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問:能夠幫助練炁的飲食有哪些?吃飯和練功如何配合?
答:飲食為人每日所必需,是後天能量的攝入管道,因此對於練炁關係甚大,不可不講究之。能夠幫助練炁的飲食,在道家十分講究。每餐應當注意少葷多素,即多吃蔬菜,少吃肉類;但也不是多吃蔬菜就行,主食也不可廢除;主食方面比較而言,麵食較為益炁長力;飲料方面汽水能夠把人體內的炁帶出來,雖然夏天可以幫助散熱,但是不屬於幫助練炁的飲食;水果或果汁較好,富含營養而且利於清炁上升,所以仙人都喜歡吃桃,神仙的供品也少不了水果。吃飯和練功之間的配合,這一方面也不可忽視。飯前如果太餓。就不要急於練功,一定要吃過飯才行;如果不感到餓,也可以服炁代替吃飯。飯後不可馬上練功,要等半個小時左右再練,因為飯後脾胃在做消化的工作,不可干擾,以免妨礙消化,有損健康。吃飯不可太飽,吃得太多則佔據“炁”的空間,不利於養炁。修煉動功如太極拳之類,也不是吃得多了功夫才會棒。歷史上功夫好的拳家不一定很長壽,因為沒能照顧到養生的原因;懂得養生的拳法大師,一定是功夫好而且很長壽。
52.問:太極拳如果不使勁練習,將來如何能夠用於打鬥?武松喝酒打死一隻老虎,是不是喝酒之後炁會很壯,喝酒對於練炁是不是有好處?
答:太極拳的練習,當然是以鬆柔為本。至於打鬥,在使用時是以爆發為利,但在練習時就不一定。須知剛的東西要從柔的裡面去練,快的東西要從慢的裡面去練,極柔勝過極剛,極慢勝過極快,其中道理甚為精微,非三言兩語所能解釋清楚,亦非紙面文字可以測知。姑且打個比喻,試看老虎在平時行走之中,必定是極鬆極柔,可是在捕捉獵物之時,卻兇猛剛烈,勢不可擋。當然武松喝酒打死了一隻老虎,但不能就說喝了酒炁才很壯(這是一個外國朋友提的問題,有點滑稽)。首先武松是一個英雄,他有很高的武藝和膽識,其次他在喝酒之後思想比較放鬆,沒有太多的想法,不會害怕,所以能夠勇往直前,全力以赴,以最佳的競技狀態打死了老虎。其後當他看到獵戶借扮的老虎出現,才知道害怕,這時酒已醒了,即可說明問題。但是如果換一個人不是武松,試想就是喝再多的酒,可能也打不了老虎,弄不好成為老虎的一頓美餐,所以還是武松的內在功夫為主要因素,喝酒不喝酒並不重要。根據這個話題,決不能說喝酒之後炁會很壯。喝酒對於練炁也沒有好處,因為酒能亂炁。但是道家修煉高真對於酒,卻是情有獨鐘,樂於稱道,這也是很有道家意趣的一個方面。如呂祖詩云:“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以及“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等等。不過這些高真所談及的“酒”,就不是凡間俗子所飲的酒。而是修煉功夫成就之後,在自己體內所釀就的“瓊漿玉液”。其他在修煉之中,“酒”的含義還有許多解釋,在此不必扯得太遠。但是,可以領悟的一點,很有趣味的一點,在練功之中可以用一點微微“醉意”理解。好像有點喝醉了酒,什麼都不考慮,周身輕飄飄地,這就近似一種“炁”的狀態。只是注意但有一點微微醉意即可,不要用意太過,作出有醉的形象來,那就不是練功,而是神經失常了。修真有成之後,周身關竅俱通,即使飲酒千盅,也不礙炁,但這對於初習者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不必考慮。
53.問:辟穀不食對丹道修煉有決定關係嗎?下手修持內丹功夫,先從辟穀法開始,行嗎?
答:這件事情,應當明確分析,才能認識清楚,不要盲從。首先必須明白,無論怎樣一種辟穀不食的方法,只是能夠解決不吃飯的問題,但是決不能達到成丹的目的。所以辟穀之法,對於丹道修煉並無決定關係。過去住山的修煉之人,遇到缺乏糧食生活困難的時候,或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帶來的麻煩,可以使用辟穀的方法,專心修煉,逍遙物外,既能做到不去連累別人,又減輕了個人修煉帶來的負擔。如今生活水準普遍提高,保證吃飯完全不成問題,因此不必多慮,當然也不一定非要辟穀才能修煉。從健康的角度考慮,假如暫時有一段時間不吃東西,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之下,可以達到休息腸胃或者治療某些疾病的效果,也有一定好的作用。但是如果想要專門依靠辟谷作為修煉內丹的階梯,則完全不符合古代修煉家的本旨。一般辟穀的人,只能達到某個階段不吃東西,時間長了還是要恢復飲食,不能永久斷食。丹道修煉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命功方面已經結丹,性功方面已入大定,則不用任何辟穀法,自然就能達到不食的程度,而且到此層次,已經遠離人道,可以做到永久不食。對於一般人的身體狀況而言,總是多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虧損,下手學習修煉功夫,必須要從入靜練炁入手。積精累炁,修養三寶,以培補虧損。為了達到積精累炁的目的,首先需要有充分的食物營養,才能提供後天的能量,以生發先天之資源。但是如果下手修煉,就從辟穀絕糧開始,好像連一粒米都不放,只用一鍋水怎能做飯?這樣怎麼能夠結丹呢?因此內丹下手先練辟穀,未必就是正確的途徑。
54.問:從事道家修煉是不是一定要吃素?請問吃素的道理何在?吃素不方便是否可以隨緣?
