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12
发新话题
打印

精英统治之不可取

精英统治之不可取

  狭义的精英统治,也就精英掌握政权,而不是人民(或世袭君主、世袭贵族)有政权。这种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古今中外,基本没有先例。当然,第一代君主以及偶然出现的僭主,很多可以算是精英,但是制度化则是不可能的。
  虽然看起来,有才能的人决定一切,是一种很理想的形式,但它恰恰不能成型。究其原因,就在于屁股决定脑袋,屁股重要,脑袋不重要。人民、世袭君主和世袭贵族,与国家多少是一体的,其地位也稳定不变;而精英则不然,他们的上升下降就很飘忽了,也不会代代相传。
  这就如同市场经济打败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依靠的是屁股,即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私利;而计划经济靠的是脑袋,脑袋里安排好的精准计划。

  广义的精英统治,即精英治国。虽然精英阶层并不掌握政权,但是掌握治权。民众(或君主)理论上可以决定政治的走向,提拔和罢免精英,但是这些权力并经常被使用,一般事务实际上是由精英阶层说了算的。
  这种精英治国,在很多时代都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条件下,出现的情况就更频繁。在当今世界,那些民粹色彩很淡的民主国家,都可以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精英治国。

  本文要说的重点就在于:无论是科举制还是民主制背景下的精英治国,当然更不用说原始含义上的精英统治了,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或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都是极不可取的。究其原因:
  一方面,中国没有一个相对干净的,与国家命运联系相对紧密的精英阶层。以古代科举制为例,虽然它的结果就是制造腐儒,但是这个阶层与国家的命运终究是有联系的。不像我们现在的精英,不仅普遍腐朽堕落,而且一不小心就拿了美国国籍,成了“麦克”了。
  另一方面,民众的文化和见识水平,也绝非过去可比。精英治国的必要性大大下降了。

  很多人过分推崇知识阶层(知识阶层至少可以算是精英阶层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知识阶层和精英阶层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非他们有多么明智。他们不聪明的时候,也多得是。例如,民国末年,知识阶层普遍左倾。包括反共文人胡适所谓“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中共)来了无面包无自由”,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苏联)的估计仍然是明显过高。
  隔行如隔山,知识分子那点专业技知识,对他们的社会见识的益处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是说完全无用的话。但过去的社会背景是:民众大多数都是文盲,绝对无知。而知识分子至少得识文断字,能看报纸,这在“见识”方面就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这种优势早就不存在了,更不用说到了互联网时代。

  因此,任何基于“精英治国”和“反民粹”的思路,都可以休矣。

[ 本帖最后由 nkpoper 于 2012-7-18 18:15 编辑 ]

TOP

隔行如隔山,知识分子那点专业技知识,对他们的社会见识的益处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是说完全无用的话。但过去的社会背景是:民众大多数都是文盲,绝对无知。而知识分子至少得识文断字,能看报纸,这在“见识”方面就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这种优势早就不存在了,更不用说到了互联网时代。
========================
这话说得太死了,不能说不存在,只能说弱化了,至于弱化了多少,就不好说了
应该这么说,知识分子中不关心政治者的水平跟普通民众不关心政治者的水平差不多。
但是知识分子关心政治者的比例应该还是比普通民众高,见识也相应来得远些。
所谓“民国末年,知识阶层普遍左倾”,这个就是急病乱投医,社会出了问题,SB的声音就大些,如此而已。

TOP

还有,知识分子的定义是啥?
受过高等教育?还是必须是从事学术工作?

TOP

回复 2# ||| 的帖子

我常见些出租车司机关心政治,也常见些教授不关心政治。实际上我认识的教授,就没有关心政治的(当然,熟识到知道他不关心政治的程度的人不多)。我反感共党的同学不少,但基本上都出国了。

TOP

回复 4# nkpoper 的帖子

大学里面谈政治,应该很忌讳吧?
至少不能和同事谈

TOP

BTW,楼主可能没看见我三楼的帖子,我感觉,同样的教育程度,体制内的人相应呆些,社会上的比如律师,哪怕是码农,都比大学教授好点儿

TOP

回复 6# ||| 的帖子

是没看见。
大学里谈政治,我个人以为不比别的地方忌讳。只不过老师不能跟学生谈政治,那肯定非常忌讳。
知识分子的定义,应该说是一个疑难问题,我以为。
不过精英阶层的定义应该没什么问题。
大学,作为事业单位,依附于体制,且多少是有既得利益的,这是他们政治倾向不如律师、码农之类明确的原因。问题是,由于邓小平的收买政策,大部分精英阶层都有既得利益在内,也难免会依附于体制。所以,整体来说,很不可靠。

