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

`香港政府执意要推行国民教育引起香港社会的越来越大的反响,结果成为社会一个较重要的政治矛盾问题,这反映出香港人对国民教育和对国民身份的认同都是很有立场的。
    首先国民教育这个名词,在西方社会原指国家承担的公共教育,即指一项社会事业,通常是国家办的中学小学或者还包括幼儿的教育,国民教育亦作为私人办教育的对称,但是这个词的概念被悄悄地改变,现在不少人改变了其含义当作“国家对人民的教育来用”,甚至当作“爱国教育”来用,这给企图混淆视听的人带来了方便,他们说世界那里那里也有国民教育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国家、政府有没有权对人民进行教育?这其实关系到国家政权的认同认受的问题,当一个国家政权的产生是要通过人民的参与和认可才能产生时,国家政府当然地没有权去教育人民的,但当一个国家政权的产生和存在都不须经过人民的同意时,它要教育人民也无须经过人民的同意,它要教育你你就得接受教育,不管你内心接受与否都要经过这个教育形式,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当然是要人民爱国了,以前较极端的例子有德国希魔和日本军国主义等等时期的国民教育。
    在一个民主产生政权的国家,是一个人民共有的政权,由它产生的政府等于人民雇用的保姆,也叫人民公仆,人民的仆人怎能够教育起主人来呢,只有主人教育仆人才合常理,所以不应该出现政府教育人民的事情的.在一个这样的公民社会自然就会孕育出足够的公民意识,如果有特别需要而实行政府推行的公民教育时,也只应限于社会公德和公民社会的政治法规,对于政治内容的问题是十分敏感的,因为政治上存在着各党派集团在人民的权力机关国会中的竞争,存着在野的反对派的竞争者,还存在着反映在其所产生的政府内部的竞争等等问题,所以政府权力插手或影响到的教育材料中政治内容含有党私是个禁忌,事实上政府推行公民教育不常见,即使有出现亦是很慎重、受限制的,因此香港国民教育家长关注组发起人陈惜姿指出:“全世界都有国民教育是混淆视听”(这“国民教育”含义是“国家政府教育人民”,因那些人混淆用)。
    香港回归后终于可以跟我们一样可“享受”国家对人民的教育了,初步在中、小学中推行,而反对的意见则认为学生阶段孩子还未能培养成独立思考和现实批判的能力,无法正确理解和认识“国民教育”的内容(其实这样的内容,连成长于内地政治文化的成年人大多数都无法正确理解和认识),亦不能接受歌功颂德如宣扬一党专政更进步、最民主、政府更廉洁有效率的“知识”和价值观的灌输,也反对将“国民教育”与德育合并为一科等等强行捆绑、嵌入方式的强推手段,认为这是洗脑所以不接受,香港人坚持公民意识主要来自公民社会建设中的孕育培养,而国家认同和民族感情的加深则来自竖立了社会公平正义和产生的社会和谐,反对宣传说教的方式,因有《基本法〉提供的选择余地,在市民强烈的反对下国民教育很可能会暂缓推行。
    关于香港人对国民身份的认同问题,香港人的爱祖国、爱同胞恐怕连内地也比不上,单是从重大事件中对同胞的支持,从重大自然灾害中向内地捐款、捐物和献爱心远超其它华人地区,从长期的保钓行动中就足以证明,但是香港人对国民身份缺乏认同感,主要一是香港是个开放性国际社会,国际上香港人身份待遇等同于文明发达国家而区别于大陆内地人,当遇到外人问及那里人时香港人会习惯地说直说自己是香港人,而不是笼统地说是中国人,大陆内地人则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由于公德、习惯的问题如偷渡、逾期居留、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傍若无人、对礼貌殷勤款待报以财大气粗等等不大遵守公序公德的行为,在文明发达的国家中是受到一定限制而待遇较差的。
    另一个就是基于价值观念,认为香港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区中的香港人,有自治的政府和法律,区别于内地的“国民”。现在世界上的社会政治,国家是统治者的政治管理机构,国家或体现的是少数统治者的意志,或者是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社会阶级的存在,人民对这个国家的认受性通常就不会一致,非民主制度产生的国家,通常就得不到多数人民认同,当遇上爱国教育这样的问题,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的人民就表现出巨大的反差,民主国家是由人民共同参与构建国家当然普遍地认受为国民,而为了自己和社会的利益需要政治竞争来促进国家的进步,一般无从产生和不遇到爱不爱国的问题,因需要的是鞭策而不是爱,对于或有的公民教育,则更在意的是教材中有无掺入党派的私货,而在非民主国家因国家整体都是党派集团的私货而民众有抗拒感,存在的是这样巨大的差别,因此香港人对现在这个国民身份缺乏认同感是不难理解的,要改变这个状况必然是实行全国统一的民主社会制度,靠“国民教育”在香港可能适得其反。
好想一起地久天长
好想听你说我爱你
我会试着学会忍让
我也不会让你心痛     
好好爱你每分每秒
让这成为美好回忆

TOP

香港人反对的名曰国民教育,实则是洗脑教育。世界上唯有谁喜欢洗脑?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