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蒙牛违规的产品不止特仑苏OMP一个

蒙牛违规的产品不止特仑苏OMP一个

蒙牛违规的产品不止特仑苏OMP一个(转载)


林树斌(广东省奶业协会理事)


 2009-02-14 20:29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是牛根生常挂在嘴边的话。去年的三聚氰胺和此次的特仑苏事件着实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然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从它出生的那一刻到现在,蒙牛一直不断编造一个接一个美丽的神话,蒙天真善良的消费者,从牛奶来自大草原无污染,草原牛奶自然香浓,到特仑苏的造骨蛋白是自己的独立研究成果、特仑苏获得国际乳业“奥斯卡”大奖等等不一而足。它生产的违规产品远不止特仑苏OMP牛奶一个,其灭菌纯牛乳、高钙奶、酸酸乳等产品也存在违规现象。现在重读以前针对蒙牛等乳品公司存在的问题所写的这几篇文章,心里觉得真不是滋味。


 


                                             寻找内蒙大草原上的奶牛


(2003年11月)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起内蒙的牛奶,人们总会将它与大草原联系在一起。内蒙的牛奶也正是以“来自大草原无污染”的概念打向全国。在崇尚纯天然食品的今天,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不过,当有人问内蒙的草原在哪里时,我开始对此产生了怀疑。细想一下也是,如果内蒙的草原哪怕有一半像我们在电视广告里看到的那么葱翠,肆虐中国北方的沙尘暴也不会成为国家领导人的一块心病。草原在哪里呢?从近些年来开始隐约听到的另一类新的歌声,我们似乎找到了草原的去处–“草原在哪里,草原在记忆里,草原在天上。”
内蒙的奶牛究竟养在哪?我开始了我的寻找。最近,在一个叫“曾经草原”的网站上,从一批专家学者对当地政府“围封转移、定居舍饲”浩大工程忧心忡忡的哀叹声中,我终于明白,在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大比例的草地已退化和沙化的内蒙,很多地方草原已休牧或禁牧,奶牛是不大可能养在草原上的。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方、没去过草原的人,我们根本想象不出内蒙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在南方的许多省区,农民人均只有3-5分耕地,1.5万亩的耕地可以养活3-5万人。自从80年代后实行划分草场,定居放牧后,内蒙每户牧民分到约10平方公里(1.5万亩)的草场。但这相当于南方一个中等乡镇耕地面积的土地,却养不活牧民一家几口人,不少牧民因草原沙化而成了生态难民。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15万牧民在政府的安排下,迁出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为生,如今却寸草不长的“草场”,还有更多的牧民在等候搬迁,而内蒙牧区总共才有牧户47万多家。在内蒙,较好的草地20-30亩才能养一只羊;200-300亩,甚至300-500亩才能养一头牛。这样,从理论上计算,要养100头奶牛,就需2-3万亩草地。在这么差的草原上,即使不禁牧,恐怕也很难养出奶牛;即使养出来,在如此分散的地方,牛奶的收购与运输也成问题。


 奶牛不养在草原上,究竟养在哪?我终于从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计划处处长王坚的话中找到了答案:“由于现在奶牛基本都是圈养,并不占有牧场,所以不存在奶牛存栏数的上限–也就是说,只要下游(指消费)能消化掉,内蒙的牛奶可以无限制地养下去。”(这话兆示一种危险的趋势,如果全国都喝内蒙的牛奶,奶牛真的无限制地养下去,更多的草原因滥垦而退化、沙化,沙尘暴可能就不是在北方,而会跨过长江,越过南岭,吹向全中国,吹向全世界。这正是很多专家担心的问题)。他的话可从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对胡锦涛总书记的汇报得到证实。今年1月2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考察通辽期间曾到蒙牛科尔沁公司视察,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就曾特意对胡锦涛汇报说:“按照公司的生产能力,需要20多万头牛,涉及近20万户奶农,人口约六七十万。”这还只是养殖业的数字,如果再加种植业,人数可能接近百万。伊利也同样如此,伊利现有奶牛基地3个,签约奶牛22万头,上下游产业链加上集团现有员工涉及人数也在百万左右。也就是说,平均起来,一个奶农就养一头奶牛,由此可见,养奶牛的肯定多数不是牧民,而是农区的农民,因为牧民不可能把他的一头牛放在10平方公里的草原上,每天去找它挤两次奶。


