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对毛泽东年夜饭的最大误解
文/知白守黑

中国地广人多,南北方饮食差异较大,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些误解。我是地道的北方人,从小到现在的记忆中,每当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时,老乡们便会不约而同地把新春第一碗饺子的汤泼到院中,以祭天地,然后把饺子端正地放到堂屋正中的毛泽东像前,凭吊一代伟人,最后家人才能吃起热腾腾的饺子。
过年时,凭吊伟人的习俗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其实并不少见。朴实的老乡们认为,自己过年最爱吃的,伟人就一定爱吃。不过,如果北方人了解毛泽东的饮食爱好,他们在除夕之夜敬毛泽东的不应该是饺子,而应是一碗红烧肉,因为毛泽东过年从来就不喜欢吃饺子。
曾在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担任21年武装警卫员的毛尚元老人回忆说:“主席的年过得很简单。他很少有时间出来娱乐。最多有时候跟周围的人聊聊天。深居简出,有团拜会的时候,也多是周总理代表。主席很少讲话,喜欢安静,并且非常喜欢看书,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看很多书。过年对于他来说,与平时没什么两样。” 毛尚元回忆,在跟随毛主席的21个年头中,他发现主席有一个特别的习惯:不太爱吃饺子。
毛泽东过年不爱吃饺子的说法还得到了毛泽东秘书张玉凤的证实。一次在接受采访时,张玉凤特别提到毛泽东过年吃饺子的事儿。张玉凤说:“主席相信吃五谷杂粮身体才会强壮。他经常散散步,有意识地多吃杂粮,如玉米、红薯等食物,有时还吃点野菜,如马齿苋菜。主席也有不喜欢吃的东西,如面食。我们老家过年吃饺子主席就不理解,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宁可吃糙米,也不吃饺子、馒头。”
在很多关于毛泽东过春节的史料中,几乎看不到毛泽东吃饺子的记述,即使有了了的饺子镜头也多是出于应酬之由,记述多的是包饺子,而很少提及吃饺子的事儿。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老师黎锦熙,191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为了照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的毛泽东,他经常请毛泽东到家打“牙祭”,过年时,还请毛泽东来家里一起团聚包饺子,至于师生如何吃饺子,史料没有记述。
1942年的春节,有史料记载毛泽东到延安鲁艺,和师生们一起过年吃饺子,然后步入礼堂跳舞,这显然是出于公务需要的应酬行为,人们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的舞姿,而非他如何吃饺子。然后,给人留下深深印迹的倒是1940年的春节,毛泽东在延安和长枪连的官兵一起过除夕,开饭后,只有肉,没有酒,大家热情地向毛主席敬肉。毛主席说:“这么大块的红烧肉,我还是第一次见。”长枪连一排长夹起三两重的一块肉吃下去。排长吃下去的肉就是大,毛主席看后佩服地说:“你厉害,比不过你,我认输了。”他还说:“能者多吃,互相帮助。”从这个除夕毛泽东的高兴劲儿可以看出,他对大肉是多么地喜欢。
就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年夜饭,毛泽东还是连饺子的边儿都没有粘。1976年的春节,在中南海的游泳池,毛泽东的年夜饭是一勺一勺喂到嘴里的。他像往常一样在病榻上侧卧着吃了几口历来喜欢吃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而不是北方寻常百姓家过年喜欢吃的饺子。
毛泽东过年为什么不喜欢吃饺子?其实原因很简单,毛尚元老人一语道出真情:“可能是南方人的缘故吧,主席的两个厨师也都是南方人。”是的,毛泽东虽然长期战斗和生活在北方,但执着的性格驱使他一直保留着湖南老家的饮食习俗,那是流淌在骨子里的香与辣,北方饺子的香味儿并没有改变他的爱好。
湖南人过年时,除夕要吃鸡、肉、鱼、猪肘子等大鱼大肉。鸡是整只的清炖公鸡,炖后把鸡头立起,鱼蒸好后撒满红辣椒,除夕之夜的鱼不吃完,留到大年初一再吃,这些年夜菜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红红火火。从毛泽东过年爱吃红烧肉、武昌鱼和红辣椒可以看出,家乡饮食的遗风一直持久地吹拂着他,深入骨子,永世不改,而对北方人过年最爱吃饺子的风俗,他是熟知的,也是很尊重的,但他似乎从来没有吃饺子的冲动,那怕是除夕之夜。
北方人之所以过年给毛泽东敬饺子,这与饺子在北方人生活中特殊地位分不开。千百年来,北方民间以饺子有“更岁交子”之意,把它做为贺岁佳品,世代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北方的老百姓本着“好吃不过饺子”生活习俗,在除夕之夜给他老人家敬一碗饺子,如果撇开对毛泽东生活习惯的误解,只能证实一点,这就是他们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朴实而真挚的怀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牛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当北方人知道了毛泽东他老人家的过年饮食爱好后,牛年的除夕之夜再凭吊毛泽东时,北方人是不是该把自己喜欢的饺子撤下来换成红烧肉呢?因为这才是他老人家真正喜欢的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