TOP

可是农民土匪流氓治国也不行啊,你看当下。

所以应该是民选的,底层有选下去的权力和监督的权力,在这之下的
精英治国。

TOP

回复 8# free.tiger 的帖子

我觉得吧,应该分治,精英治精英,农民治农民,流氓土匪治流氓土匪
换言之,应该形成弱化政府的文化,以自治代官治,这才是长久之策
民主不是变魔术,现在遗留下来的问题,到了民主社会,大部分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根本不会有起色,如果变得不是更坏的话。
社会应该从各种维度分化,而不是集中。

对于政府,有些人倾向于精心设计一个牢不可破的笼子,实际上,这个难度实在太大,而且成本也太高,俺的观点是,从设计之初,就应该让政府弱小到很难形成威胁。在文化上,则要形成事事质疑,处处杯葛的传统,就好比美帝对战后日本国民的教育。

当然只是设想

TOP

回复 8# free.tiger 的帖子

没有土匪流氓治国这一回事。
自民国元年以来,最高统治者只有张作霖可以算是土匪流氓出身(张作霖入主过北京),连毛泽东都是富农出身。

TOP

回复 9# ||| 的帖子

个人以为:你的说法很有启发意义。

现在的精英思路的讨厌之处,就在于他们想告诉老百姓该怎么活着。看了你这个话,我觉得确实也不应该让老百姓告诉精英怎么活着。还是分治比较好。

TOP

回复 11# nkpoper 的帖子

理想的状态和现状之间总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自己都设想不出来这东西如何才能实现

TOP

对精英治国道理本身,没有太多的疑问。

关键是看有没有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对精英们的制衡,以及民主机制对监督的保障!否则,再怎么的精英,也是不可靠的!

TOP

如果认为精英是一个阶层的话,NK说得对,关键是利益,就是他们的利益是谁给的,如果他们的利益依赖于政府,当然他们就必须依附于政府。

在专制制度下面就不必说了,精英肯定依附于政府,而且必然和政府结成一个牢固的利益链。离开权利中心,所谓的精英就歇菜了,基本上就被边缘化了。

所以,在专制制度下面,所谓的精英,首先必须是奴才,对于主子要忠诚,要懂得百般曲意奉承,哪里还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见解,所以,尽管中国发明了科举制度,但是依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精英阶层,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精神,他们在经济上无法独立,离开权贵他们一文不值,他们必须结交权贵,依附权贵,直到自己成为权贵的一员,知识才华必须货与帝王家才有价值。例如郭沫若、孔庆东之流。

民主制度社会,谈精英政治才有真正的可能,此时的精英阶层不仅仅是指政府文员,而且布满社会各个角落,包括律师、新闻工作者、教授专家等等等等,他们其实就是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专业化,是这个阶层的特点,而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是这个阶层赖以支撑的根本。

民主社会的精英,他们的利益并不完全来自政府,他们在经济上是充分独立的,和政党之间没有相互依存的利益链,民主政府四年一换届,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政府文官精英们和政党之间的利益勾结。


下面一篇文章专门讲文官制度的形成,有兴趣可以看看。

文官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通常以 1870 年6 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世界各国都相继建立了符合自己国情的官员选拔和运用制度,其根本都没有脱离英国的文官模式,大多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政府雇员”定义,日本和俄罗斯的“工资”界定,还有法国和德国的“服务关系”界定等模式。

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官员的运用和选拔制度,到了隋唐时期逐渐完善并形成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制度。1905年,清朝废除了延续1300年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效仿西方国家建立文官制度,由于没有制度保障,始终处于形式阶段。中国到1978年,经过数次大的行政机构改革,最终确立了所谓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主权国家,文官制度的提出无不是以英国的文官制度为范式,我们了解了英国的文官制度就能够很好的分析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务员制度。