答:道家戒律,對於素食並沒有嚴格的規定。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決定應該吃葷吃素。從事丹法修煉,照例開始是應當素食。因為肉食容易產生濁氣,而且造成欲火上衝,滋生雜念,均對修煉功夫有妨礙。經過一定程度的修證,周身陽炁充盈,而且定力已足,在飲食方面就沒有禁忌,無論吃葷吃素均無妨礙,關鍵在於心念之自我把握,但是仍以素食為主較好。另外也要根據身體情況考慮,據說張三豐真人入室修煉,已經六十七歲,陽炁不足,他就吃了三年魚補養身體,最後得以修成。道家最上乘的齋法,是莊子所講的“心齋”,即內心清淨,這才是真正的“齋”,並不在於吃葷吃素,但這是對上智之人說法。同時也不要誤以為多吃肉食就有營養,動物在被捕殺的時候,由於驚恐,身體內部分泌毒性物質,人吃了以後就會得病。對於一般的人,如果吃素不方便,筆者提倡“少葷多素”的原則,比較有利於身體的健康,而且與丹功修煉無大妨礙。另外,針對現代人們的生活狀況,筆者勸人的養生口訣為:“吃飯要吃素,吃糧要吃粗,穿衣要穿布,出門要走路。”
55.問:對於有家室的人來說,從事修煉內丹功夫,如何處理夫妻房事?房事對於修煉有妨礙嗎?是否應當斷絕房事?
答:對於有家室的人來說,從事修煉內丹的功夫,筆者不提倡完全斷絕房事,因為必須照顧到夫妻關係。如果夫妻二人能夠相互理解,有一段時間(比如百日築基階段)分開,專門修煉;或者夫妻二人同時做功,進行雙修,也是一件極好的事情,但是除非生就的神仙伴侶,在世間不太多見。在昔馬丹陽、孫淵貞(即孫不二)夫婦二人,富甲半州,兒女成人,孫淵貞即勸其夫馬丹陽離俗修道,二人將王重陽真人接至家中,捨棄全部家產,夫婦分居,同時用功,最後雙雙成就大道,留下千古佳話,是神仙史上不可多得的佳偶良伴。此乃對於正式入室修煉者而言,我們不可能提倡人人都學他們。如果從事修煉功夫,對於現在一般的人來講,可以先從築基入手,這時對於房事要適當節制,以免損失三寶過多,影響功效。房事無度,人人都知道傷害身體,如要徹底斷絕,則要男女雙方情願方可,若有一方不同意,就難以辦到,所以不一定非要完全斷絕。而且有家室之人,往往在這方面形成熟路,如果強行斷絕房事,反而有害功修。依理而論,男女行房,是人道之必然;陰陽結合,也是天道運化之正軌。做清修功夫的人,以身體內部陰陽二炁的交合,作為修煉大丹的基本途徑;夫婦雙方,以身體男女的陰陽交合,作為人倫之道的正常維繫。均有合於天地大道,只是不可失之太過不及,則於身有害,二者一理。如果強行克制,亦有違天道,故為道家修煉所不取。我們所提倡的是“樂而有節,愛而不傷”,即行樂而要有所節制,相愛但勿太過放縱,這樣做較為利於世俗之人。所以針對普通做功之人而言,不一定非要全部斷絕,亦不可過分放縱而傷身體,守乎其中可也。
56.問:有時秘傳採取活子時口訣,言當“外腎興起,欲射未射”之時,謂之不老不嫩,即用煉精化炁之功,對否?
答:否!所謂煉精化炁之“精”,非交感之精,非有形之精,乃無形之炁,精即炁也,又名“元精”。《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云:“大道無形”,有形非道,故不可用。丹道所練者,乃無形無象之先天元炁,而非有形有象之後天陰精。外腎興起之時,是已見形,而非道機,豈可採用?再以“活子時”而論:“活”者,無形之謂也;子時者,一陽初動之炁也。一陽初動之炁機,極其微而弱,丹經又稱為“黃芽”,又云:“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此時炁機萌發,未成其形,故曰“無形”,此時方為先天炁動之活子時,吾則稱之為“先天活子時”。《丘祖秘傳大丹直指》有云:“陽不自舉,內腎竅中之炁發出而外腎舉也。”陽炁初從內腎發出之時,謂之一陽初動,是為活“子”時,此時炁機在內萌生,而外腎並無成形變化。及至陽炁繼續發動,一陽變為二陽,為活“丑”時;二陽再變為三陽,為活“寅”時;三陽再變為四陽,為活“卯”時;四陽再變為五陽,為活“辰”時;五陽再變為六陽,為活“巳”時。及至六陽,陽炁盛滿而成形,無形之炁,化為有形之精,已為精動,而非炁動。此時外腎成形而興起,落入後天,已是六陽發動之“活巳時”矣,焉為“活子時”哉?與一陽初動之時,判然有雲泥之別,充其量僅可稱為“後天活子時”而已。此時六陽齊發,六陽已屬老陽,藥物成形已老,採之已遲矣,如何卻謂之“不老不嫩”耶?何其荒謬,焉得不悟!何況此時所謂“已射未射”者,有形之精已成,縱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將其好不容易勒回不放,亦不過暫時逆收回於膀胱之內,最後還是逃不脫隨著小便排出體外,無可奈何花落去,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所以怎能夠望文生義,把古人喻炁之“精”與今人喻形之“精”混為一談。古仙有云:“若將有形成變化,細酒羊羔亦上升。”筆者在此直講真傳,學子當悟之!
57.問:年輕人初學打坐,容易發生遺精的事情,請問是怎麼回事?
答:初學打坐,容易發生遺精的現象,在有些人中的確是有,特別在年輕人中偶有發生。其中原因分為幾種,難可一概而論。由於年輕人火氣甚旺,打坐不得法,就容易發生遺泄的事情。比如有的年輕人身體過度虛弱,又要盤腿打坐,就很容易勞累,太累了就容易遺精;有的雙盤打坐,造成一種向上的力量,引起心火妄動,搖動下元,也會導致遺精;有時打坐之時意念太重,心火上揚,火水不交,也會發生遺精;有時打坐意守丹田,下元火氣太大,發生衝動,收攝不住,其後也會不自覺而遺精;等等。所以要悟,就是要研究問題的癥結所在,逐漸修正自己的做功方法。打坐之時不要過於勞累,不一定非要採取雙盤,意念不可太重,意守丹田不可死守,等等,這些都值得注意。經過相應的調整,身上的氣候變得和平,就不會發生此類事情,而且修功必然隨之精進。
58.問:我因學習緊張,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和失眠症,於是開始練氣功。意守丹田,全身放鬆,收功時把身體內外之氣收歸丹田。初練對身體有所改善,可是每練一段時間,就會夢遺一次。我又不願放棄練功,就這樣練了三年毫無改善。請問為何丹田存不住氣?應如何矯正?
