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南站附近的大桥下、马路边,多年来盘踞着“进京告御状”的上访人群。他们带着各自的冤屈,一次次被驱赶、遣返,再回来,却永远被漠视。2012年除夕,摄影师记录了露宿在桥洞下的上访者们的跨年之夜。
古典戏剧中,告御状、诉冤屈的故事比比皆是,情节大多相仿:草民受地主、乡绅或官吏的压迫,家破人亡无处伸冤,只能沿路乞讨进京,击鼓鸣冤告御状。世事轮回,在现今社会,人们仍然重复着类似的命运。2012年1月22日,除夕。北京南站附近,上访者仍在路边举着材料申冤。新年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没有特殊之处。或许他们未必抱着什么期望,只求一个飘渺的安慰罢了。
永定门城楼南侧的桥洞下,是上访者的聚居地。他们已然把这里当成了家,睡觉、洗衣、做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12年春节前夕,警察来桥下拆了窝棚;之后,上访者又将就着搭起来,但是绝大多数没了“屋顶”。
小吉祥和她的妈妈王秀英在桥下窝棚里相依为命。清理桥洞的时候,母女俩同时患病,来拆窝棚的警察动了恻隐之心,她们的小窝才得以保全。王秀英是河北承德人,自称在遭受非法关押期间被打致残。今年7岁的小吉祥出生在收容所,随母上访、流落至今。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小吉祥上了学,成绩优异,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
大多数上访者没有这么幸运。除夕之夜,北京气温在零下10度左右。74岁的上访老人陈玉蓉失去了息身之所,孤身一人瑟缩在冰冷的地上,身上只有一床破旧棉被。据她讲,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承包分配纠纷,她被单位领导借故开除,1996年她进收容时被没收了所有证件,今年“五一”回家才补办了身份证。如今她出来“讨说法”已经整整28年了。今天晚上虽说是跨年之夜,但是对于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曾经在河南平顶山打工的李大姐今年58岁,来京为二儿子伸冤。儿子12岁那年,被5个学生打成了神经病,施暴者没有受到她所期望的法律制裁。对方想私了,她说多少钱都不要。李大姐独自坚持到北京上访,往返已有30多次。除夕晚上,李大姐努力在自己的窝棚里营造一些过年的气氛,用捡来的废酒瓶插上旧塑料花,透出一丝温馨的感觉。
来自湖北随州的老张,因房产拆迁纠纷致使老母亡故而上访,自称“天下第一孝子”。他说:“过节,不说伤心事了!”言罢,引吭高歌。
从1980年就来京上访的80岁河南老大娘,现在以拾破烂为生。除夕夜,她仍然絮叨着自己的遭遇。
来自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的周华美为儿伸冤,其子田先平于2008年4月被一伙歹徒故意杀害,因被捕的主犯没受到制裁,周华美与丈夫田圣贵四处为儿伸冤,夫妇俩因此入狱1年。周华美自称在押运车上,被警察打掉左下侧2颗牙齿。
湖南小伙儿黄志武窝在桥洞下,给亲友发短信拜年。上访者的手机很难找到充电的地方,为了节电,只在使用时才开机。30多岁年轻力壮的黄志武曾直言在管庄附近打过几个月短工,但讨不回工钱。他常去缸瓦市基督教堂做礼拜,也许,他在寻求内心的安宁。
大年初一凌晨00:52,新春的焰火正在距离上访村不远处绽放。黄志武和胡文娟静静地观望着,欣赏这份遥不可及的美好。
1月23日,大年初一清晨,上访者品尝自己新年的第一顿早餐——饺子。饺子是志愿者在除夕夜送给他们的。
上访村里唯一的年轻女性胡文娟急着跑去桥洞边隐蔽处小解。当年她随继父到北京上访,后来继父不知所踪,从此她孤身一人四处飘零。住在隔壁的“干哥哥”黄志武经常照顾她。
老人家弄了点白酒,煮了半锅“乱炖”,吃得过瘾,不禁兴致勃勃地唱起了歌。他坦然笑道:“那能怎样,只能自己找点乐子”。
有上访者弄来一小盆金桔。金为财,而粤语“桔”和“吉”同音,所以金桔有吉祥招财的含义,应节。
陈玉蓉老人在年初一早上捡了一枚5分硬币,好彩头,她异常高兴。兴许是想到自己的冤情有了盼头。
小吉祥则在新年第一天穿上了好心人送的新衣帽。来年,她还希望能进学校上学,因为妈妈王秀英对她说:“要努力读书,这是唯一的出路,能改变命运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