 真实情况怎样呢?我们还是来看看美国记者大卫·巴布查在2003年4月8日《纽约时报》的描述:“呼和浩特市周围密密麻麻布满了成千上万个家庭式的小型奶牛场。”“在距呼和浩特市约30公里的一个村里,每家一般只有四、五头奶牛,这些牛就像猪那样被圈在院子里,拴在柱子上或是卡车旁。走在村子里狭窄而又堆满了牛粪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奶牛的踪影,有的在墙根儿旁一字排开,有的从小院儿里向外张望。风靡全村的奶牛就是在这么原始的条件下饲养的。奶牛吃的经常是残羹剩饭以及当地产的谷物。”这篇报道曾被《参考消息》转载过。


吃残羹剩饭的奶牛恐怕为数不多,但奶牛多数是吃干枯的玉米秆、小麦秆和农作物副产品倒是事实。内蒙古畜牧科学院的呼和等人在2001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呼和浩特的奶牛“粗饲料主要以秸秆(指玉米秆和小麦秆等)和枯草为主,品质差,营养不全面”,因而“产奶量偏低,奶的质量不高。”“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长期营养不平衡,造成奶牛产后瘫痪、胎衣不下、犊牛瞎眼、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较高”。“超载放牧,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矛盾突出:由于不重视种草,呼和浩特市奶牛业历来缺少优质牧草,一到春末夏初,青贮与青绿饲料也显得不足,这就影响了鲜奶的产量、质量及奶牛健康。”“有些养牛户在较差的环境下为了实现高效益收入,大量用药物控制疾病,而不顾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为了促进生产,盲目使用激素,有的在饲料中长期加入各种药物,饲料污染,造成畜产品中药物含量超标,直接影响到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出口。”由于奶牛分散饲养,绝大多数仍是农民手工挤奶,再送到乳品厂的收奶点,这样的牛奶容易出现卫生不合格、掺杂掺假和抗生素、农药残留等问题。另外,这样人畜混居,容易造成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传染病的传播,对奶农和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危胁。在大多数大中城市,这样的牛奶很多乳品厂是不收购的,而我们却总是听信有些人说这是全国最好的奶源。我不禁要问,大草原究竟应怎么定义?养在屋前屋后,吃着秸秆和枯草的牛能算是养在大草原上吗?


 


                                 目前乳品宣传上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


(2003年12月)随着乳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乳品宣传上的新概念可谓层出不穷,从原来的草原奶,到去年的“无抗奶”,今年初的“还原奶”,年中的“鲜奶标识”、“特浓奶”和“高钙奶”等等。一个接一个的新概念,真令人应接不暇,简直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其中有些概念也严重干扰了乳品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这些新概念,有些一出来就受到专家的猛烈抨击,但也有些专家和媒体朋友未能从法律的角度去认真分析其合法与否,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来评论,结果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究竟应怎样对待这些新概念,怎样的牛奶才是好牛奶,哪里的牛奶质量最好?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澄清这些事实。


一、草原奶:近年来,不少北方企业大打“草原”牌,的确吸引了不少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最近广州有些新闻界的朋友应邀到草原去采访,但未见记者们回来后对草原奶牛生产情况有什么详细报道。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是记者没见到“风吹草动见牛羊”的景象,还是另有原因?奶牛是否养在草原上呢?我虽从未去看过,但从许多方面得到的信息似乎是,奶牛大多数是圈养的,而且就养在农民的屋前屋后。奶牛吃的似乎大多数也不是草原上的牧草,而是干玉米秆、小麦秆、青贮玉米和自产的谷物。奶农户均只养两三头奶牛,百分之七八十的奶牛采用手工挤奶。由于卫生条件比较差,牛奶的杂质、细菌数往往是规模化奶牛场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生产灭菌牛奶对奶质要求比较高,细菌数要低于50万/毫升,但北方有些地方目前收购的牛奶相当大部分细菌数在100-200万/毫升,有的甚至过千万。由于牛奶质量太差,不能生产灭菌奶,只能喷成奶粉,这个事实可能很少人知道。可就这样的牛奶,有人竟告诉我们这是全国最好的奶源,是来自大草原无污染的牛奶。


