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民无选票,国无创新。来看看中国创新存在的不足和瓶颈

民无选票,国无创新。来看看中国创新存在的不足和瓶颈

日前,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主席做了重要讲话,重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再次吹响中国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集结号

当今世界经济体系走向三极化。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家,如美国、瑞典、芬兰、日本、英国、德国、法国、韩国、以色列、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亦即创新型国家;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巴西、尼日利亚、赞比亚、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埃及等国家。创新型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发达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历届国家领导人都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06年,胡锦涛主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列入国家发展优先方向。当此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社会全面转型之时,中央政府再次紧锣密鼓推进自主创新,具有深刻的背景。

其一,创新立国,创新强国。

人类已经走过了渔猎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到达知识经济时代,很快将进入创新经济时代。世界未来的竞争,是三大竞争:创新思维的竞争、知识产权的竞争、创新体系的竞争。一国的贫富源于创新的贫富,一国的实力源自创新的活力。美国饮食简单,没有舌尖上的中国那样丰富灿烂,但美国一包薯条、一根鸡腿、一瓶饮料,都做成傲视全球的世界500强企业。美国三片(芯片、薯片、好莱坞大片)风靡全球。英国作家J·K·罗琳畅销书《哈利·波特》,从小说到电影,再到一系列衍生产品,靠的就是卓越的创新思维及其著作权。一个国家有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体系的新极经济圈,决定这一国家的兴衰。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崛起,生产力充分解放,就是创新立国、创新强国的生动实践。

其二,大国博弈,创新制胜。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时代,握手互掐成大国博弈模式。握手是为了利益双赢,互掐是钳制对方。对话着眼于前者,对抗则围绕着后者,根本是为了自身利益。长期以来,中美关系磕磕碰碰,中欧关系暗潮涌动,中日关系从根本上未改善。西方国家一直在军事上围堵中国,在高科技上限制中国,意图使中国处于战略劣势和发展困局。中国和平崛起,唯有自主创新、发奋图强一条路。

在金融危机中,缺乏实业的国家受到冲击最大。危机过后,制造业成为下一个世界大国的重要砝码。奥巴马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五次提到中国,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将新能源产业拱手让给中国或德国。美国回归制造业,将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原有优势,直接形成打击。西方国家一直阻挠中国向高端产业科技发展,以免威胁其既有优势和既得利益。中国引进技术虽有必要,根本还要靠自主创新,引进吸引后也得进一步创新,是中国产业科技升级的必由之路。此外,在新兴大国传统比较优势不断弱化、科技创新基础依然薄弱的现实下,创新型增长战略是新兴大国选择性竞争力。

其三、经济危局,创新突破。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三困。国内人力成本上涨,人口红利优势逐步消失;产能严重过剩,过剩的产能都是落后产能,而落后产能需要技术进步、技术提高来进行调节;品牌缺乏影响力,中国企业拥有的国际知名商标较少,含金量和影响力普遍不足,甚至忽略品牌价值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产品设计普遍缺失工业美学导向。

花旗银行分析称:下半年最大的变数不是欧债,是中国经济。出口、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全面缓行,中国经济已到了近30年最危急时刻。经济增速一放缓,内部矛盾就会相继暴露,继而爆发。表面华丽的经济锦衣,掩盖了多少汹涌的火山。长期吃兴奋剂的后果,资源消耗殆尽,只见满地水泥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亟不可待。

其四、企业精神,创新引导。

中小企业遭遇越来越多的成长烦恼跑路企业群体结构分析,资金链断裂的主因不仅因为成本高、用工难、融资紧、利润薄,也是实体经济的泡沫化。不少企业家陷入赌徒式发展困局,用高杠杆将实业作抵押,四处投资房产和其他产业,或涉足民间借贷,原实业资本被大肆抽逃导致资金链严重紧张。在国家银根紧缩下,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触即发。

战略空想、产业空心、资本空转是沿海民营企业危机的关键所在。一般制造企业利润在10%,甚至更低。企业家被楼市暴利、投机暴发、高利贷高回报刺激下,利润不在20%以上,已提不起投资兴趣。

