当初不想在媒体上出名,因此,请公司的人委托一些其他人代持她自己的股份,以便隐藏自己的持股规模。段伟红承认她与温家宝的夫人张培莉是朋友,但她不认为张培莉是“在丈夫步入中国的最高领导层后,她那些利润丰厚的钻石生意才变得异常成功”,温家宝的夫人根本不做珠宝生意,根本不是个生意人,她就是做鉴定,是鉴定专家,属于专业技术的。
与此同时,温家宝家人的律师通过《明镜》向外界公布六项主张。声明强调,温家宝家人都没有持有任何股份,而从事的经营活动,都是合法的,温家宝母亲除退休金外没有其它收入和财产。声明称,保留追究《纽约时报》法律责任的权利。
随后《明镜》亦引述所谓“消息灵通人士”的话向外放风,声称温家宝家族对自身财产状况非常有信心,将公开为自己辩白。
另外,围绕《纽约时报》调查报道,此前被怀疑接受美国政府资金扶持的海外华文媒体博讯亦进行反诘。其报道不仅从温家宝家人资产规模上发出质疑,甚至怀疑撰写该篇调查报道的《纽约时报》记者张大卫本人。
10月27日该网发表“反调查”报道,指《纽约时报》炮轰温家宝的报道有重大缺陷:81%的金额未核实。文章称,报道中关于温家宝家人拥有财富的27亿美元中有22亿美元来自段伟红的泰鸿公司的资产。而“泰鸿公司的22亿美元的价值和温家宝家属并无关系,至少是无法核实的。”博讯网还由此及彼,指出“如果这22亿美元存疑的话,另外的5亿美元是否也有疑点呢?”
同时,博讯还在挖掘《纽约时报》记者张大卫的个人资料上大下功夫,披露其曾为重庆模式呐喊助威。虽然其报道声称不会怀疑其个人的人格操守有问题,但暗示意义明显。据查,2011年9月18日的《重庆日报》刊登一篇题为《美国报社社长:共同富裕是大家共同的梦想——重庆影响的将不仅是中国》的报道。报道中,张大卫为薄熙来大唱赞歌,称“在重庆,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张大卫认为,重庆创造条件让民众都富裕起来,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中国的影响力。他以“唱红打黑”为例,认为“很多华人和我一样,都是非常赞同的,认为这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能唱出中国人的自豪感”。
然而,亦有消息讥讽博讯自摆乌龙,《重庆日报》中的张大卫并非《纽约时报》记者,二人并非同一人。
公开资料显示,张大卫自2004年担任《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主要负责采写商业新闻。张大卫毕业于波士顿大学历史学专业,后就读于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在1997年被《纽约时报》聘为特约撰稿人之前,他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和一个研究助理。因为报道安然丑闻,他的团队在2002年入闱普利策。目前他与妻子张琳(音译,Lynn Zhang)在上海居住。
1989年前曾和温家宝在中办同事的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秘书鲍彤表示相信温家宝之清白。他说,希望温家宝能够站出来澄清事实,希望有关传言是“子虚乌有”,或者说明温家宝家族的财富是正大光明所得。他说:“对温家宝先生我一直有很好的印象,当时他是我的同事,我对他很尊重。我今天仍然希望,这些事是子虚乌有,是假的;或者有关情况是真的,不过,他(温家宝)是按照合法办法取得,或者他的家属也是按照合法办法取得。”
鲍彤说,温家宝当年是“勤奋工作的年轻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1989年北京发生天安门运动和学生绝食事件,当时,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到广场看望绝食学生,就是中办主任温家宝陪同的。
而号称中国访民大联盟临时召集人、以曝光中共高层内幕见称却身份不明的网民“樵夫”亦发声挺温。他在twitter中仍将温家宝的形象刻画成开明清廉的改革派形象,称其已经向中共高层递交信函,要求带头公开公示其本人财产,并无条件接受专门机构彻查,若有贪污“甘愿辞职”,但遭到高层拒绝。
纵观此次事件,虽然海外舆论此前一直有炮轰温家宝者,但此次温氏被曝巨额财产丑闻,竟无一人出面将枪口对准温,反倒是先前借异见人士余杰撰写《中国影帝温家宝》炮打中国政局的海外舆论竟齐声为温站台,令人倍觉反常。
“温家隐秘财富”的真相:张蓓莉的“珠宝人生”
明镜网独家获得了一篇来自中国总理温家宝支持者的文章,由于特别的原因,不能披露其身份,但从文中可以很清楚发现,该文作者反映的是温家宝家人和知情者的看法,而且是专门响应纽约时报关于温家族财富报导的。
还原“温家隐秘财富”的真相(3)