我们必须澄清一个事实,国内质量最好的牛奶并非来自大草原分散饲养的农户,而是来自卫生条件好、采用科学饲养和机械挤奶的规模牛场,这些牛场主要集中的大中城市的郊区,如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南京等地。


二、还原奶:“还原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它已在市场上实实在在存在了十余年,但直到最近由媒体报道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包括一些既得利益团体也参与了关于“还原奶”的争论,个别行业专家、领导甚至出面为还原奶鸣冤叫屈。其说法大致是,还原奶与鲜奶营养是一样的,在鲜奶不足的时候,加奶粉也是正常的。我认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作为专业人士,说出这种没有原则的话,实在太不应该。加热对牛奶的营养成分肯定有破坏作用,多一分热,就多一分破坏,这是自然界不变的定律。现在我们姑且不论营养的好坏,我们只想纠正一种错误说法,即我们反对生产还原奶。实际上,我想没有谁反对生产还原奶,我们反对的是用还原奶冒充鲜奶,也就是用了还原奶但标签上却标牛奶。因为还原奶冒充鲜奶是违反国家法律的,这根本就不是鲜奶与还原奶营养谁好谁差的问题。违反国家法律的假东西就不能让其存在,这是不能有半点含糊的。


三、特浓奶、高钙奶:目前市场上的“特浓奶”和“高钙奶”是不应该存在的产品。最近国内各级奶业协会的领导和专家纷纷对特浓奶、高钙奶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企业炒作自己产品的新噱头。这本来是完全正确的观点,但很快有些企业就搬出另一些专家出来唱反调,说不能全盘否定这些“新产品”。有个报道说采访的专家包括上海奶协的顾佳升副秘书长,但后来顾佳升副秘书长却在“新奶业周刊”上刊登声明,说他根本就没接受过记者的采访,也不认识那位记者,他也没讲过报道上所说的那番话。这说明可能有人在背后操纵记者盗用专家的名义写出这些东西。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新动向。


按照国家规定,现在市场上的所谓“特浓奶”和“高钙奶”都应属违规产品,是不能进入市场的。巴氏杀菌奶和灭菌纯牛奶的国家标准都规定,巴氏杀菌奶和灭菌纯牛奶是牛奶或还原奶经消毒处理的液态产品,不得添加辅料(包括香精、增稠剂、奶油、奶粉等),只允许强化维生素或矿物质。但国家有关标准有规定,食品原成分中含有某种物质,其含量达到营养强化剂最低标准一半者,不得进行强化。比如说,牛奶中钙的含量一般超过100毫克/100毫升,而现在的所谓“高钙奶”,钙含量一般是150毫克/100毫升,原有的钙还比强化的钙多一倍,因而按规定是不能强化的。


必须强调的是,不管牛奶包装上是否标有“特浓奶”字样,凡是通过加入各种添加剂或“闪蒸”的办法使牛奶变得香浓的纯牛奶都应属于“特浓奶”的范畴,都应列入假冒伪劣产品的范围,不准生产销售。但问题是,目前市场上的多数“特浓奶”和“高钙奶”是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这就令人大惑不解了。我们不禁要问,有关管理部门究竟是怎样把好食物的批准关的?