实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通过宏观调控,让企业家回归实业,以创新求突破,把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其五、国家形象,创新领舞。

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硬实力主要包括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软实力包括政治文明、民族凝聚力、公民素质、先进文化、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仅比较经济规模,而且要看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在民主法治建设、公民社会培育、社会综合管理、高新产业发展、教育文化振兴、时尚产业突起等方面,中国都写满了要追赶的功课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路在何方?中央高层、国家各大智库、各路专家运筹帷幄。国家创新战略提出六个途径:科技优先,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突破口定在科技体制改革。这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创新举措。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看似是科技领域的提升,其实更是一个国家的全面革新,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常常是工夫在诗外

中国创新的诗外工夫在哪里?不妨先看中国创新存在的不足和瓶颈。

一、不足。

中国创新投入不足,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支出占GDP的比例不足,科技进步贡献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创新产出不足。中国在创新中,更为不足的是发明式创新不足。创新的特征是独一无二,即纵向上看是前所未有、横向上看是与众不同。中国科技独创领先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

两年前,中国一所院校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Tianhe-1)。当时官方媒体高奏赞歌,称之为自主创新的胜利。不过国内一些顶尖科学家很快就评价,这项创造不过是一个宣传噱头。而且,很快就爆出内幕称,制造天河一号所用的芯片几乎全都是由英特尔(Intel)和美国电脑动画公司英伟达(Nvidia)制造的。

中国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一些最伟大发明的发源地,包括四大发明。然而今天,更著名的身份却是全球造假大国、以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主要避风港。在清洁能源、空间技术、基因测序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的渐进式创新方面,中国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这些技术中,没有一项是中国自主发明的。现实情况依然是,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约90%产品的知识产权是由外国企业研发和持有的。中国科技开发战略的主导思想之一就是:继续将重点放在以市场换技术。但事实证明,真正的核心高科技依然难以引进,并常常被西方国家掐脖。

二、瓶颈。

温家宝总理在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而且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为了解决这些弊端,国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和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蓝图,计划到2020年让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到2050年成为科技强国。中国科技研发投入已连续多年以每年约10%的速度递增,去年研发支出接近154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4000亿美元)。

然而国际分析人士指出,实现创新目标主要障碍之一,是中国政府坚持通过行政指令激发创造力,命令人们要有创新能力,并向某些项目大举投资,结果却往往发现它们成了沉重的包袱。由于官场腐败严重,科技官员也不例外,中科院以项目名义发近亿元福利八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只见投钱不见验收。其他科技投资项目,也难免存在灰色地带和权力寻租。腐败痼疾、教育僵化、学术造假猖獗、急功近利、专利成果量大质平,以及对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禁锢,都是中国创新力不振的病根。

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指出:中国要想赶上西方,就必须解决创新体制中一些严重的问题——更不要说超越了。中国科学家和科技领域的管理者,承认中国在许多领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科研创造力、造假和舞弊、研究经费问责制度欠缺、国家科研活动管理制度十分混乱、高等教育学术研究评价体系错乱,高质量科学家和工程师供应严重不足。

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实证结果表明,政治文明、市场化程度、法治水平、创新教育和贸易制度,是国家创新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国家的奥秘有三:其一是这个国家的民众个体,是否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其二是这个国家的政府和民众群体,是否有自由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其三是这个国家的政府和民众,是否有科学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机制。

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推动、巨资投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削足适履,桎梏重重,何能长袖善舞?创新,无不源自人的创造灵感,在自由宽容的环境和心境中蓬勃生发。因此,科技体制改革,必须放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视野下,才能凸显其推动作用。在科技体制创新的同时,加快政治体制创新,完善民主法治,营造充分自由、阳光透明的创新环境,才能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惟其如此,中国也才能像美国一样,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纷至沓来,海外优秀留学生也将踊跃回国创新创业,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民无选票,国无创新




[ 本帖最后由 chibaa 于 2012-9-6 13:11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