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國評論﹕李長江會否成為張文康?

中國評論﹕李長江會否成為張文康?

2008年9月17日



【明報專訊】內地的奶粉風波,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釀成中國乳製品工業的災難性崩盤。這一崩盤的影響是深遠的,如果說,之前中國產品在國外的質量問題,最多造成西方消費者心理「妖魔化」的話,那麼,今次「三聚氰胺奶粉風暴」(已不止是「風波」了)則實實在在地沉重打擊了內地民眾對國貨的信心。


質檢局主動踢爆 鳳毛麟角


應該說,昨天主動宣布22家廠商的問題奶粉名單,是李長江出掌國家質檢總局局長以來,辦得最得人心的一件事。在他7年的局長任內,有關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一直如影隨形地伴隨他。大部分的問題都是被國外揭發或被媒體踢爆,由質檢總局主動發現糾正的個案鳳毛麟角,令人懷疑這個機構存在的必要。


其實,質檢局變成補鑊局、安監局變成救難局,這種怪現象是中國特殊的政治體制造成的。國家質檢總局也好,安監總局也好,只是一個省部級機構,與各省政府平級,這就決定他們無權越過各級地方政府去糾察任何企業。這種「無牙老虎」不要說吃人,連嚇人的作用都沒有。


雖然命中注定是個擺設,但個人的主觀努力仍不可抹煞。前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雖然也很無奈,但痛斥官員,針砭時弊,聲色俱厲,起碼為他贏得不少掌聲。這也是他能在大部制改革中更上層樓,升任工業信息化部長的原因。


反觀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雖屬胡總團派舊部,但近年忙於滅火,鮮有建樹。在這場奶粉風暴中,他會否是當年SARS風暴中衛生部長張文康的角色,有待觀察。


孫嘉業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