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人权的来源---隐私,差异,尊重

人权的来源---隐私,差异,尊重

隐私的感受因人而异,尊重隐私就是尊重差异

一、每个人对隐私的感受,不见得会完全一样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隐私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其实有很多事物都是属于「隐私」的,但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不过,每个人对于「什麽是隐私」的认知,是有很大差异。也许你觉得某件事是「属于隐私」的事项,而我却可能觉得不是。举例来说,在印名片的时候,有很多人不希望把自己的行动电话号码印在名片上,觉得这是个人的隐私资料,认为若是工作上的联繫,使用公司的电话联络就好,但又可能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做的是服务业,因此希望客户能二十四小时、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自己,所以觉得手机号码根本不算是隐私,而愿意印在名片上,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谈一下绘本,从一隻小鱼的故事来看,人们对于与「隐私」有关的事项,到底为什麽会有认知上的差异?这故事是怎麽说的呢?

高荣志(以下简称「高」):绘本故事中的小鱼「洁西」和她的毛毛虫朋友「毛毛」个性都是比较特别的,比起其他的小鱼和毛毛虫,他们两个更需要有「独处」的时间、更需要有自己的空间。而在现代社会裡有这种需求,并会表现出自己有这样需求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以前受到传统社会的约制,可能比较不被容许有这样的需求。在绘本裡,毛毛跟洁西讲了他的成长的故事,毛毛从小是在一个罐子裡长大,而这个罐子挤了很多隻毛毛虫的,大家就这样生活在一起,毛毛有一个哥哥叫做大毛,大毛很喜欢在很挤的地方生活。大家如果可以看到绘本的话,就可以看到很多隻毛毛虫在罐子裡挤来挤去的样子,而图片中大毛的表情是很开心的,但是毛毛的表情就很痛苦。大家可以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就会有这种体会,有的人在大家庭裡成长,周遭就有很多叔叔、伯伯、阿姨的亲戚们一起生活,而有些家庭的人口很简单,可能只有两三个人;有的人喜欢很多人、热闹,有的人却很害怕有这麽多人、而比较喜欢清静。故事在这裡其实是要告诉我们,虽然大毛和毛毛是亲兄弟,也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罐子)裡面成长,但是两个人的反应和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也在说明,即使是在很拥挤的大家庭裡成长的兄弟两个人,都可能有截然不同的需求与感受。那麽这是什麽原因呢?我们等一下会谈。
毛毛接著跟洁西说,他的哥哥大毛很喜欢在那个环境生活,但是毛毛却一直想要赶快离开那个地方,他就是喜欢一个人过日子,可以到处飘来飘去,也没有人来打扰,这样他才觉得愉快。这时洁西发现她跟毛毛对于很多事都有相同想法,洁西也回想鱼群裡其他的小鱼,他们的想法都和洁西不一样,尤其是我们之前有提到的「莉莉」,她是鱼群裡的老大姐,洁西有讲到她的经验,有一次有一条鲨鱼来袭,莉莉就叫大家赶快躲起来,莉莉认为小鱼们就是要聚集在一起才安全,但是洁西就觉得很奇怪,除了安全原因之外,小鱼们其实本来就很喜欢集体行动,但是她却没有办法理解为什麽一定要聚集在一起?而且每次洁西独自出去,回到鱼群裡时,其他的小鱼们就会把她围起来问:你是不是又跑到秘密基地去了?你到底做了什麽?为什麽不能带我们一起去?这时的洁西都会觉得很难过,她不懂为什麽小鱼们要问这麽多的问题。这裡面出现了几个人物:洁西、毛毛、大毛、莉莉和其他的鱼群,这五种人其实刚好代表了社会中的五种角色,而透过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每一种人对隐私的感受都不一样。同时,这个教材的特色也在这裡表现出来,当爸爸妈妈把洁西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而小朋友对故事和其中的人物有一定的掌握后,就会慢慢的去理解到,某个人可能是洁西、自己就是鱼群,或自己是毛毛、其他的兄弟姊妹就是大毛,因此小朋友慢慢的就能够在实际生活裡去运用出来,并体会到每个人想法可能会有不同。

二、立场不同,观点也会不同
主:或者在不同的情况中,就可能会有不同的角色扮演,也许在这个时候自己是莉莉,可是在下一个状况裡,又变成毛毛了,每个人可能都会变,而且有些时候是与自己隐私有关的问题,有时候可能是与别人隐私有关的问题。

高:比如说今天我是一个爸爸的立场,那跟小朋友相处的时候,爸爸可能就会比较像莉莉,为了安全的考量,会认为应该要像鱼群一样,大家聚集在一起;又如果是跟太太在争执的时候,可能就变成了洁西,便会觉得:「不可以干涉我那麽多啊,这是我自己的空间和隐私。」不过,每个人对隐私的认知会有差异,除了是在不同的情况裡,其实原因很多,当然每个原因可能不一而足,不过也不外乎,每个人成长的经验、特殊的经验,不论是很好的、或是很不愉快的经验,包括整个家族的背景等等,几乎都是有关系。

三、尊重隐私就是尊重差异性
主:那当我们面对与隐私有关的议题时,是不是很难说谁一定对,或谁一定错呢?