答:神經衰弱者勞心過多,心火不足。心火不足,則無以薰蒸腎水使之上騰。如此火不得降,水不得升,心腎失交,自然容易造成腎水下行而走失,此病之根也。再加練功不當,執著於意守丹田,由於丹田靠近男子精室,加入後天意識,水源不清,極易令其變濁而下漏。況且又引身體內外之氣均歸丹田,則走失更甚,不如散佈於全身,損失還小一些。意守丹田,是中老年人借精補精的入手功夫,未必適應於青少年,年輕人當慎用之,不宜削足就履。如若不得師傳,缺乏指導,盲目下功,難免誤入岐途。針對上述情況,應當放棄意守丹田的做法,改用靜功修持,以治療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改善之後,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59.問:靜坐用功,而體內之精終不能化炁,常有走失,請問年輕人應當如何用功?又與老年人有何不同?
答:欲使精化為炁,先要明白精與炁的相互關係。須知精與炁本是一物,炁為精之源,精為炁所化。未化精前為先天炁,炁既化後為後天精。炁所以化為精者,皆因後天情念之動,心火遂起,而先天炁化為後天精矣。欲使精化為炁,最易簡的方法就要使炁不化精;欲使炁不化精,須使心念不起,不墮後天,自可攝精歸源,這一點全仗性功之精純。而在年輕人,尤其容易做到,因其後天意識較少,童體無虧,容易保持先天真性(元神),先天元神與先天元炁本為一物,“性住”則“炁自回”。而在老年人,尤其不易做到,因其後天意識較重,早已形成後天熟路,難以回復先天真性,先天元神與後天之精本非一事,欲返先天則難。當然二者並非絕對,因人而異,但就一般而言,年輕人在先天上佔有一定優勢。故此年輕人可以直接從練炁入手,而老年人就要從練精起步。年輕人練炁,其實就是煉炁化神之功,因年輕人精全炁旺,故須以神練炁,以炁養神;老年人練精,其實就是煉精化炁之功,因老年人精衰炁枯,故須練精補精,以精補炁。老年人補足精炁,才能與年輕人一樣起修。所以年輕人可以省略“煉精化炁”一步工程,較老年人修真為快。年輕人如果試圖按老年人的路子修為,反而自走彎路,練精不成,最易自傷命寶,可不悟哉!只有從性功下手,入得清靜,返還先天元性,性住炁回,自可保住先天之炁,而炁不化精,精自為炁,以炁化精,將不為而自成矣。此皆就功夫法則而言,其間分別甚為精微,若非實際印證,則不可擬議之。
60.問:每次走失,常在熟睡之時發生,採用念佛不起作用,應當如何避免?
答:初做功夫易患“道解”(走失),這種情況前面已經有所談及。關於這一現象,有外因也有內因,推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心火未降。外在的因素,比如座下墊得太暖,睡覺被褥太厚,打坐盤腿過緊,用功意念太重等等,這些都易引起心火上衝;內在的因素,就是濁念未除,心火遂起,心腎不交,水火未濟之故。因為人身無非陰陽二炁,陰者屬水統於腎,陽者屬火統於心。欲使腎水不失,須使心火不升。降下心火,薰蒸腎水,水化為炁,炁自上升,而無走失之患,如此謂之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因此根本上應該做到心地清靜,以性練命。一般人諱於言此,卻又無法解決。試圖求助於身體外部的方式,未必能夠解決自身內部的問題。由此可見,性功在初步修持中的重要。然後才能以心攝炁,以炁養心,神炁合一,漸入內修之正軌。功夫深處,陽關自閉,永無漏泄,我命由我。
61.問:白日靜坐,已覺無念,為何熟睡之時還有走失?為何幾乎都在功夫進展之處發生?
答:白日已覺心靜,夜晚仍有走失,此乃練意不淨之故。就是說心中雖覺無有雜念,但是潛意識之中仍有濁念,未能完全掃除乾淨,自己不曾覺察。等到夜晚睡熟之中,雜念又起,偷偷點起心火,昏沉之中,心火上升,腎水下流,及至醒來,不可挽回矣。這就說明“真心清靜”是何其重要,道書中云:“掃除心界不遺塵。”一粒灰塵也不可落於心中,練意必須乾淨,則性光澄澈,永無昏沉走失之憂。俗云:“日日防火,夜夜防賊。”火者心中之火也,賊者心中之念也,亦合修真之理。但是又不可過於拘執,應當灑脫超越,心地坦蕩,胸懷開闊,自然無念,一塵不染。如果時時管制心念,不使滋生,反而成為一種思想負擔,套上了一層精神枷索。至於為何都在功夫有所進展之際發生,乃是功夫進步之時炁機壯旺,最易發動,衝起心火,難以保守。須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生爾處即殺爾處也,得之在此,失之亦在此,《陰符經》云:“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是也。故此功夫越是進步,越要注意用心護持,千萬不可麻痹大意,否則猶如逆水行舟,不進自退矣。
62.問:為何道家修煉對於精液如此重視?為何修煉家對於漏精認為損失很大?
答:道家對於精液並不重視,因為此乃後天濁質,有形有象,已無修煉價值。道家修煉所重者,乃是先天元精,即尚未化作精液之元炁。道家云:“生於何處,死於何處。”吾人由此而生,亦由此而死,此乃人之生死根本。這是人體生命的真正動力之所在,故為修煉之玄機。人體精液,亦由此元精所化,所以漏精之後,元炁亦隨之損失。而且修煉之人,已把全身精炁聚於一處,所以漏泄之後,損失很大。一般的人,周身精炁處於散漫狀態,偶然出現漏泄,還算無關緊要。有的修煉法門,就不主張意守丹田,而將真炁散佈於周身,這樣就不會一損俱損。但是一旦漏失,仍然損失元炁。對於修煉大丹來說,採藥烹煉,會聚丹田,這是必經的一條道路。所以修煉之人,十分注意固持自身命寶。這是修道的真正財富,不可不珍惜之。
63.問:下手修煉,是不是一定要閉陽關?然後才能用功?如果不能閉陽關,能夠做到不漏嗎?
