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是中国汉奸出的最多的一个时期?
明朝末年,以甲申年1646年为分界线,(参见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
出现了大批的汉奸,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起了巨大的反作用。就像金庸写的《碧血剑》里描述的清初三藩,洪承涛之流。主要的汉奸都来自东北原明军抵抗清军的主力部队。可为何孙承宗这样的人坚持了气节,而象吴三桂,孔有德这类都相继叛变呢?我觉得这个和明末的社会风气和腐败的政治有很大关系。
明朝的衰败是从张据正死后走向了下坡路。在经历了万历中后期的三大征国力日渐空虚,加上万历皇帝敛财拼命搜刮老百姓,随后的光宗又暴发了红丸案,天启年间的腌党,东林党之争。至崇祯暴发了长达13年的自然灾害。
在万历的时候官员的考核承祖制,外官3年考核一次,内官5年。每次考核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要准备礼物,明曰考核,实则增加了腐败。本来考核是为了给在任官员压力,没想到形成了这样的风气。明末,工商业活跃起来,这从商业数学的突飞猛进就看的出来。中国在明朝传统数学始终未突破宋朝的多元线性方程组,但是在商业数学上却有了长足进步。可以和同时代威尼斯算法相媲美。人们的价值观更注重现实利益,这是明末社会的特征。
南宋和明一样都经历了外敌入侵,可宋代的汉奸就非常少,投降的汉奸也没起到决定性作用,可明末就不同,满清征服华夏,后期基本上靠的是汉族大汉奸。吴三桂的引清兵入关作用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是从史可法写给多儿衮的书信中他说:我朝叛敌的官员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历代之罕有。无耻之徒,背叛祖宗之基业如禽兽般。当时南京的明朝称清为北虏,称农民起义军为贼,寇。史可法幻想借虏平寇还写在了自己的书信上成为一大笑柄。
比较一下,宋和明。宋在遭受蒙古入侵开始,到张世杰崖山全军覆没,从未停止过抵抗,而且抵抗了半个世纪之久。可以说襄阳被围到后来的沦陷,宋投入了两淮,两湖大半个宋朝军事实力,大批力量积极援救,最后是力竭而亡。在中线襄阳失守2年后,1272年,西线的宋军在失去支援陷入孤立情况下才停止抵抗。东线的李庭芝在临安被蒙古占领后仍在淮东坚持抵抗直到全军覆没为止。至于后来张世杰和文天详的衰竭救亡就更不用说了。
明代呢?从山海关清兵入关开始,镇守淮河一线的4镇不到1个月,40万大军投降多择。中路的左良玉在明,清之间摇摆,最后还顺江东下,袭击南京中央政府。在江西被李自成部李过击溃后,全部投降了清军。之后的郑芝龙,孙可望一个个成为民族败类。虽然他们的结局也很悲惨。明朝的几个王子中路王朱常芳也是个败类,他害怕清军,极度软弱。监国举杭州而降,连同14个王。全部被清军诱杀。明末诸王中只有鲁王朱以海,隆武帝还算勇敢。今天的金门岛还葬有明鲁王朱以海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