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英国最早的文职官员是14、15世纪出现在宫廷的国王奴仆,他们由国王任命;到了18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政府中开始出现职业行政官员,他们是建立在两党制(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真正的独立地位;直至19世纪,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的出现使得英国开始形成实质意义上的文官制度,这些文职官员具有终生任职和身份独立的特征。1833年,考试制度引入政府机关,择优录取原则形成。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允诺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Stanfford Northcote)和杜维廉(Charles trevelan)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报告提出了文官制度改革四原则,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第一个枢密院令,成立了文官事务委员会主管文官考试录取工作,至此,英国文官制度初步形成。1870年,英国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的第二个枢密院令,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到二十世纪以来,英国文官制度经过威尔逊与富尔顿委员会的改革,改变了文官队伍中“通才”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政府机构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例。1979年,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之后,启用企业家德里克·雷纳代理负责改革文官制度,雷纳主要从精简机构和加强行政管理几个方面着手,内阁的权力进一步集中,使得文官系统更加适应当代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中立”,他们的职责单纯的只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不参与政策的制定;当然随着常务次官和政务次官地位的提升和职位的常任,很多时候他们是内阁大臣的智囊团,可以左右国家政策的制定。但是,文官不参与党派斗争却是普遍奉行的原则,他们不随着执政党的更迭而变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文官队伍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国家机构中有着自己独立的体系。因此,英国文官制度还具有其他的特征:
1)统一管理,自中央到地方形成一个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人事上相互流动、互相调任;

2)职位分类,工作人员体系不同,但是由中央统一安置,每个职位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统一标准;

3)择优录取,职业文官都必须经过考试,成绩优秀的予以录用;

4)职务常任,政务官随着内阁的变换而进退,文官则是常任官,只是在职位上的变动,除非有相关的违纪违法行为。

三、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
1) 职务分类制度
英国政府官员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政务官,包括首相、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务官由选民产生或是任命,有一定的任期;依靠党派关系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所以他们是随着党派更迭而进退的。第二类是事务官,一般分为四级,主要包括:行政级职位有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次官、助理次官、主管等;执行级职位有单位主管、主干执行官、优级主干执行官、主管执行官、优级执行官、高级执行官、执行官等;文书级职位有高级文书官、文书官、秘书文书官和其他文书官,以及文书助理、其他文书助理等;助理文书级,职位有法律人员、统计人员、科学人员、工务专业人员、医务人员、会计专业人员、邮务人员等。由于他们的任职主要是通过考试,所以升迁主要靠政绩。

2) 考试制度
常务次官以下官员都由考试录用。①考选机关:文官考选原由各部临时组织的考选委员会主持。考选委员会由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有关各派代表1人组成,以文官委员会代表为主席。他们对应试者进行资格审查和考试。。②考试种类:公开考试,凡年龄和资格符合规定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择优录取;有限资格考试,只限政府内部某类或某级在职人员参加;鉴定考试,对被提名的人员进行体格、年龄和性格等方面的考查,并举行合格考试;特种考试,指专业人员的任用考试,一般的方法是个别接见。③考试方法:在实行考选制度早期,考试以笔试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加大口试的比重外,还增加了心理测验和实际操作等内容。

3) 监督制度
为防止文官滥用权力,议会专门制定了一些单行法规,约束文职官员的行为。全国增设了行政司法机构,当然普通法院也行使行政司法权。普通法院通过调卷令、诉讼终止令和执行令对于行政裁判所的裁判活动实行一定控制。文官部还设置“文官部人力控制组”,对中央政府的文官实行控制,对各业务机构有关开支进行监督。文官部所属文官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由财政部直接控制。

4) 惩戒处分制度
文官的惩戒权是国王的特权,由国务大臣负责行使。常务次官管理其所属职员,只对大臣负责,文官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任何程序都不能影响或限制大臣对违反纪律的文官进行惩戒、行使纪律处分或受理文官最终申诉和请愿的权力。对于品行不端或犯有过失的文官,常务次官可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单独或在全体人员面前当众予以警告、申诫,或呈报大臣处以停止或延期晋升、停职或撤职等处分。对文官的惩处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这里就不加赘述。

5) 培训制度
主要有:①培训机构。1939年以前仅邮务部和税务署有较健全的训练机构,1944年政府开始陆续设置文官培训机构。②培训内容。指导培训,使文官对其服务机关的历史、组织、规章、纪律、环境等有较深的了解,加强团体意识,提高其服务精神。③培训方式。有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6) 工资制度
有非工业系统工资和工业系统工资。其中高级文官实行年薪制,低级文官实行周薪制。非工业系统工资,一般实行等级工资制。工资标准有两种:一是由各部自行确定的本部门自行管理人员的工资标准;一是由财政部制定统一管理人员的工资标准。工业系统工资,一种是文官的工资和政府外部类似的私营机构的工资保持一致或接近,任何改变都要与有关的工会协商;另一种是占该系统人员的绝大部分人员的工资,实行统一标准。

当然除了这些制度外还有晋升制度,公务争议的协议制度等。

TOP

老衲认为法治才是正道!!!!!