答:陽關即男子精關,閉陽關即閉住精關不漏,以專心修功。因為人之生,皆由此處而生;人之死,亦由此處而死。如今若想不死,一定在此用功。煉精化炁完成之後,精皆化炁無從走失,則陽關自閉。最初用功,不可能一下完成煉精化炁,做到完全閉止陽關,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下手修煉,閉陽關不是應當解決的第一要務。但是對於精關的防漏問題,仍須解決。欲求防漏之功效,開始用功,有兩種辦法:一是用方法防漏,或服藥,或符咒,或功法等,皆有一定效驗。一是功夫到處,即我們所講築基百日之功效,培補虧損,養足三寶,達到“精滿不思欲”的層次,自然不漏。所以我們在初步用功而言,依照筆者所述的築基法(靜功法、吐納法)和輔助築基法等有關內容練習,即可達到。
64.問:道家修功,採藥練丹,主張用炁而非用精,請問採炁與採精有何區別?煉精化炁的含義何在?
答: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應當辨析清楚。須知精與炁二者,本屬一源。精本為炁,炁化成精。這裡的炁指的是先天元炁,元炁化精之後,其精分為兩種:一是先天元精,此時精尚為炁,無形無象,沒有後天濁質,丹經謂之“清水源”,採之可以結丹證聖。一是後天濁精,此時精已成形,有形有象,成為後天濁質,丹經謂之“濁水源”,採之不可結丹,縱然勉強成丹,亦是幻丹,必會走失,徒勞無功。有些學道之人,不知辨析於此,以為煉精就是煉精液,結果就在外腎勃起、精液產生、欲射未出之際,將其死拉活拽,硬扯回到裡面,加以所謂意念火力,試圖煉成真炁。不知此個精液,乃是後天有形之物,無論何等火力,也不可能煉成為炁。《悟真篇》云:“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即是此意。而且精液收回之後,只能暫時回到膀胱之內,不能進入丹田,時間稍長仍隨小便而流失,何益之有哉!此即採精與採炁之根本區別處。道家所云“煉精化炁”,所煉之精,乃為先天元精,先天元精,本不必化。煉化之意,是要把吾人元神,配合元炁而修養之,以使神炁合一,凝定不散,修煉成丹。
65.問:做功陽生之際,正是雜念滋生,怎麼辦?是否可用採煉的功夫?
答:做功陽生,本來是一陽初動的炁生現象,應當採取烹煉,以為藥物。但是若逢雜念滋生,就是濁水源,採之無益,也許陽生就是雜念衝動所致。此時應當首先把雜念放在一邊,不使繼續滋生。若要用功,僅可以微意收攝之,勿使繼續化濁,失於控制。否則就停止用功,可以下坐散步,或做太極拳之類的內家動功,以去念化濁。其實雜念滋生,從外在因素來說,往往存在環境干擾,從內在因素來說,多是由於心事紛擾,所以應當治理內外環境。可以參考筆者所述修煉築基法裡面的止念功夫,並且設法改善做功環境,減輕心事負擔。這是做功之外的事情,但是須知決定功夫成敗,亦在於此。
66.問:得授守靜之訣,用功數日,於夜間靜坐之際,忽覺一點熱炁直衝腦部,頓時全身大靜,呼吸如無,一切變得寂無聲息。由於不知是好是壞,驚覺而醒,馬上變得呼吸急促,不可控制,何故?
答:僅僅用功數日,而得此景,可見功效非常,修真有進。所謂入靜之際,出現一點熱炁上衝之景,此點熱炁之發生,乃為先天真炁。其炁至精至微,無形無象,忽焉而來,忽焉而去,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不可以聲象求之,不可以預測知之。此先天之炁,與平時所呼吸之空氣不同,猶如電流只有在導線之中才能產生一樣,其炁只有在人身上才會發生。但此真炁之發動,具有不可思議之神功妙力,雖只黍米一點,足以變化全身。這裡不過用了數日初步靜坐的功夫,偶然出現效驗,便得呼吸頓斷、寂無聲息之景,足可證其效驗非常。修士下功,不過欲採取此先天之炁,點化自身陰質,以圓滿性命大事。只可惜初步靜坐,定力不足,幸得效驗,卻又失去,擦肩而過,殊為遺憾。可見心性修持之重要,性功層次,對於命功直接起到決定作用,亦可見“得道容易守道難”。古人云:“一念之差,天堂地獄。”一念不差,進道無魔;一念不定,退道有餘。此皆取決於性功之優劣,以定命功之成敗。故此靜坐之際,要緊在於自然,無論發生何種景象,皆須以平常視之。此處至關緊要,否則得之必失。道家功法,無有偏差之說,切記“勿忘勿助,勿疑勿懼”八字,每當內景出現之時,注意不為所動,不可全忘,不可加意,不可憂疑,不可害怕。只是對境忘情,順其自然(非是“任”其自然),自無得而復失之患。
67.問:自受做功掐訣之法,每一上坐,即覺兩手發熱,漸及小臂而上行,又覺此熱氣隨著呼吸上下起伏,越來越急,甚至有搖晃全身之勢,這是怎麼回事?應該怎麼辦?
答:做功之掐訣法,是為了安定心神,溝通內炁。如果連這一點也達不到,無法進入丹道之正軌。幸虧發現及時,可以防微杜漸。因此對於這種情況要進行自我調整,就是不要太著意,首先要把意念放鬆下來,身體欲動之時,稍微加以控制。或者把心火攝入丹田,念念歸中,這是熄滅心火的方法,心火熄滅,其氣自伏。蓋心火不熄,真火不生,真火生處,即使出現氣動,也是自然而然,決不至於發展到不知所措的地步。
68.問:做丹田呼吸之時,感覺氣機急促,不好控制,當如何調之?
答:此種情況,乃是心中未能入靜,自心尚亂,無法馭氣之故。氣無心馭,如同脫韁之馬,運行無度,故覺急促。做功首當求得心靜,心靜則氣息平定,爾後再做丹田呼吸,自可達到“綿綿若存”之境界。對於行炁的功夫,有一個大的前提不可離開,就是必須合乎“靜”的原則。丹道一切功法均屬靜功,做丹田呼吸也不例外。普通人呼吸急促而短,不合先天,修煉通過調整呼吸使之達於丹田,令其運行合乎先天之常道。觀察自然界一切物象,莫不從自然虛靜中來。試看孵卵之雞,必安然靜息;動物夜行,乃柔緩含藏;春風拂柳,而搖擺依依;小河流水,則潺緩有度。此皆自然造化,根源於靜。作為修真之道,更須合乎自然天機,經曰:“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此亦“天人合一”之一義。故此做功必須掃除妄心,先求入靜,心靜之後,再以靜心統馭炁機,而後炁機運行,雖動猶靜,符合“天然真火候”。如此去做丹田呼吸,絕無炁亂急促之憂。丹書云:“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炁。”伏炁之法,須合自然,師法自然,即無上上法。
69.問:靜坐之時,忽覺丹田之炁,凝聚一處,搖搖欲動,此時甚覺懼怕,忽然其炁猛然發動,如同噴泉一般,一股熱流,直上頭頂,又在頭頂盤轉起來,好像車輪不停,自己不知如何是好,片刻之後,其炁從頭頂整體降下,之後消失,無有蹤影,自己心中不解,久久方才恢復過來,請問這是怎麼回事,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如何應之?
