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韩翁好善乐施 致富并非偶然

韩翁好善乐施 致富并非偶然

内容摘要 : 清人汪道鼎述说:华亭县韩漱山,富而好礼,见义必为,乡里都称他是大善人。相传他家族致富的缘由,有一段足以讽人劝世的故事。  

2011-08-14讯作者:云逸    

清人汪道鼎述说:华亭县韩漱山,富而好礼,见义必为,乡里都称他是大善人。相传他家族致富的缘由,有一段足以讽人劝世的故事。

韩漱山先世贫寒,父亲韩翁在秀野桥西开店卖成衣,虽然与显赫行业比起来是微末技艺,却好善唯恐不及。某年将近除夕,天降大雨雪。子夜时分,韩翁工作完毕准备就寝,忽然听见门环震动声,好像有人倚在上面,又听见门外有叹息声。韩翁秉烛开门察看,见一人持包倚门而坐。询问得知是上海某商行伙计,从乍浦收帐回来已是深夜,搭船投宿都来不及了,只好露宿屋簷下等天亮。韩翁吃惊的说:“客人既然收账回来,一定行囊不空,怎可露宿?就算太平无事,怎受得了严寒!陋室虽然破小,尚可以遮风避雨。”

韩翁于是请客人进屋,见客人衣履尽湿,就取出自己过年新衣为客人换上。韩翁又为客人摆上酒菜招待,对客人说:“这是我白天准备下的,用来招待客人伙计的,请贵客聊以御寒,切莫嫌弃礼数不周。”当时客人饥寒交迫,正是饥肠辘辘,不料得到了韩翁的款待留宿,而且礼意殷殷,客人非常感激,谢不绝口。客人吃完了,韩翁为客人搭床铺被,客人安顿好了自己才安睡。

天亮后,风雪更大,无法开船。韩翁又留客人等雪停再走,为客人准备好酒好菜没有厌烦的神色。当天晚上客人对韩翁说:“感谢您的高义,我无以为报。听说华亭县的米价很便宜,运到上海去卖可以获利丰厚。我收账回来,手头余银很多,借三百两给您做生意如何?”韩翁正色力辞,客人点头不语。

第二天风停了,韩翁为客人雇船,亲自送客人登船。船解缆开船后,客人对韩翁说:“昨天我所说的三百两,在床底下,您回去收好。明年元宵节的时候,我在我的商行恭候。”韩翁错愕,想取来还给客人,而船噎扬帆而去。韩翁不得已,回来一看,果然有银子在客人床下。韩翁姑且收好,到了新年正月就将银子全部买米运往上海。

韩翁问讯找到某商行,恰逢之前客人从里面出来。客人见到韩翁抚掌大笑,说:“您真是有信用的人!”韩翁告诉他买米若干噎运到上海。客人于是与韩翁一起进商行见行主,告诉他说:“这就是我去年遇到的华亭县韩先生,如今他运米到了!”行主致谢说:“敝人的伙计携重金露宿,若不是足下高谊,几乎遭遇不测。如今您又如期而至,见利不取。您真是当今的古人啊!”韩翁辞谢不敢当。行主下令打开正厅,请韩翁进入,盛筵款待,如同招待上宾。吃完饭后行主叫之前客人陪韩翁游玩,回来时行李都噎取来,行主留韩翁住下。第二天早上,韩翁把买米帐交给之前客人,叮嘱他取米上岸,自己要回华亭县。客人笑道:“米事已有处置,您小住数日,不要急着回乡。”客人天天陪韩翁游玩,倒也不寂寞难耐。

几天后,行主又设宴款待,请韩翁上坐,对韩翁说:“您运来的米噎卖尽,获利甚丰。如今我更多借给您银子,请您不辞劳苦帮我贩运,所得利润分您一半。”随即将一锭巨银摆在韩翁面前,说:“这是您所应分得的利润。”韩翁推辞了一番才接受,对行主说:“既然承蒙行主委任,谨当效力。但是鄙人有点请求,不知行主能答应吗 ?”行主说:“洗耳恭听。”韩翁说:“我听说为善必昌,我想从我所得利润中分一部分出来周恤贫乏,遇到有好事做,也尽力而为。但是韩某出身贫寒,银子出自于行主,必须行主允许后我才敢施行。”行主许诺,立刻提出两千两银子交给韩翁。韩翁从此更加致力行善,而他所贩运的货物,也总是获利丰厚。

韩家从此经商成为巨富。人们于是传说韩翁在秀南桥买新宅时,连家俱一起买下,偶然在一帐桌中发现了藏宝的线索,于是在梅树下挖出了金银。无论如何,韩翁从此更加积德行善,韩漱山继承家业后也恪守家训,致力慈善。如今韩漱山儿子韩洛卿噎中举,其余子孙大多读书有儒名,韩家福报正享之不尽。

坐花主人汪道鼎说:“我游历松江时,听说韩翁事蹟甚详。韩翁不甚读书,然而行谊颇高,言必由衷,事无作假。他的好善乐施,都完全出于至诚,没有丝毫勉强,真有视他人饥溺如同自己饥溺的气象。所以韩翁虽然出身低微,却突然巨富。人们只见韩家致富得的容易,却不知韩家致富并非偶然。”


         来源:坐花志果果报录

TOP

阿弥陀佛!善有善报!