总之,对乳品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新概念,我们必须从法律的角度,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如果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那么任凭企业叫得再响,我们也不能说三道四。但如果是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无中生有,歪曲事实,误导和欺骗消费者,我们就应该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不能让那些喜欢玩弄花招的企业占到半点便宜,否则不但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遵纪守法企业的最大不公。任何时候,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不能总是把企业的不合理行为都归罪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标准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光有标准,不严格执行,标准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不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尽早使我国乳品行业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我国的奶业就会有走入歧途的危险。


 


                          “闪蒸”牛奶不属于巴氏杀菌乳或灭菌乳


 (2005年8月)现在,国内一些乳品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总是费尽心思,不断制造新的炒作概念,什么“草原奶”、“高钙奶”、“特浓奶”等等,不一而足。最近有些企业又抛出个所谓“闪蒸牛奶”的概念。所谓“闪蒸”,即鲜奶在55-70℃真空状态下瞬间蒸发,去除部分水分,从而将牛奶干物质含量提高0.1-1.2个百分点。这不过是个别乳品企业为了欺骗消费者玩弄的又一个把戏。


国家标准里根本就没有“闪蒸牛奶”这个概念。GB5408.1-1999《巴氏杀菌乳》规定,巴氏杀菌乳是“以牛乳或羊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制成的液体产品”。GB5408.2-1999《灭菌乳》则规定,灭菌纯牛(羊)乳,是“以牛乳(或羊乳)或复原乳为原料,脱脂或不脱脂,不添加辅料,经超高温瞬时灭菌、无菌罐装或保持灭菌制成的产品。”上面两个标准都引用了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此标准对生鲜牛乳的定义是:“收购的生鲜牛乳系指从正常饲养的、无传染病和乳房炎的健康母牛乳房内挤出的常乳”。GB12693-90《乳品厂卫生规范》3.1条也规定:乳是“从哺乳动物中挤出的正常乳房分泌物,无添加物且未从其中提取任何成分。”


按《巴氏杀菌乳》规定,巴氏杀菌乳可加入食品营养强化剂,《灭菌乳》也规定灭菌乳可加入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但应选用GB2760和GB14880中允许使用的品种,并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在GB2760和GB14880中,允许在纯牛乳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主要是维生素和矿物质两类营养素。


按照上述国家标准和规范,无论巴氏杀菌乳,还是灭菌纯牛乳,在以生鲜牛乳为原料时,除了可按规定强化维生素和矿物质之外,只是采用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瞬时灭菌法对牛乳进行处理,不得添加任何其他辅料,也不能提取任何成分(除了脱去乳脂之外)。因而通过“闪蒸”法去除乳中的部分水分,似乎有违国家有关规定,应属违规行为。我们认为,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产品应属于非法产品,不应让其进入我省市场。


实际上,据专家调查,现在许多企业的所谓“特浓奶”并非采用所谓“闪蒸”法生产而成,而是通过添加奶粉、稀奶油、香精、粘稠剂等物质调配而成的。但无论采用哪种办法,都应属非法。


目前,自称在牛奶加工过程中已采用了“闪蒸”技术,产品已在我省市场上销售的企业有:伊利、蒙牛等企业。我们强烈请求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我省的乳品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为我省奶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酸酸乳”、“优酸乳”欺骗性极大,不应作为商标注册


                                      来源:『南方奶业网』 发布日期:2006-08-10


 针对蒙牛生产的尚未注册商标“酸酸乳”2006年2月16日被呼市中院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和秘书长林树斌不约而同提出质疑。


      王丁棉认为,“酸酸乳”作为在产品包装上标示的产品名,不能反映产品的真正属性,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己违反了新近颁发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有关规定。该《通则》规定,“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当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已规定了某食品的一个或几个名称时,应选用其中的一个,或等效的名称。 可以标示“新创名称”、“奇特名称”、“音译名称”、“牌号名称”、“地区俚语名称”或“商标名称”,但应在所示名称的邻近部位标示;规定的任意一个名称。当“新创名称”、“奇特名称”、“音译名称”、“牌号名称”、“地区俚语名称”或“商标名称”含有易使人误解食品属性的文字或术语(词语)时,应在所示名称的邻近部位使用同一字号标示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当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因字号不同易使人误解食品属性时,也应使用同一字号标示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如“橙汁饮料”中的“橙汁”、“饮料”,“巧克力夹心饼干”中的“巧克力”、“夹心饼干”,都应使用同一字号。目前国家对“酸酸乳”这类产品已有专用的名称“含乳饮料”或“乳酸菌饮料”,按此《通则》规定,产品标签上只能标“含乳饮料”或“乳酸菌饮料”。