答:靜坐之中,心性伏下,真炁自聚,聚足之後,就會發動,這也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做修煉功夫已經深入的同志,對於炁機的各種動作都有不同體會,因而不會臨時驚惶失措,已經習以為常了。因為這種現象,屬於炁機自然發動,自然運行,本來不是由後天意識所能決定,所以只有以順其自然的方法去應之,才不會破壞炁機的運行,也才符合於自然大道。此時如果加以後天意識去引導他,反而致使炁機失控,容易衝向別處,成為難療之疾。所以此時千萬小心,一方面要加強靜功的體悟,防止心中起念,擾亂炁機,一方面無論炁機如何動作,均順其自然,就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當然,無論炁機如何動作,自己心中也要注意觀照,不可盲然昏迷,勿疑勿懼,勿忘勿助。務使神(不神之神,非思慮之神)炁合一,則其炁方為我所有。自然而然,功修益進。
70.問:靜坐之時,服炁吐納,出入丹田,逐漸忘身。忽然炁衝後背,直上泥丸,復又降下,歸入丹田,如此升而又降,降而又升,連續轉動七次,就不見了。第二天做功仍舊這樣,其炁轉動五、七次不等,轉後即消失不見。請問這樣下去,能不能結丹呢?
答:這是身體內部的炁機,自我發動的一種現象。似乎符合小周天任督二脈運行的路線,但也不是煉精化炁的小周天之火候。此時尚未有先天三寶精、炁、神的藥物烹煉,如何能夠結丹證聖?而且成丹之功,不光是自己身體內部炁機的發動,還要溝通外部虛空之炁,天人一體,方成大丹。因此這種現象,用於健身去病,是綽綽有餘的功夫,但是在丹道而言,僅屬內炁發動的初步證驗。不可居以自高,還需腳踏實地,深入修證,以證大道。
71.問:靜坐服炁之時,不知不覺之中,丹田之炁忽然往上衝起,勢不可擋,向上到達上鵲橋,還往上衝,不由自主張口,如同憋炁一般,極其難受,此時腦袋跟隨晃動,後來慢慢就停止下來了,這是怎麼回事?遇到這種現象應當怎麼辦?
答:靜坐服炁,炁機會有發動的現象,但是因為修功的開始尚未走入正軌,有時也會發生始料不及的情況。上面所述出現的這種事情,炁機忽由丹田上衝,勢不可當,至於口憋炁難行,導致驚慌失措。這是炁機的一種妄動,所以造成極其難受的不良後果。如是炁機的正常發動,定會沿著一定經絡竅脈的方向運行,是很順利通暢的動作,即使感覺不太習慣,決不至於發生憋炁難行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個是心中還沒有真正入靜,完全入靜之後內炁不會妄動,即使靜極生動,也有一種天然度數;另一個是其炁之中,尚未清純,夾雜有後天濁氣在內,所以粗重難伏,動作起來急促失度,違反自然。幸虧還沒有發生炁機妄行,失於常軌,造成痼疾,留下後患。遇到這種情況,也只有死心大靜,把心火壓住不動,則炁機亦不致失之過度。然後追究炁機妄作的起因,在外部的環境之中,要做到以下幾點:注意調節情緒,不可急躁發火;飲食清淡為好,不可肥膩過厚;環境保持安靜,不宜嘈雜吵鬧。外部的環境理順了,則內部炁機自然調暢無阻。做功之時,應當多在心地用功,掃除雜念,專心入靜,而且不要用引炁的方法。入靜功夫尚未做好,用意引炁,則易炁機妄行,無法控制。等到真正入靜之後,再用練炁之法,即使炁足發動,亦自然相安無事。
72.問:依照所述靜坐練炁之法,呼吸出入丹田,真炁綿綿,身體虛無。這時感覺在丹田之內,似乎有個東西,一下一下跳動,而且似乎牽動全身,上至頭頂,下至腳趾,請問這種情況算不算是胎息呢?
答:前面所述真炁綿綿,身心虛無的景象,是一種極好的修煉狀態,由此進入,往往就能發生修功層次的遞進。所述丹田之內,似乎有東西跳動的現象,也是一種正常的內炁變化,合於常道。但是若論胎息,則有些靠近,但不能就說是胎息的景象。真正的胎息,是肚臍恢復先天呼吸的本能,如同嬰兒處於母腹之時。丹田感覺跳動,屬於丹田之炁已有凝聚,才會出現動作,是極好的現象,要注意精進用功,保持下去,等待更好的內景發生。至於胎息,不要追求,功到自知,皆在自然而然。
73.問:何類病症適用於靜功調養?
答:凡是一切本元虧損的病症,如頭暈、腦脹、眼花、耳鳴、心跳、膽怯、失眠、多夢、煩躁、驚悸、易怒、易悲、多憂、多慮、情緒紛亂、遇事健忘、頭重腳輕、肌肉瘦削、少食乏力、營養不良、消化不佳、工作不耐疲勞、生活沒有興趣等等,這些症狀,服藥難以見效,檢查身體又難以查出病在何處,唯一的辦法,只有實行靜功修煉,可望痊癒。當然這僅僅是針對靜功調養特別有效的數種病症而言。若從中華道家修煉的角度上說,靜功對於深化生命所起的作用遠大於此。
74.問:做道家修煉功夫,是打坐修煉好還是睡功修煉好?只打坐不睡覺,和只練睡功不打坐,哪個更好一些?
