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農村改革不能迴避糧食安全問題,提高農民收入也離不開農村金融改革。目前中國耕地面積僅為18.27億畝,已逼近中國官方設下的18億畝「紅線」,而且有限的土地資源還在逐年減少。在廣東清遠市,有中央指定設立的「戰略糧倉」。但這裏放棄耕作糧食的農民,卻有增加的趨勢。有農民呼籲,要鼓勵農民投入糧食生產,而要同時促進農民增收,政府需要構思一套完整的農村改革方案。
清遠市的新北江大橋旁邊有4個白色的建築物,就是中央指定設立的「戰略糧倉」。這個「戰略糧倉」除了能在戰爭時備用外,還能抗災。由於清遠市有76%地方都是山區,且以石灰岩地質居多,可耕地面積很小,且水災較多,這個糧倉也可在天災失收時用來賑災。它每年將舊糧清出來賣掉,換成新糧儲存,可儲存近200萬噸糧食。
一半人出城打工 人手短缺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存在一個微妙的格局﹕中央的目標在於確保糧食安全;縣政府的目標在於「強縣富民」,而農民目標在於增加收入,這就與保障
糧產形成現實衝突。如何整合這些矛盾,是當前糧食生產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中國現時的人均耕地面積是1.39畝,僅及全球人均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加拿大人均耕地是中國的18倍,印度
是中國的20倍。同1952年的統計比較,現時中國人均耕地不及當時一半(見表)。
本報記者在清遠市下面的農村所見,許多種糧的農民一年收入只有2000元人民幣左右,若扣掉農藥、肥料、種子等成本,收入更少。他們都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種植水稻,但卻出產有限,很多時甚至只能自給自足。
清新縣農民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人手短缺。據清新縣新塘村村主任劉樹深表示,新塘村本來有超過4000人,現在大約有一半已出城打工,因此許多農家也沒有人手去做這些開發梯田的事。
改種經濟作物 投資風險大
與此同時,也有頭腦較為靈活,較有眼光的農民,開始在農田建屋,然後在山腳開發梯田,改種經濟效益較大的農作物如沙糖桔、粟米,或改種可用來造紙的桉樹。劉樹深一家便在政府的協助下,改在山坡上種植沙糖桔、粟米、桉樹後,現在每年收入可達7萬元人民幣。
糧食安全問題,也跟中國的農村土地改革和農村金融改革有關。劉樹深表示,「要改種沙糖桔,就要開發梯田,要一次過投入約10萬元(人民幣),不少農民都不願意冒這個風險。」他強調,光是容許農村土地流轉(土地買賣),而不提供合法融資或財產收益,只會令借了民間高利貸的農民迅速失去土地,結果是兼併盛行,土地改變用途。
(系列三之三.完)
明報記者 方德豪 廣東清遠清新縣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