 林树斌认为按《通则》规定,虽然食品标签可以标示“商标名称”等名称,但问题是“酸酸乳”不具备作为“商标名称”注册的条件。他认为,呼市中院对法律的理解有偏差,因为《商标法》第十条第七款、第十一条第一款和第十一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凡是“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仅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首先是“酸酸乳”带有很大的欺骗性,“酸酸乳”的产品名称是“含乳饮料”,与酸乳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产品,其营养价值不到纯酸乳的三分之一,在产品分类上属于饮料而非乳制品。把含乳饮料称为“酸酸乳”极容易使消费者误以为它是“酸乳”,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和欺骗性,很明显已违反了《通则》和《商标法》等法律的规定。其次,“酸乳”是一个通用名称,无论在它前面加什么字、词,都改变不了它是酸乳的属性,“纯酸乳”是酸乳,“草莓酸乳”也是酸乳,它实际上只是表示商品的质量,所以,他认为不管“酸酸乳”、“优酸乳”,还是“XX酸乳”,都应该是“某一类的酸乳”,只是商品的通用名称,按《商标法》规定是不能作为商标注册的。他说,其实“酸酸乳”不能作为商标注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就像“纯牛乳”或“甜牛乳”不能作为商标注册一样。


 因此,王、林两人认为,无论是“酸酸乳”还是“优酸乳”都不应作为“含乳饮料”或“乳酸菌饮料”产品的名称使用,更不能作为商标来注册。呼市中院的认定“酸酸乳”为驰名商标,适用法律明显失当。根据《通则》和《商标法》,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禁止相关厂家继续在商品包装上使用“酸酸乳”和“优酸乳”的名称标识,同时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应裁定撤销呼市中院的认定,以免更多消费者被误导。



                                  蒙牛“特仑苏”真的获得了“奥斯卡”奖吗?


                                   来源:『南方奶业网』 发布日期:2007-01-14


“在上月刚刚闭幕的第27届世界乳业大会上,蒙牛特仑苏以其卓越的品质,在与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夺得了世界乳业的最高荣誉——产品创新奖。这是四年一届的世界乳业大会历时100多年来,亚洲地区的企业第一次夺得全球乳业的“奥斯卡”金奖;过去这些奖都被欧洲人、美洲人、澳洲人拿走了。这次特仑苏获奖,既为中国人长了脸,也为亚洲人争了光,是真正意义的“中国制造”。”这是牛根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大量类似的信息也可见于近期的各种新闻报道。


蒙牛“特仑苏”真的获得了“奥斯卡”金奖吗?产品创新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奖呢?


我从国际乳业联合会(IDF)的网站上寻找相关资料,非常遗憾的是,我发现,直至2006年,IDF的奖项似乎只有两种,一种是IDF Award (IDF奖),另一种是Marketing Awards(市场营销奖)。“IDF奖”每年只有一个,是奖给对世界乳业科学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乳品科学家的,如2006年的IDF奖就奖给了一名日本的乳品专家;“市场营销奖”应该是2006年新设立的奖项,共分“新产品开发”、“营养营销”、“行销传播”三类,每类一个奖。据IDF称,设立“市场营销奖”目的是让全世界的乳品加工企业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市场营销活动,让自己的营销活动得到更多人的承认。IDF主席Jim Begg也说,“市场营销奖为(乳品企业)交流拓展业务和提高效益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提供了机会。归根结底,竞争力、生产效益和消费者的口碑是每一乳品企业追求的目标。我认为通过‘市场营销奖’评选活动,IDF可在这几方面有所作为。”


新产品开发类的“市场营销奖”要求产品须在2005年1月1日后上市(也包括原有产品改换包装);营养营销类要求需是2005年1月1日后启动的市场营销计划或以宣传乳品的营养好处为主的计划;行销传播要求需是2005年1月1日后启动的行销传播计划。