答:做中華道家修煉功夫,本來不拘泥什麼姿勢,道家內丹與參禪不同,不一定非要盤腿打坐。行、立、坐、臥皆可,道諺云:“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調丹田之息,臥則抱臍下之珠。”只求頭脊保持正直,合乎正常生理,就為合法。但是針對打坐和睡功兩種姿勢,相對比較而言,打坐比睡式要好。針對一般人而言,打坐就不易發生昏沉,睡式有時不知覺會進入夢鄉,達不到修煉的目的。從修煉功夫的層次而言,打坐屬陽,睡式屬陰,因此打坐比睡式更利於內炁的修煉。特別對於老年人而言,陽炁本來不足,打坐修煉,更利於功夫的精進。有位正務參修的老道長曾經告訴我,晚上打坐之後,早起口中生有津液,可是睡覺之後,早起口中無津發乾,可見打坐更利於老年人。不過這還只是打坐與睡覺相比而言,如果睡式練功就與睡覺不同。對於老年人,身體存在虧損,應當以培補三寶為第一要事,因此不可只打坐不睡覺,以利養生。有些修煉功深的老道長,也能做到只打坐不睡覺(道家謂之“不倒丹”),這是功夫到達較深層次才行,非是初學修煉的人所應當效法。只練睡功而從不打坐,這樣的祖師也有,比如陳摶老祖和張三豐祖師,都曾在睡功上面下過很深功夫,其中陳摶祖師最為有名,據傳他可以連睡百餘日不起,可見睡功之深。直到現在還在華山玉泉院練睡功,是他的石像。但是對於初學修煉的人而言,只做睡功而不打坐,亦非善法。雖然睡式比較利於身體的放鬆,比起打坐有一定的好處,但是睡多屬陰,多睡會夢到游泳、發大水、下大雨諸境,即是陰多之證。所以對於初學而言,我們認為,行、立、坐、臥諸式,應當注意結合,無有偏頗,方合自然大道。
75.問:男子修煉與女子修煉,究竟有何差異?
答:從中華道家修煉學的角度來說,男女的資格是平等的。如果說到做功夫的效驗,女子比男子要快。因為從性功的角度而言,“男動女靜”(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從命功的角度而言,女子丹田在膻中之位,男子丹田在肚臍之內,相比之下,女子“性”(神)和“命”(炁)的距離較近,因而達到性命合一較為容易,故此女子比較男子進功為速。如果比較功夫的最後成果,就沒有高低之分。因為女子修煉在命功完成之後,和男子修煉的功夫全部相同。所以最終達到的結果,是完全一樣的層次。過去社會上存在“重男輕女”的偏見,乃是由於封建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所造成,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提倡男女平等、婦女解放,女子的社會地位普遍得到提高,能夠做到自強自主,已經沒有很多的世俗壓力,因此現今女子在修煉方面的條件,絕不次於男子。而且傳統中華道家的觀念,從來就將男女修煉放在平等的地位。有時甚至因為女子自身具備的優越條件,格外受到尊重。女子修煉有成就者,在中國歷史上代不乏人;女子成道之後,稱為“元君”(男子稱為“真人”);有的女仙還格外受到修道者的尊敬,如西王母、孫不二元君等。當今時代,我們雖然不再提倡妄求成神成仙,但是人體生命的自我完善,仍然離不開中華道家修煉學的博大體系。有志修真的女子,不要因為自已是女兒之身,便覺低於男子一等,而生氣餒;應當明白,男女修煉的資格是平等的,而且女子學道的條件,比較男子更為優越。
76.問:請問女丹“斬赤龍”是不是停止月經?斬斷赤龍以後還能再回來嗎?還有生育能力嗎?
答:女丹修煉“斬赤龍”,又稱煉經化炁,結果是練斷月經,而不是停止月經。一般的婦女,都有停止月經的時候,比如在懷孕期和更年期;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就是一種病態。再就是道家“斬赤龍”的功夫,可以練斷月經,但是與病態恰恰相反,這是一種生命的自我改造。和男子丹法相仿,童年少女,可以省去斬赤龍這樣一段功夫(童年男子可以省去煉精化炁一步)。至於老年婦女,月經已經枯竭停止,首先應當運用修煉功夫,調養身體,培補虧損,使月經重新回來,然後再用斬赤龍的法訣,練到沒有,回到童女之時的身體狀態,所以比起童年女子,就要多用一段功夫。女子斬斷赤龍之後,如果還想回到人道,那麼就應當停止用功,自然可以回到未曾修煉之前的狀態。比如有的女子斬斷赤龍之後,如果志意懈怠,也會出現反復回來的現象,都是同樣的道理。有的女子,不太明白中華道家顛倒乾坤的妙用,認為月經練斷之後,就和別的女子不一樣了,甚至擔心不能生育,其實不然。如果女子具備條件,進行修煉功夫,斬斷赤龍,自然可以挽回造化,保持青春,美容駐顏,勝過一切外用手段萬倍。如欲盡人道,自然可以進退自如,一切功夫之進退消長,全在我之心意掌握,又有何憂!
77.問:我想修道,但金丹修法中有一點我不明白,大周天火候是“六根震動”,那麼小周天出現是為陽光三現?還是在三現前?
答:“六根震動”是大周天運行之中出現的內景,而非火候。“陽光三現”是小周天運行之中出現的內景,而非火候。功夫中的內景,代表每個人練功中達到的層次,但是內景並不是千篇一律的,不要刻意追求。陳攖甯先生曾經說過:“陽光二現、三現之景象,乃伍真人自己之經驗,不是人人一定都有這個樣子,可不必拘泥。”所有這些層次,均須個人真修實證,結合明師指點與自性開悟,方有可能豁然貫通之。非望文生義可知,亦非揣測想像可得。個人缺乏真履實踐,即使傳出真實口訣,亦是“如盲見日月”,絕難領會其中真義。故此明師教人,必得實際下功,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初步築基練己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進到一層,說破一層,尚未做到,無法說破,說亦無益,反生枝節,經云“躐等而進,道家最忌”是也。
78.問:練習靜功月餘,欲開任督二脈,便以意念導引數次,之後右背半邊有熱氣上攻,為何氣行不走督脈而偏向一邊?
答:一般人十二經絡皆通,而奇經八脈卻閉塞不開。初步靜坐的功夫,只可調節十二經絡的氣血運行。故靜坐月餘,即使以意領氣,仍舊沿著十二經絡的熟路運行,而不能走入八脈。所以脊背正中之督脈依然不通,而偏向十二經之一邊,感覺熱氣上攻。再者靜坐蓄養之炁,往往布散全身,如無一定手段使之會聚,如何能有力量去開八脈。丹書有云;“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這裡所言用功月餘,假使用功時間再長一些,僅憑意念導引之法,即令有氣領入任督,乃屬意識搬運之後天氣,最多達到皮下氣通而已,決非丹田所用之任督周天,焉為真通乎?