TOP

民主社会的精英,包括律师、新闻工作者、教授专家等等等等,还应该包括大量的中小企业家群体,这个阶层构成了所谓的中产阶级,是民主社会的中坚,是民主社会的稳定器。他们大都有着自己坚定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不容易被忽悠。一方面他们对于资本和政治寡头具有遏制力,防止他们独裁垄断的倾向;另外一方面,他们对于贫困阶层的均贫富倾向保持警惕,防止刮共产风。所以,这个群体越庞大,社会越稳定。

这个群体,基本上就是老毛痛恨的地富反坏右和臭老九。老毛的阶级斗争和文革的对象就是他们。只有彻底摧毁这个阶层,才能实现一个彻底分化的两极社会:一方面是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为所欲为;另外一个阶层则是穷极潦倒、愚昧无知。例如现在的朝鲜。

TOP

要直面人性,不能考验人性

德治那一套东西,几千年来就没出什么好鸟

TOP

制定美国独立宣言的那帮人,就是精英阶层的优秀代表。他们既不是资本和政治寡头的代言人,也不是贫困潦倒的无业游民的代言人,他们代表了美国民主的方向。

TOP

“民众的文化和见识水平,也绝非过去可比。”
这句我真心不同意。可能表面上看的确如此,骨子里一点没进步。

TOP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


托马斯·杰斐逊被称为美国的民族之魂,他的一生都在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奔忙,他曾在上帝的祭坛上发过誓言:“永远反对一切对人类心灵暴虐统治的专制形式。”这句话概括了他曾经用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信仰与精神。后来,这句话被镌刻在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碑上,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1825年7月4日心力交瘁的杰斐逊逝世,终年83岁,这天恰好是《独立宣言》发表50周年的纪念日。
人们发现他生前为自己墓碑写下了铭文:“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他没有把自己出任两届美国总统的经历写在上面,表明杰斐逊认为他担任总统所做出的贡献与成就在一生中是微不足道的,还不及一位大学的创始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lowd 于 2012-7-19 09:45 发表
“民众的文化和见识水平,也绝非过去可比。”
这句我真心不同意。可能表面上看的确如此,骨子里一点没进步。
政治,从来都不是比谁更好,而是比谁更坏。
例如,丘吉尔所谓:民主制度,无疑是最坏的制度,除了人类试验过的其它制度以外。
文化和见识的深浅,是可以从客观标准来判断的;骨子里的好坏,你大可以随便贬低之。但是本文说的却不是民众的好坏,而是民众和精英阶层之间的对比。民众在骨子里也许非常不堪,但是精英又如何呢?

TOP

回复 22# 傅红雪九世 的帖子

我已经分析过精英统治为什么不好了啊!
中国现在的精英,都是”麦克“那类的。不是已经成了”麦克“,就是随时可以成”麦克“。这样的人与国家民族毫无必然联系可言,有什么可指望的?
你要是”反民族主义“者,拿他们当个高人看,也就罢了。你还不是.......

TOP

  当一个国家制度运转顺利的时候,其精英阶层往往真正精干有力,见识精准。这种情况下,尽可能依靠精英阶层治国,当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反过来讲,当一个国家制度运转明显不顺的时候,精英阶层,因为本身是不良制度下产生的既得利益阶层,因而肯定倾向于保护其既得利益,也就是保护不良制度。
  当然,后一种情况也有例外。因为精英阶层的眼界终究较广,当旧制度明显失败的情况下,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他们也可能出来要求维新。公车上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是说,所有清末的维新人士,绝大多数都出身于旧制度下的上层,也就是既得利益阶层,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维新。
  虽然如此,但是仍然有两条:
  一、维新精英未必是精英阶层的多数,而且最后失败了。革命成功了。革命党源于海内外的帮会组织,这些人与体制的关系要比维新精英稀薄得多。
  二、当然,更重要的是,清末精英阶层与民族国家的联系要比现代精英阶层与民族国家的联系紧密得多。现代精英稍不注意,就拿了美国护照,成了“麦克”了。这样的人,虽然眼界更广,但是却没有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出来要求维新的动机。
  而动机比眼界重要,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TOP

