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原来偶仍旧是个民族主义者——<南京,南京>的漫反思
关于列宁的那什么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流毒甚广的说法偶不想重复了,是不是真的偶也不知道了,但是关于民族主义,这是偶自己被从小所灌输的,要说可笑的使命感,别人可能没有,但偶有。这是天赋的,偶无从选择,偶一生都得背负这种使命,偶的一生倘不能完成,偶的子孙后代也一样同样背负。
参加工作的第一次出差,仿佛是天注定的,目的地就是:南京。六朝古都偶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象,因为偶只去拜过一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偶总是一个旅行者,但从来不是一个游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偶很多次的旅行中极少数的一次与公务无关的行程。此去的目的只有一个:祭拜先祖的亡魂。此后偶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地方,因为偶成年二十余载,所做所为有限,尚无颜见先祖,如同偶的先辈们一样,他们一生亦无颜面对数十万南京上空永远游荡的那些冤魂。
偶的家庭出身非常不好,虽然街坊四邻都很和善,但偶从小偶就知道自己是国军将领之后,偶从不敢靠近那些大字报的板棚,不敢走近鲜艳的国旗党旗,刚刚记事的时候,偶就记得被母亲抱着穿越一条孤独的铁路步行整日,到某个不为人知的军事禁地去探视被拘禁中的外公。1975年秋天的某日,偶仍是个不懂事的孩童,被带去公安厅招待所的某个房间,在那里偶见过他最后的一面,这个偶几乎不认识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瘦骨嶙峋的手摸着偶的头说过的话,偶一生却都记得,大意是,偶要回家了,偶一生从戎,无谓党无谓国,只有一憾,恨不能四十年前御倭寇于国门外,免民族之涂炭。此憾你当一生永记,此债你当毕生去还。。。。。。当时偶很惊,很怕,很不懂。长大之后才渐渐明白,南京那样的惨剧,不单是日本皇军在中国欠下的血债,也是偶和偶的家庭,乃至偶的民族对先祖欠下的巨债。此债偶等一生不能忘,一生不敢忘。
南京的那个纪念馆自开馆起就一直免费每日开放,自偶离去后,听说曾多次扩建,气势肯定愈加磅礴与肃穆,但偶再也不敢回去,偶的外祖父当年的从军历程偶读书后曾研读,他从来没有到过南京,也未曾在那里作战过,大屠杀发生的时候,他还是军校学生,此后数年最多也只是当时第五战区的一介基层军官,但是他何以一生如此纠结于此,只因身为中华民族一兵卒,其所为欠民族国家太多。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夸赞的作为,正史中他的名字几乎不可见或颇多错漏,但他一生受累于此,而且世代传承。他身后已有三十多年之巨变,中日两国虽不是化干戈为玉帛,但也至少和平共处,共谋经济之建设、社会之发展与民族之强盛,东瀛很多先进之技术、之理念、之潮流、之时尚日渐西泛,今日偶等之幸福生活早已离不开东瀛之科学之技术之产品之思维之理念,虽未天下大同,但亦和平和谐。但偶族非和族,偶国非倭国,偶族偶国之耻,可研析可反思可觉悟,但不可淡漠不可遗忘,更绝不可讪笑、不可娱乐、不可谋财,否则是为耻中之耻,必遭唾弃,必遭天谴!
此文写于某中国导演之商业大片《南京南京》全国盛大上映,媒体皆鼓动入场观之时,故成此文,以抒个人之怀。被外国入侵者肆意屠杀,是为国家民族之耻;以国家民族之耻娱乐赚钱,是为国人社会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