79.問:靜功之中身體自動,對於人身是否有好處?有時身體想動,細心一點也能及時控制下來,請問究竟是控制好還是放縱好?有時身體想動,感到力量很大,甚至都要會跳起來,這是好現象還是壞現象?
答:在中華古代修煉家的著作上面,只是講到身體內部會發生炁機震動的景象,從來沒有主張身體外部的自動。中華道家也有太極之類的內家拳法,屬於動功,但這與靜坐自動是兩碼事。外部自動的結果,只會出現身體緊張,而且擾亂內部自然炁機,故為道家修煉所一貫反對。此時如能控制,才可進一步放鬆身體,靜養身體內部炁機。所以不可聽任身體自動,而以身靜為上。如果身體自動,甚至想要跳將起來,那就是發展嚴重,快要走火入魔了,更不是好的現象。必須趕緊控制,否則容易發生意外的情況。中華道家修煉是從不自然走向自然,從必然王國走入自由王國,故不可任其自動。
80.問:大家同樣做靜功,為何有的動,有的不動?
答:因為每個人素質不同的緣故,所以因人而異。比如用同樣的藥物,治療一樣的疾病,每個人獲得的療效,也不會完全相同,也是這個道理。
81.問:塵俗生活對於修煉是否影響?學道是否一定要斷絕塵俗、超脫凡世?
答: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很多做功的同志感到困惑。身處塵世之中,紛紛擾擾,自己不能完全自主,因而認為對於修煉會有影響。筆者所提倡的修真觀,是一種廣義的修道概念,就是要在塵世中磨練自己,借假修真,方才合乎“無在無不在”的大道本色。須知修道之事,並非一定要在清靜環境進行。古代修煉家曾云:“大隱隱於塵”,意謂真正的大修行人,隱於塵世,和光同塵,方為真修。對於一般學道修煉的人來說,沒有必要表現出斷絕塵俗、超脫凡世的姿態,好像高出平常人一等,免得出現怪異,為周圍群眾所難以接受,反而給自己的修為造成魔障。須知道家向來反對怪異,因為“真人不露相”。我們所提倡的修道品格,當然不能等同於世俗,完全等同於世俗也不叫修煉,但是也不能出離於世俗。丹經云:“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即是說內在心地要保持道心,但是外表一定要合乎世俗,道家諺云:“道不離俗。”老子曰:和光同塵,湛兮若存。是為道家的應世精神之所在。所謂“和光同塵”,就是在外面要和世俗和平共處,同於塵凡;所謂“湛兮若存”,就是在裡面要合乎於大道,湛然獨存。如果僅僅外表合於塵俗,而內裡缺乏修功,就是十足的“酒肉和尚”;如果僅僅內裡合乎修煉,而外表古怪絕俗,就是十足的“道魔子”。因為生活在這個世俗世界之中,道家不是講看破紅塵,不是講四大皆空,不是講與世隔絕,不是講消極避世。躲藏深山,孤身守靜,恰恰是歷代道家高真所一貫反對的小乘法門。只有在凡塵中修,才能真正磨練自己的道心,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經得起火煉的才是真金,惟其如此,修至大成才有希望。同時,道家高度提倡的,是在世間立功立行,與世有功,方有資格成仙。“欲成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乾隆皇帝頌揚丘處機真人的對聯即云:“萬古長春,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否則獨自成仙,又於世何益?所以學道的人,首先要明白這一道義,然後入手修煉,才會其樂陶陶。我們在當今社會,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完全從事入靜,實際上則不允許。弄得不好,可能造成修道障礙重重,而且影響工作和生活,這樣就違背了人生之自然,也不符合道家理念。因而應當妥善安排,以便兩不耽誤。
82.問:請問老子《道德經》中所講的義理,和道觀之中的塑像、儀式存在什麼聯繫?
答:老子《道德經》之中,所講的是無所不在的大道以及大道在世間的具體表現。至於《道德經》之中的義理,對於道觀之中的塑像、儀式,自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反映與體現。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最高聖典,當然其塑像、儀式要反映老子《道德經》中所講的義理,並且要通過這些形式表現出來,使其成為老子思想的一種載體,以便學道的人們通過這些形式認識和奉行《道德經》的思想。比如說老子的塑像,是以三清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道門曰:“老子一炁化三清”,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手拈混元寶珠,代表混沌時期的地球;靈寶天尊手持陰陽太極,代表天地已分、清濁已判;道德天尊手執寶扇,代表春風吹動、萬物化生,即陰陽結合、化生萬物之義。故其塑像所體現的就是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義理。再比如道觀之中的儀式,道教徒在大殿之中誦念的經文,其經義是體現大道的清虛浩渺,通過內在莊嚴聖潔的科儀,以使人們體會道的力量,達到“聲與心通”的感應。因此這些塑像和儀式等所要表達的是“大道”的高妙義諦,冀圖使人們由此而領悟道義。當然一般群眾以信神保佑為目的,並不徹底追究二者之間的內在並聯,甚至會對這種形式有所誤解,走入另處一途,即不在本問題的討論之列。具體說來,道觀之中的塑像、儀式等,都是供奉偶像和敬仰偶像所表達的儀式,但是讀者莫要錯認了,這種偶像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偶像崇拜。就是說“道”不是偶像,因為大道本來無形無象,不可見知;之所以建立偶像與儀式的目的,為了讓人們通過有形偶像,領悟無形之“道”的存在。一般人僅憑井蛙之見,妄言供奉偶像就是一種偶像崇拜,那就是大錯而特錯了。當然求神的人僅僅以得到保佑為滿足,也可以說與此含義無關。只是對於修道而言,筆者作出此種含義的解釋。
83.問:請問如何體會“無為”?無為是不變的嗎?怎麼樣才能領悟無為的存在呢?