此次“营销奖”由IDF聘请独立的市场营销专家作裁判。3名评审专家是:David Carson教授(Ulster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市场营销研究院院长,《欧洲市场营销杂志》联合主编);Phelim O’Leary(都伯林市场调研公司经理);Laurie Young(市场营销顾问,原Price Waterhouse公司的全球市场营销主任)。


从IDF的网站上,我们只能查到蒙牛的“特仑苏奶营销事件”获得2006年IDF“新产品开发”类的“市场营销奖”的信息,所以蒙牛的“特仑苏”获得“产品创新奖”应该是不准确的说法。在IDF的网站上有关此次活动的信息中,所有参选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字,即Campaign,如意大利Grana Padano公司的营养教育(Nutrition Education)Campaign,澳大利亚Dairy Farmers公司的白乳(White Milk)campaign,日本Meiji Dairies公司的低GI冰淇淋(Low GI Ice Cream)Campaign,蒙牛的早餐奶(Breakfast Milk)Campaign,酸乳饮料(Yoghurt Drink)campaign和特仑苏(Deluxe Branded Milk)Campaign等等。Campaign就是指一个事件或一个行动计划,说明“市场营销奖”评选的是相关产品的营销事件(活动),而非产品本身。


可以作为旁证的是,在IDF发布的有关“市场营销奖”的信息中,我们未见到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字眼。另外,负责此奖评审的3名专家也清一色为市场营销、市场调研专家,并无半个乳品专家。从这些事实推断,蒙牛此次获得的“新产品开发”类的“市场营销奖”与产品质量关系可能不太大。



这是IDF网站上的一段话: IMG_1577 (2,08 MB) From right to left Craig Plymesser, Jim Begg giving the IDF Marketing Award to the Winner in the Category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Mengniu Dairy Group (Inner Mongolia), for the“Deluxe Branded Milk” Campaign


翻译: Jim Begg将IDF“新产品开发”类的“市场营销奖”颁给获奖的蒙牛乳业集团(内蒙),获奖的是“特仑苏奶”营销事件。资料来源:IDF网站 http://www.fil-idf.org/Content/Default.asp?PageID=316


相片请看:http://www.fil-idf.org/WebsiteDocuments/PicturesShanghai/IMG_1577.jpg


 


(20090216星期一转载自林树斌先生的网易博客http://linshubin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09671557200911482928893/)


 

不是别人高大,而是因为人家站着,自个跪着。也许注定要跪着生存,但也要尝试着站立思考!!
================================
人类的标志,不是直立行走,而是站立思考。

TOP

商家的无良,管理的缺失.才让广大百姓每天都在欺骗中渡日,不知什么时候才是尽头,真是在水深火热中!

TOP

中国人就信广告。

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但是,谁喝蒙牛谁傻屄。

因为蒙牛的夸张广告最多。

TOP

早在2005年,就有朋友曾经说过,她根本不买国内的乳制品饮用或者给孩子使用。
她本身就是学食品科学的,告诉我国内奶制品的添加剂泛滥得不像样子了……
当时喝蒙牛或其他品牌的奶的时候,总觉得稠得似乎有些过了,而且香得也让人心慌。
在英国的时候,一个英镑的大瓶牛奶味道跟国内的完全不一样。

TOP

中国人就信广告。

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不要轻易相信我的话,要时刻警惕我因为某种原因忽悠你们,所以,支持或者反对我,都请拿出逻辑或者证据来!

TOP

做中国人真是悲哀啊。
不是别人高大,而是因为人家站着,自个跪着。也许注定要跪着生存,但也要尝试着站立思考!!
================================
人类的标志,不是直立行走,而是站立思考。

TOP

试喝过蒙牛的特仑苏,当时脑子里就一个感觉:这是牛奶吗?几乎喝不到奶味.
Logan.CN™
希望能认识在欧美地区的贸易能手,一起开拓发展.

TOP

说来说去,
奸商就是奸商
给他们土壤,他们就发芽
这里边最大的恶人,最无耻的家伙
其实是那些政府官员
具体的表现就是======政府不作为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国人个个是神农啊~
Just because I don't have weapon,does not mean I can't fight back. -- Faith

TOP

标题应该改成在中国违规的产品不止xxx一个。。。。。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