高:因为隐私是「个人」、「主观」的东西,因此「隐私」讲的就是一个「差异」,这部分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社会蛮需要的认知。以前我们的社会、大环境要求每个人是同质性较高的行为表现或教育,把每个人训练成一样的,所以去看以前学校的学生,每个人是穿相同的制服、剪一样的头髮、戴一样的帽子、背一样的书包…等,但现在则是重视差异,希望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特质来成长、发展,以产生创造力的时代。

主:如果以学校来说,如果我是老师,当小朋友就一件事情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时,其实老师很不好管理,或是有很多个小孩的家庭,每个小孩对于隐私感受不一样的时候,父母亲也会很辛苦,例如这个小孩觉得他的日记是可以给老师或父母看,但是另一个小孩却可能认为不可以给任何人看,那老师或父母在面对这个小孩时,要採取一个做法,而面对另一个小孩时,又是另一种做法,这真的很不容易。

高:你刚刚举关于日记的这个例子,其实比较常发生在老师跟小朋友之间的角色上,也有点像「联络簿」可能会发生与隐私有关的问题。这个教材在课程中会不断的提醒我们(教学者),在跟小朋友讲「隐私」的时候必须要特别注意、并提醒小朋友:要小心,不要真的把需要保密的事情讲出来。例如老师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可能会问小朋友有什麽隐私的问题时,应该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小朋友不要把他们家裡或父母真正的隐私讲出来,因为一讲出来就破坏了我们这个课的目的了,这可以让我们或老师们做一些参考或想法。当老师把写日记做为作业的时候,由于这个日记本是老师要改的,而日记的目的可能只是练习作文或让小朋友去纪录一天的生活,因此这时候就要提醒小朋友,有很隐密或需要保密的事情不需要写,或教导小朋友想像一下,这些事情是不是爸爸、妈妈、亲人、朋友希不希望你把这个秘密告诉老师?如果他不希望的话,你就应该替他保守这个秘密,而不应该把他写出来;但是有的时候应该要写出来,例如说一些安全上的原因。因此这时候写日记本身、看与不看、写与不写,就不会是隐私的问题,反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一个「隐私的教育」。

四、尊重差异性就是多元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宽容
主:为什麽每个人对于隐私的感受会有这麽大的差异?这可能跟每个人在不同的状况裡,角色可能就不一样,对于同一的事情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他是当事人或他是旁观者,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也谈到可能因为教育或生长的背景,可能就会影响到对于隐私的感受。那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可能就会用不同的方式来保护、或保持自己的隐私。

高:正因为每个人对于隐私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这裡要强调的重点在于,每个人要去认识、承认、瞭解这些不一样,才有办法去学习「尊重」。我们平常在说的多元、宽容、沟通、尊重、同理心,这些前提都是因为「有差异」,也是在认识「你和我是不一样的」,而且常常是不一样的。如果每个人都一样的话,就会很好沟通,因为标准都一样,很容易就可以达成一致的共识,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如此。我们传统的教育,可能会觉得「不一样」就是不太好,但是实际的来看,每个人的差异点远比共通点要来的多,所以不如反过来想,就是把原则变例外,例外变原则,其实原则上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一样的话,反而是例外的情形。所以当承认了你跟我是不一样的、小朋友跟父母亲是不一样的,那不只是角色不一样,包括想法、经历都会不一样,对于权力、或隐私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再来谈问题会更有意义。

主:那因为每个人对于隐私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异,那有时候可能你会想保护你的隐私,可是也许我会觉得说这个根本不属于你的隐私,所以我想要知道。就例如说,今天孩子从外面拿了一个东西回家,这时候父母亲可能觉得这个东西来路不明,就要孩子交代说这个东西怎麽来的,可是孩子可能会觉得这是他的隐私而不想讲,那像碰到这种状况的时候该怎麽办呢?