确切来说,温家宝妻子的珠宝人生应称之为“珠宝鉴定人生”。它始于张蓓莉的大学时代,那时张蓓莉所学习的专业即为岩矿鉴定。大学毕业之后,她成了甘肃某地质大队负责岩矿鉴定的工程师。和她的丈夫一样,在条件极其艰苦的西北地区开始了长达六年的野外考察工作,经她手鉴定过的岩样近万片。
1983年,温家宝奉调进京担任地矿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为避免两地分离之苦,张只得放弃自己的工作,随夫进京,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就职。 而当时能与岩矿鉴定专业最对口的业务发展方向,似乎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宝玉石鉴定,并一手筹建了博物馆的宝玉石陈列室和宝石矿物研究室。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珠宝玉石消费才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伴随着市场繁荣,合成宝石甚至玻璃冒充天然宝石的情况层出不穷,以次充好的现象也频频发生。当时,地质博物馆的宝石矿物研究室门口,几乎每天都有登门求助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奉上级指示,张蓓莉筹建的宝石矿物研究室开始面向社会开展珠宝鉴定和咨询服务,并于1997年重组了国有的中宝戴梦得股份有限公司。
但作为部里指派的负责人,张蓓莉很快意识到同属于一个部门的两块业务,珠宝的销售和鉴定存在关联,于是建议将从事珠宝连锁销售的“中宝戴梦得”的资产合法合规地转让给以管理层为主的个人们,在产权上和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区别开来,其本人之后专职于国检中心的主任。
而私营化后的戴梦得虽然在市场上抢得先机,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和营销网点,其在日后的经营中已远落后于来自香港的周大福和境内的后起之秀周大生,再次证明了珠宝行业充分市场化的格局,根本没有文中所说的政府控制市场、准入批准,戴梦得受益于张蓓莉支持的现象。
据熟悉张蓓莉的人透露,她为人爽直、乐于助人,从不对物质生活刻意追求,周围的朋友和同事都以“张工”或“老太太”来称呼她。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2006年在珠宝展上购买价值200万元的高档翡翠的传闻完全是谣言,更何况当事人早就承认自己说了谎言。
温家隐秘财富的真相:温云松只涉足过科技和投资
明镜网独家获得了一篇来自中国总理温家宝支持者的文章,由于特别的原因,不能披露其身份,但从文中可以很清楚发现,该文作者反映的是温家宝家人和知情者的看法,而且是专门回应纽约时报关于温家族财富报导的。
还原“温家隐秘财富”的真相(4)
温云松-唯一的儿子
作为温家宝和张蓓莉唯一的儿子,温云松其实是在他奶奶的悉心照料下,在天津的小胡同中长大。他的成长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和他周围的同龄人并无两样,同时也与他所生活的中国大时代背景相呼应。
遵从父母的意愿,温云松自大学毕业之后即进入航天部,成为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据说为帮助儿子明确前进的目标,当时已担任国家领导人职务的温家宝曾亲自带着他,不辞辛苦地骑着自行车,前往住在郊外的一位著名学者处拜访求教。
据说,温云松曾就此开玩笑说,这是他父亲“利用职权”帮助他的唯一一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温云松在出国留学的热潮中,离开北京前往加拿大学习。在国外留学工作的七八年中,他生活艰苦,为人低调,并和许多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一样,曾在餐馆里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在获得商业管理硕士之后,温云松和他同班的几名中国学生决定一起回国创业。
纽约时报一再声称,温云松涉足的交易领域极其广泛,获利甚丰。 而事实上, 自2000年回国之后,温云松只涉足过科技和投资两个方面。据温云松的创业伙伴回忆,在其创业过程中,也有过屡屡受挫的经历。
比如,他一手建立的优创科技,正是因为在国有企业全面垄断的数据中心业务中举步维艰,处处受制于人,因而才选择和香港电讯盈科合并,以期摆脱困局。
从这一事实来看,纽约时报文章中所声称的温云松依靠国有企业取得市场优势的情况实在是和他的实际遭遇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