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我为什么相信方舟子
几年前郭抄事发,我花了一个晚上看帖子,主要是看了两篇小说的文字对比,综合其他因素,得出抄袭的结论。后来打官司,印证了我的判断。官司之后,人们看到真相,郭抄低调了很多,媒体的报道也很谨慎,少有以往那样的赞美之词。这就是舆论的作用,纸包不住火的正义。
方韩大战开始之后,我兴趣不大,因为这种争论很烦琐,看起来费劲,不过我对方舟子的一贯作为是支持的,他可能有失误,也可能输官司,但中国需要他这样的人。所以韩二悬赏两千万出来后,我还觉得方舟子这回遇上硬骨头了。不过事情很快有戏剧性变化,韩二怂了,各方面的怂,我开始感觉奇怪,又花了一晚上看帖子,然后得出和方舟子一样的结论。
其他因素不多说了,主要谈谈三重门。这是最核心的部分。各位可以试一试,回家写一部还过得去的20万字的小说,写完后如果有人说是代笔,跟人拼命的心都有。当然用不着拼命,坐下来谈几个小时,每一章每一页都能说得明明白白,构思怎么来的,材料的舍取,细节怎么安排,背后的故事,文字的修改和斟酌,这都是劳动的心血,几个月或几年时间浸在里面,入肌入髓,挥之不去。写作过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艰辛,都对这种劳动有敬畏之心,可在韩二那里看到的却是无所谓与记不得。大家为什么恨骗子,因为骗子骗人钱财,而且不尊重劳动。每一段每一章都有生命的痕迹,不是空穴来风,曹文轩为什么对这本书感到疑惑,因为他写得多,知道这有违常识。照理,韩二就三重门的写作过程谈3小时很轻松,但他不谈这事,即便别人要求他也不谈。
还有初稿和修改,这世上有一气呵成的作文,没有一气呵成的只改错别字的长篇小说,一部长篇的初稿和终稿差别会很大,因为写作是一个逐渐清晰和成熟的过程,即便完全打好腹稿再写,那种文字的枝杈需要修饰,这是人的思维特性决定的,细节的连贯与补充需要修改,才能达到出版的基本要求。对写作者来说,这些是常识,常识胜于奇迹。好比有人说一个三岁小孩参加高考,分数线上了北大,我说不信,他说你拿证据出来,我说对不起没有证据,但我就不信。
要自证清白很简单,比悬赏2千万划算得多,找几个作家批评家坐下来谈,三个小时好五个小时也好,谈完我就服气,因为这个世上只有一个人是这本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