高:这的确是我们常常遇到的困扰,小朋友觉得有自己的隐私,可是父母亲认为不行,当然小朋友一定有小朋友自己的理由,而父母亲也有父母亲的理由,因此我们在推展「法治教育」要谈的就是一个「思考」、「讨论」的方法。法律要解决的其实都是这种问题,在权力或资源分配上产生衝突的,你有你的理由、立场、想法,我也有我的,大家拿出来一起谈,所以法治教育要教导的是我们「要怎麽谈(讨论)」,然后「应该怎麽分」、「怎麽做一个决定」。

五、了解、并试著去接受「差异」才是一种常态
主:是不是让大家都能取得一致性的想法?我们来界定好什麽是属于你的隐私?什麽是不属于你的隐私?

高: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我们可以讨论出一个共识,但是事实上常常不一定有交集,或是讨论的时候会有争执,这也是我刚刚说的,我们要去承认这是一个常态,这本来就是民主制度下的一个常态。如果我们希望採取的方式是「沟通」而不是「拳头」的话,也真的想要建立一个理性的讨论空间的话,就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我们的想法不一样、立场不一样而会有争执,是一个正常的状况。这可以同时反映到我们的生活,例如说有很多人其实「不会」开会,在会议中的会很害怕衝突,觉得应该以和为贵,因此很多时候没有将问题讨论得很精确,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接受「不一样」,再加上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不够,如果在会议讨论裡可以先把问题釐清,并且承认彼此有差异的情况下再来谈,其实不必要的争执就会少很多。

主:所以刚刚提的想要求得一致的标准或看法,确实是不容易,尤其是在大家都觉得自己想的是对的时候,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案例,需要有第三者来仲裁,看看到底是谁的看法是比较对的,也许你觉得这是你的隐私,或不是你的隐私,到底是我侵犯你,或你保护的是对的。

高:而且具体的情况也会很不一样。例如我们刚刚讲日记的例子,放在不同的脉络下都会不一样,如果日记是小朋友自己写的,老师都没有先说会看小朋友的日记,如果老师突然就问说「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人写日记?」,小朋友们也许会很天真,三十个小朋友裡面可能就有十个人举手,那如果老师再说「老师为了你们好,你们把日记拿出来好不好?」,小朋友就说「好!」,然后就把日记拿出来给老师看,或许老师会认为这是为了小朋友好,老师的想法可能没有恶意,但这还是一个侵犯小朋友隐私的行为,一样是「看日记」的行为,但在这个脉络下,意义又不一样。老师规定每个小朋友都要写日记,并且先说明这个日记是老师会改、会看的,所以应该要注意有一些可能是可以写或不能写的事情,或许小朋友还没有能力判断,这是最麻烦的地方,他不知道什麽该写或不该写,这就是一个机会教育了,因为小朋友很难做抽象的思考,老师就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说爸爸妈妈吵架、爸爸妈妈在哪裡工作…等,这种事情可能不用写没有关系,只要写小朋友自己的生活状况就可以了,例如小朋友自己最近在学校有没有什麽困扰的事情,类似这些是老师基于教育责任应该要去关心的。

主:像我就很怕我女儿写关于我的事情,她前几天写了她和妹妹吵架的事情,写得还真的蛮仔细的,包括为什麽吵架的原因,还有吵完架之后她的想法是什麽,这就比较好,毕竟她没侵犯我的隐私,这也透露出来,当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也许认为只有和你有关系,但是当这一旦被揭露的时候,其实是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第三者的隐私,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瞭解到,每个人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

高:如果每个人可以意识到「差异点」,当在涉及到「别人」的事物时,就会有更多思考,因为在涉及自己的时候,你自己同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涉及到别人的时候,就要去想「他会怎麽想」。

主:当我们都知道了「差异」是每个人都会存在的,那麽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或看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在对方的立场去想一想,也是我们一般讲的「同理心」,去想「如果我是你,我会乐意于这样子吗?」,或即使我是你,虽然我乐意接受,但其实别人不见得这麽认为。可以从对方过往的经历,或过去曾遭受的一些经验来看,他可能会对这件事情特别敏感,如何如何的,那我们做任何事情就要特别小心。我想今天我们瞭解了,为什麽「人」对同样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想法,当然,这可能是有很多种状况,可能是角色不一样、经验不一样、成背景不一样、所受教育不一样…等,都可能会造成每个人对于隐私这麽大不同的感受差异。

TOP

楼主..人权..恐怕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吧.而且还应和民主.自由有机的结合才算完正
俺金家媳妇也不是好惹滴....我丢....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