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国金融服务亟待改善

中国金融服务亟待改善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陈志龙

  最近,南京发生一起银行服务投诉,颇具戏剧性。

  市民丁先生在银行自助区存款,操作失误,一万元被机器吞入,紧急致电银行,工作人员告之要等两个工作日才能处理好。心里不踏实,想出一招,换个电话致电客服,假称在银行取款两千元,机器却吐出了五千元,多吐了三千,问怎么办?没想到这招很灵,电话那头说,你等着,马上就来。果然,5分钟后银行工作人员匆匆赶到,问多的钱在哪?这下客户不干了,噢,我钱被机器吞了,你们不急,机器多吐钱了,你们跑得比兔子还快。

  银行会计部门的解释是,主要是考核和制度差异所至。对于柜面或者机具“长款”——多出来的钱,会计制度要求在24—48小时之内寻找到对应户头,因为操作不熟练、密码输错或者线路故障等原因,机具误吞钱卡的事经常发生,只要在机器里,应该都是安全的,银行一般难以做到立即到现场处理。但如果发生“短款”,如柜面多付钱、机器多吐钱,制度要求接到报告要立即处理。过去都说,银行的账是铁账,如果有一分钱不平,不是你兜里掏一分钱顶上就完事的。找不到原因不能下班。但是,客户可能感情上难以理解,觉得不合情理,纠纷和误会就会因此产生,甚至放大。

  一起琐事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垄断行业,规则制订往往都从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角度,这对客户显然有失公允。比如银行有规定,钱钞出柜当面点清,出门概不认账。那对普通百姓来说,除了要“识数”,还要练就火眼金睛——要能辨别假钞。其实,如果真正多付你钱了,即使你出了门,追到你家里也要让你“认账”,甚至还要带上律师。曾在一家邮储银行看到,一下岗职工因为钱“没当面点清”,给孩子交学费时发现有张假钞,被学校退回来,找到银行,银行“死不认账”,说你为什么当场没验出来。下岗女工急得在现场跺脚哭诉。实际上,银行内部稽查中也发现过年轻员工误收假钞,为躲避处罚,再狸猫换太子把假钞混兑出去的案件,但是对外,银行永不承认会流出假钞。

二是银行作为窗口服务行业,本应该为公众提供公平的、无差别的金融服务。但是现在还差得很远。我们看到的到处都是VIP优先,似乎只有持铂金、黑金贵宾卡的客户才是大爷,他们进了银行一路绿灯,享受“外交礼遇”——里边请,楼上请,不用排队。刚一落坐,咖啡、水果、点心全来了,专人服务,收益最高的产品优先保证他们。而普通百姓在大厅里排队取个钱都要枯等数小时。南京前不久发生一件事,一位老大爷排队到中途,想上厕所,银行大堂经理说内部厕所不对外(事后告诉记者说,是出于安全考虑,怕人家带爆炸物进来),结果老人家憋得昏倒在地。这种服务已全无人性化可言,更谈不上公平。在西方,银行等公共窗口行业的厕所都是要对外的,如果公共场所发生因拒绝老人上厕所而致其昏蹶这样的事,那这个银行要倒大霉了,相关人员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

  依靠长期的垄断性牌照、政策性保护(外资银行只占中国1%的市场份额,可以忽略不计),行政性利率管制,中国银行业近年来获得了独步全球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利润。但动辄万亿的高利润并不意味着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银行业无论是服务水平、风险管控、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远。万亿利润的基础是高利差,而本质是亿万储户以负利率的自我牺牲来实现的“利益输送”,广大储户才是银行真正的衣食父母。就此而言,告别“垒大户”, “傍大款”、“嫌贫爱富”和“所有制歧视”,给每个客户以有尊严的、体现人文关怀、权利义务对等的公平金融服务是中资银行迫在眉睫的责任。
原来台风君你这么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