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国大陆还处在文革时期,许多青年绝望的感觉不到未来,他们作为知识青年被遣送到农村边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中有的人娶了当地的女孩或嫁给当地人结婚生子,老老实实的做起了农民,而不想一辈子都呆在农村当农民的人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可以参军离开这篇贫瘠毫无希望的土地。
而在这个“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一个叫洪晃的女孩踏上了去美国的道路,接受美国纽约著名的Little Red School House中学教育,而不是贫下中农的教育,然后在美国读的大学,入了美国籍,如今是著名的杂志出版人策划人,往来于社会名流之中。
洪晃的外祖父便是大名鼎鼎的章士钊,母亲章含之是毛泽东的英语老师,著名的外交家,后父便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后任外交部长的乔冠华。
洪晃在媒体眼中是一个很个性很张扬的人,敢爱敢恨,人家是有资本的,无论是人家的家世还是学历背景一般人都难以望其项背。
当她在美国接受资本主义最好的教育时候,大陆的这些知青们还在地里艰难的劳作,天天为吃的犯愁,想方设法的离开农村进城,为了进城当工人,参军,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出卖自己能出卖的东西。
洪晃毕业回国后便一直在外企工作,是德国一家公司的首席驻华代表,后辞职,当起了艺术家,当起了策划人,而那些年青人却在辛辛苦苦的奋斗,他们经历了企业改制的阵痛,下岗,失业,从底层做起,为生活四处忙碌,一步一步的艰难的往上爬。
他们那一代人终于成家立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辛辛苦苦养育着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们更有出息过的比自己更好。
这些孩子从小便苦读书,毕竟比以前好的,起码知道考上大学便有出路了,但是当这批80后的孩子读完大学毕业踏入社会后,便发现,他们面临的是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就不了业,等等。
而薄瓜瓜为代表的80后红色后代呢,从小接受着最后的教育,初中时考入英国著名的贵族哈罗公学,成为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岁那年考入著名的牛津大学。
薄瓜瓜在北大演讲时说,自己以后不想当官,不想经商,想从事与文化教育有关的事业。不可否认薄瓜瓜是一个很优秀的青年,包括李禾禾,万宝宝,以及他们的前辈洪晃,宋彬斌,他们从小便接受着最好的教育,自然起点就要比别人高。
他不用考虑房子的问题,不用考虑物价上涨的问题,不用考虑就业的问题,所以他可以用心去从事自己想做的事业。作为平民代表的韩寒和薄瓜瓜曾经一起入选了华人十大杰出青年,但是,在实际的社会地位上,韩寒远远不及薄瓜瓜。
韩寒曾经自述因为某一件事情和镇政府起了矛盾,他家人去说理,结果被赶了出来,他以为自己很有影响力结果被镇领导打了一个耳刮。这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一个被中国青年奉为偶像上了《时代》杂志封面的青年领袖被一个镇领导打了耳刮却无可奈何。而谁敢打薄一波的孙子,薄熙来的儿子呢?
我们不能否认社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背景能力不同,自然社会地位也不一样。但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则是必须要保障的。我们不能在宣传我们社会人人平等的时候,却处处看到特权的力量在左右着人的生活。
这就是我想说的,老百姓不是“仇富”“仇官”而是仇恨特权,有钱享受优良的生活无可厚非,官员获得尊重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献身于公共事业,而不是现在这样,官商和谐,富二代狂飙七十码,官二代撞人后大喊,我爸是李刚。
我们希望就是公正,最起码可以在洪晃他们出国的时候,知青们能去考大学,薄瓜瓜他们接受英国贵族教育的时候,青年们可以不用在破败的教室中,艰难的求学,在他们享受艺术的时候,我们能买的起房。
希望,在出现问题出现纷争的时候,法律能站在公正的角度上,不以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而偏袒于任何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