TOP

《了凡四训》与更改自己命运的奇人

2011-09-03 作者:长河    

《了凡四训》的作者明朝人袁了凡(1533年-1606年),原名袁黄,字坤仪,明朝江苏吴江县人。他的一生曾被一位算卦高人批得准准确确,但后来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童年丧父,十几岁的时候母亲便命他弃学从医,以便赚钱养活生命,也可以救济别人。有一次他去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看起来仙风道骨飘然若仙,那位老人对他说: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宫了,为何不读书呢?

袁了凡就把母亲叫他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老人自称姓孔,是云南人,曾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的真传。老人告诉袁了凡照注定的数来讲,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他。

于是袁了凡便把这位孔先生请回家中,并将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说: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的道理,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试试看灵不灵。结果孔先生所推算的,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的灵验。孔先生又给袁了凡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他说:哪一年考取第几名,哪一年应当补廪生,哪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某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你命中没有儿子。

袁了凡把孔先生的话一一记录下来,就这样又开始继续读书了。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有一次,按照孔先生推算的做廪生所应领的米,应该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但领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就批准他补了贡生。袁了凡私下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是否有些不灵了。

后来这事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他补贡生。直到丁卯年,才准许他补了贡生,经过这番的波折,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补足,总计是九十一石五斗。袁了凡因为受到了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而走运的迟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时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

本来人的一生到这份上噎定型了,袁了凡也抱着这样的态度。当他选了贡生,按照规定,要到南京的国家大学读书,在没有进国家大学以前,他先到栖霞山去拜见云谷禅师,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在云谷禅师的禅房里,云谷惊诧地问他:自从你进来后,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甚么缘故呢?袁了凡老实告诉他: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要胡思乱想得到甚么好处,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实不想,心里也就没有甚么妄念了。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那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袁了凡问何故?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说,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了;既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可说没有数呢?虽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易》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命是可以自己改的,而佛家是让人识透极善极恶之理的力量的,识透了按照去做,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实在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好教训。佛经里说: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

一番话点醒梦中人,袁了凡开始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从此以后,就整天小心谨慎,虽然是在暗室无人的地方,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讨厌他、毁谤他的,也能够安然的接受,不与旁人计较争论了。

从见了云谷禅师的第二年,到礼部去考科举。孔先生算的命,应该考第三名,哪知道忽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孔先生没算出袁了凡会考中举人,那知道到了秋天乡试,竟然考中了举人,这些原来都不是他命里注定的。

接着他先发愿要做三千件的善事,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才把三千件的善事做完,结果夫人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天启。后来,每做了一件善事,随时都用笔记下来;他夫人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鹅毛管,印一个红圈在日历上,或是送食物给穷人,或买活的东西放生,都要记圈。有时一天多到十几个红圈呢!也就是代表一天做了十几件善事。到了丙戌年,居然又中了进士,吏部就补了袁了凡宝坻县县长的缺,他又发了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

做宝坻县的县长时,他准备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袁了凡叫它作“治心篇”。意思就是恐怕自己心起邪思歪念,因此,叫“治心”二字。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审案的时候,叫家里人拿这本治心篇交给看门的人,放在办公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恶事,虽然极小,也一定要记在治心篇上。到了晚上,在庭院中摆了桌子,换了官服,仿照宋朝的铁面御史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天天都是如此。夫人见他忙于公务所做的善事不多,常常皱着眉头说:我从前在家,帮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许下三千件善事的心愿,能够做完。现在你许了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在衙门里没甚么善事可做,那要等到甚么时候,才能做完呢?

在夫人说过这番话之后,袁了凡晚上睡觉偶然做了一个梦,看到一位天神。他就将一万件善事不易做完的缘故,告诉了天神,天神说,只就你当县长减钱粮这件事,你的一万件善事,噎足够抵充圆满了。

原来宝坻县的田,每亩本来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袁了凡觉得百姓钱出得太多,生活太苦,所以就把全县的田清理一遍;每亩田应缴的钱粮,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这件事情确实是有的;就这样,袁了凡一生不断地做善事,孔先生算他到五十三岁时应该寿终正寝,但他到六十九岁身体还好好的很健康,并且把自己身体力行改变命运的事,写成了一本小册子《了凡四训》,传给他的儿子天启和后人。

袁了凡更改自己命运的事的确是应该使人深思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份,都是以善恶有报为基点而展开的,翻开历史上数不清的古人笔记小说,大都记载和阐述着这样的道理,而袁了凡只是其中的一位并且结合自身实践把它记录下来了,所以《了凡四训》才能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岁月的磨砺已使它成为戳破无神论谎言的很好的一支利箭了。

袁了凡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敬天信神、迁善改过,噎可以算的上是个传统修炼的人了。就如《转法轮》指出:“还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人改变他的一生,这是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这个人从此以后走上一条修炼的路。”

TOP

感谢搬家哥,收藏了。
猪一样的人,有猪一样的身材,更有猪一样的IT思想!

TOP

引用:
原帖由 stwmail 于 2011-9-5 01:04 发表
感谢搬家哥,收藏了。

不客气········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