精英治国的展开说明

  当然,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完全不依靠精英来治国,更何况精英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多人出身低下,像希特勒下士,但经过多年的岗位磨练以后,也未必不能算精英。但是,一个国家在何种程度上依靠精英治国,确实有很大的变数。

  一般而言,革命比改革更不依赖精英。

  在专制统治下,统治者很容易依据主观意愿,选择在何种程度上依赖精英治国。

  在民主制度下,则主要看制度和模式。例如:
  
  一般而言,小选区制度比大选区制度有利于精英。所谓小选区制度,是一个选区选举出一个候选人。而大选区制度则是选举出多个候选人。在前一种情况下,第二名就等于零,一个人必须在一个地区获得优势才能当选。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一个人只要获得一定数量的选票,少至百分之十几,也可能当选(视选区一共推出几位候选人而定,如果推出4位,那你选票数排第四即可胜出,不管得票多少)。可想而知,在小选区制度下,候选人必须有深厚的根基;而在大选区情况下,要求就低得多。

  一般而言,内阁制比总统制更有利于精英。

  一般而言,对于某项重大问题,由议会投票比全民公决更有利于精英。很多人往往无视两者的巨大差别,以为议员既然民选,自然要反映民意,他们投票和公投结果差不多。其实不然。这里稍展开说一下:
  因素一:少数派优势。例如,如果就“禁止养狗”进行投票。公投也许很容易通过,只要希望禁止养狗的人占多数就可以了:不养狗的人恐怕总是明显多数,大部分不养狗的人,考虑到狗害猖獗,恐怕也没理由不支持“禁止养狗”,所以通过的可能性不小。议会投票则极不可能通过,因为养狗的人往往视狗为己出,如果哪位议员要禁狗,岂不是要他们的命?肯定投票反对他(投他对手的票)。不养狗的人,却未必特别希望禁狗,他们一般不会因为议员禁狗就投票选他,而要看别的政见。这样,主张禁狗的议员候选人怎么可能指望胜选?
  因素二:金主之类的因素。选举是很花钱的,也是需要头面人物出来帮着拉人脉的。
  后一个因素在成熟的民主国家,其影响可以有所缩减,理想状态下也许可以忽略不计,问题是:我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虽然有可能成为民主国家,但恐怕很难成熟到什么程度。
  前一个因素看似和精英治国无关,其实这本身就是精英思路。精英思路,就是要尽可能否定大多数人的好恶,当然不可能否定所有人的好恶,哪儿有那么巧的。尽管不能说精英思路就一定是错的。但是...如果联系中国实际(而不是单指禁狗),恐怕错的更多。因为中国的精英就是从烂泥里长出来的。

  一般而言,传统媒体比互联网中的那些交互式媒体更有利于精英。而在交互式媒体中,BBS(我们这里的模式)又比微博更有利于精英。因为在微博模式中,你必须先有大量的关注者,才可能发挥影响力,否则就得仰仗别人不删你的回复了。而在BBS模式中,大家都是平等的。
  微博模式看似比BBS模式有序程度高,更容易避免无效信息。但在言论自由并无保障的领域,有影响力的博主往往不敢坚决反对一切权贵和危险分子(尤其是共党),因为那样很容易危及其人身安全,有时候也可能避免发表可能导致失去关注者的言论,从而难免过分自律。而无影响力的博主又确实无影响。反而不如BBS这种一开始就平等的模式更可以自由发言。

TOP

回复 27# 傅红雪九世 的帖子

“不过情况正在改变,新的士阶层,也就是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正在开始成长,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你这个话从何谈起呢?
至于那些个麦克......他们本身当然无所谓选举和被选举权。问题是:他们曾经有权啊!
最典型的,如果体制内的人对未来不安,他们是想办法救亡(体制之亡)呢?还是想办法当麦克呢?恐怕还是当麦克吧?
体制之外也差不多。
精英阶层,就是奔着当麦克去的。而且在当麦克以前,如果有机会,还要把中国糟蹋一把。就算不糟蹋,又何指望他们能有好呢?
个别好人当然是有的,作为一个阶层,也就这样了。

TOP

 27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