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杨佳一个透明的死刑
□ 潘德东
9月1日,杨佳一审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致6名警察死亡、3名警察和1名保安受伤的被告人杨佳作出的一审判决。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杨佳袭警,滥杀无辜,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理应受到法律的惩处,纲纪的制裁。但杨佳案并非一桩简单的普通的故意杀人案,案件背后,还有疑云未销;死刑背后,还有疑雾未散。人们期待严惩罪犯,同样期待还原真相。
就杨佳案的疑点,部分法律专家、执业律师、新闻媒体都曾提出质疑,并提出善意的、可行的意见建议,试图最大限度地消除公众疑虑,厘清事实本真。然而,上海方面在此案中的表现,很难令人信服,结果难免遗憾。
首先,杨佳骑着租来的自行车,被警方盘查并发生争执,随后被带回派出所讯问,事件真相究竟如何,警方一直遮掩躲闪。对此,上海警方为何只公布了4分钟的剪辑录音,而捂住了5小时的全程录像?
其次,上海警方为何一边否认殴打杨佳,一边赴京登门疏导?为何一边称自己“依法办事”,一边同意“赔偿和解”?警方的“人性化”执法,不至于向“无礼取闹”的“不法分子”赔礼道歉、施展仁慈吧?
其三,杨佳母亲为何突然失踪?尤其是在儿子闯下弥天大祸之后,在聘请律师这一关键时刻。杨母失踪,死不见尸,活不见人,为何不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不见“公安机关”前往破案?
其四,在8月26日的“公开审理”中,为何记者和市民想旁听,被拒之门外,被谢绝采访;而重要官员却能驾轿车出入于法院,携权力旁听于法庭?
杨佳被判死刑,本身无可厚非。但杨佳作案前后的因果关系,侦查机关认证的事实依据,法院审判此案的整个过程,这些本来应该也完全可以对外公开的核心内容,却被隐藏了、模糊了、弱化了、回避了。杨佳获得了一个死刑,但不是一个透明的死刑;人们看到了一个判决,但不是一个透明的判决。
期待司法实践的明天,像阳光一样透明,一样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