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刚刚卸任的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先生就放出煌煌大言:中国保持高速增长至少还有30年,到204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在中国经济已经连续9个季度增长下滑的时候,林副行长的讲话真是鼓舞人心。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一些西方媒介誉为“中国模式的奇迹。”,这种“奇迹”在一帮吹鼓手的粉饰下曾经很大程度让管理层自信满满——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后,这种自信更是差不多要膨胀开来——看,我们坚持有某某特色的道路不是很正确吗?全世界都陷入危机,只有中国经济一支独秀!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成为发对改革——嗯,或者说“摸着石头不想过河”最好的借口。
那么,所谓的中国高速增长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就让我来挫破这个美丽的肥皂泡。是的,它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肥皂泡。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或者说GDP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准确的描述是:农民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当一个农民在地里刨食的时候,按照我国农民人均耕地2亩左右的现状,即使加上养殖什么的,他一年创造的产值只有仅仅几千元,好吧,现在这个农民进城打工了,他现在仅自己的收入一年就可以拿到几万甚至十万元(比如建筑工地),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的工资收入一定远远小于自己创造的实际价值,那么,这个农民进城后他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十万甚至几十万元。当进城的农民数量足够大时,惊人的GDP就这样创造出来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非常低,大致在20%左右。目前是50%,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上千万农民转移到城市。30年时间,几亿农民源源不断的进入城市,他们创造的财富塑造出一个中国奇迹的“神话”。
这种模式能够持续30年取决于两个前提:一,农村有足够的剩余劳动力;二,城市能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
对于第一点,目前的管理层真的感谢毛时代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过去将8亿农民禁锢在有限得可怜的土地上忍受着统购统销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双重剥夺。几十年来农民最大的愿望就进城去成为城里人。
对于第二点,管理层大致靠两项法宝:政府天量的投资以及加入世贸。可能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个国家比中国管理层更喜欢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说了。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ZF可以堂而皇之聚敛大量的财富去做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拉动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级官员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分配话语权——真是公私两便。
就这样,依靠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虽然获得了30年的高速发展,代价却是权贵资本急剧膨胀基本绑架了国家经济,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直接促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分析社会阶层的固化离不开对体制的分析,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体制问题,毫不夸张的说,这才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产物,体制的潜规则决定着这个国家的一切。
社科院每年都会发表一个《中国社会阶层分析报告》,在我看来这样的报告全是扯淡。中国社会如果按阶层划分只会有两类人群:第一是体制中人,第二是体制外的人,体制中人不仅掌握着权力、财富而且掌握了话语权,体制外的人没有任何筹码,在改革搏弈中是最可以牺牲的人群。
体制运行的第一个基本规则是:任何改革一定是让体制内利益最大化或者至少是不能损害体制内的利益。
改革只要是涉及体制中人的利益就不大可能推行下去,比如三公消费比如官员公式财产,比如公务员养老金双轨制,如果只是涉及体制外,涉及面再大一个文件就执行了,比如民生产业市场化。
80 年代,邓公在南海边上划了一个圈,于是深圳成为全国改革开放样板。那么,为什么会是深圳成为样板?很简单的道理,那时的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不涉及任何体制内的利益,这样的地方才能做改革的实验田。深圳样板的最大示范效益就是:让体制内看到,改革开放不仅不会触动体制内的利益,而且还可以让体制内在经济增长中获得最大的财富分配权,于是。东风吹来满园春——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在全国推行开来。
以邓公的权威,选择样板都要尽量避免触动体制内,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举一个例子,大家看过朱的谈话录,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90年代发生2件大事,其一是分税制,其二是民生产业市场化,分税制涉及体制中利益再分配。这不能硬来,只能谈判、交易、妥协——所以朱在谈话录中有大量劝说地方的记录,甚至还要出台土地出让金补偿地方的制度,那么,民生产业市场化呢?这可是涉及亿万老百姓的根本大事啊,可惜,朱甚至连一个简单的解释都没有,几个红头文件一发,说执行就执行了。
所以,请广大文盲们一定要牢记体制运行的第一个基本规则是:任何改革一定是让体制内利益最大化或者至少是不能损害体制内的利益!!!
有了这个前提,对任何改革我们就能做出基本的判断。比如,股改有希望吗?当然没有。股市是几乎全部权贵资本合法剪羊毛的地方,改革?开玩笑,谁能得罪体制内全部权贵?别说一个郭主席,就是加上XXX(敏感词太多)也不够看。
举一个例子,在专制体制下,即使是皇帝也不能与体制对抗——因为他的权力来源是体制!比如光绪皇帝,要搞变法,触动了太多体制内满清权贵的利益,最后的结果是,好吧,光绪皇帝被双规——到死。
体制的规则就只能这样简单的讲讲。继续深入大概兄弟就要喝茶了。请回贴自觉回避太敏感话题,否则兄弟立刻停更甚至申请删贴。
文盲们现在掌握了2个基础知识:中国模式的根源与决定经济与改革路径的体制规则,下面我们来看看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管理层可能出的几张牌。
今年二季度经济指标出来后,立刻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质疑。毫无疑问,这个数据伟大的统计局再一次无耻的做了假。虽然新闻联播还是宣传什么“中国经济数据出现9大亮点,”什么“经济发展还在预期范围内”等等。但是,仅仅一个月后,先是许小年等一大批尖锐批评政府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家被请进中南海喝茶,然后就是统计局紧急到地方核查经济数据。
嗯,为什么统计局要紧急到地方核查经济数据?很显然,报到高层的数据已经远超过预期,才可能“紧急核查”。这个超过预期当然不是经济情况好得“超过预期”,只能是差得连高层都不敢相信。
目前经济的基本面大致是这样:三架马车全面熄火。首先是出口,欧债危机对出口的影响已经超过08年,今年年初计划出口要增长10%这个目标已经铁定无法实现,甚至可能出现出口负增长;投资呢?再来一次4万亿的可能性非常小,不是政府不能开动印钞机,而是印钞也得有个限度——08年4万亿已经透支光了货币大规模增发的潜力。给大家普及一个常识——为什么我们现在货币发行量已经达到90万亿而没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的高储蓄率。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大致有36万亿,90万亿—36万亿=54万亿,大致与GDP相等,所以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但是,这得有个前提,老百姓没有大规模从银行取钱消费——一旦形成老百姓对恶性通货膨胀那就不得了了,因为老百姓的储蓄实际上已经被政府投资花光了,目前全靠一个国家信用在支撑。
最后就是消费,这就更为惨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餐饮业是最能反映居民消费甚至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最近中国烹饪协会表示,餐企月倒闭率高达15%。整个餐饮行业增速陷入2000年以来除2003年非典时期的最低谷。
怎么办呢?
今年上半年,管理层动作频频——降准,降息,出台新36条,承诺结构性减税,承诺金融改革,多次强调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所有的手段归结到一点就是:希望启动民间资本的投资来拉动经济。
结果却是民间投资不仅没有加大,而是大幅度萎缩。试想,在一个财产权与私有产权完全得不到保护的国家,民间投资能有热情吗?更何况民间可以投资的领域不是严重的产能过剩,更是需求低迷,这样的环境下,谁投资真是脑袋进水了。
第一张民间投资牌没有效果,管理层接下来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