答:道家所講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為,而是一種“無不為”的“無為”,或者直接解釋成“為無”,因而道家說“無為無不為”。“無為”的存在,可以說是無處不有。這裡我們可以隨便舉出一些例子:比如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稱為公轉;地球一方面還要自己運轉,稱為自轉。這種轉動,不是人為的,是自然的,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這就是“無為”。這種無為,是自然的存在,不可違反,只有順應此道;如果試圖用人為的方式改變地球的軌道,人類就會滅亡。又如舟在水中行,如果順水而行,可以說毫不費力,只管隨水飄流即可,這就是無為;如果逆水行舟,違反水行之自然,必定辛苦費力,弄不好舟翻傾亡,歸根結底還是要順水飄流。這就是說,掌握了無為,做事順應自然,無往不為;違反了無為,做事悖逆自然,則變成另外一種含義的“無為”,無所作為,所為皆空,最終避免不了自然之道的淘汰。但是無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那樣,人們不必領悟無為,只管什麼都不幹,就可以無所不為了。無為的變化,無時不在,比如順水行舟,不是一了百了,水下會有石頭,也可能把船撞翻,這就是無為的變化,也是大道的一種自然。因此要領悟無為的存在,就要認識這種變化,這種變化,無時不在。如何認識這種變化,那麼只有“靜”,才能看清“動”,也才能領悟這種變化。因此,只有能靜,才能領悟無為的存在,所以老子告訴人們“致虛極,守靜篤。”“無為”二字是鮮明的道家哲學概念,其中含義極為深奧,因此不可能用白話文字簡單譯出。翻譯外語時直接就用二字的拼音,所以許多外國朋友會用中文說出“無為”二字。當今西方對於道家的“無為”思想極為崇尚,比如在美國就有這樣一則笑話,說是一位婦女的小孩跟鄰居的小孩打架,有人告訴這位婦女,她回答說:不要管他,無為!雖然這種理解大有挂一漏萬之嫌,但是亦可見“無為”思想在西方世界產生的影響。
84.問:學習道家修煉,應當保持何等人格?
答: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有人說,學道修煉,首先要盡人道,做一個好人,然後才能入仙道,做一位神仙。筆者以為不見得,比如做一個好人,他未必就沒有欲望;如果有欲望,那麼學道就未必合格。即使中華道家一貫反對禁欲的教條,提倡“清心寡欲”,但是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有沒有克制自己念頭的能力?他在遇到魔障出現的時候,無論是在修煉的境界之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之中,僅憑好心能不能戰退魔障?恐怕不能。所以學道修煉,僅憑具備道德資格,還是不夠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這裡所說的攝生之人,即是修煉之人,他們所具備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英雄資格。所以作為一個中華道家的修煉者,除了具備道德資格之外,還必須具備英雄資格。觀看其他祖師的有關論述,亦不難看出這一鮮明特點:葛洪《抱樸子》說:“上士得道於三軍。”三軍,英雄用武之地也,非其地不能得道。呂祖《敲爻歌》說:“尋烈士,覓賢才,同安爐鼎化凡胎。若是慳財並惜寶,千萬神仙不肯來。”此處之“烈士”,即指英雄人物。張三豐《金丹歌》說:“我今洩漏天機理,說與學道諸英雄。目前現有長生路,千萬凡夫迷本宗。”明言學道之人,就是“英雄”,而非等同於千萬“凡夫”。如果僅有道德,也許還是凡夫。張三豐《水石閒談》說:“自古忠貞節烈,殺身成仁之時,便有七返還丹景象。當其一心不動,一志不分,浩然之炁立其中而生其正,任他刀鋸鼎鑊,都視為“妖魔”試我,毫不動搖。我只收留義氣,聚而不散,凝而至堅。火候至此,則英雄之光炁,亙萬年而不滅也。仙家入室臨爐,就要有此手段。”明白說出,學道修煉,必須要有英雄資格。《水石閒談》又說:“一日無孔孟之學,天下無好人;一日無老莊之學,英雄無退步。”意思是說,有孔孟之學,可以學成一個好人;先須具備英雄資格,才能學習老莊道家之學,《水石閒談》又說:“然而衝天有志,道亦不阻英雄也。人怕軟弱不振,若打起精神,祖師亦必默助。”意思是說,對於衝天有志的英雄,學道不會受到阻擋。打起精神的必是英雄,就怕軟弱不振。陳攖寧《學仙必成》說:“為聖為賢,修仙學道,皆從克制情欲下手。可見情欲是人生的大患,能阻上進之路,能開墮落之門。不必高談闊論,淺而言之,僅求健康長壽,亦非克制情欲不可。”能夠克制情欲的人,僅有道德資格未必就能做到,只有具備英雄資格才能完成。古代修煉家有關這方面言論甚多,不勝枚舉。所以說只有英雄,也才能夠具備學道修煉的資格。因為只有英雄,才能把握得住自己的身心,因而具備學道修煉的資格。
85.問:自從第一次做靜功出現自動開始,將來是否每次做功必動,永久如此?
答:不是永久如此,等到全身放鬆、心念大靜之後,這時靜坐,身體即可安穩不動。但是,外部的安穩是一方面事,靜功進入到一定深度之後,內部丹田之炁將來或者可能會發動,這是應該預先知道的,免得臨時發生忙亂,不知如何對待,以致耽誤功夫的進展。所以形體外動和內部炁動是兩回事,須要認識清楚。只有外部形體不動,內部炁機才會積聚發動。
86.問:塵俗生活對於學道是否影響,還是應當兩不耽誤?
答: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很多做功的同志感到困惑。身處塵世之中,紛紛擾擾,自己不能完全自主,因而認為對於修煉會有影響。筆者所提倡的修煉觀,是一種廣義的修道概念,就是要在塵世中磨練自己,借假修真,方才合乎“無在無不在”的大道本色。。須知修道之事,並非一定要在清靜環境進行。古代修煉家曾云:“大隱隱於塵”,意謂真正的大修行人,隱於塵世,和光同塵,方為真修。我們在當今社會,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完全從事入靜,實際上則不允許。弄得不好,可能造成修道障礙重重,而且影響工作和生活,這樣就違背了人生之自然,也不符合中華道家理念。因而應當妥善安排,以便兩不耽誤。
87.問:閉關期滿,出關之後,請問應當依何“心法”用功?
答:所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未交代閉關期限已經多久?所做功夫行持到何等地步?無論閉關期限多少,所做功夫行持到何階段,既然經歷閉關,應當能夠取得一定程度的效驗。若論出關之後,繼續用功的“心法”,有兩點需要記取:一是勿問塵事,閉關之中,既已與世隔絕,心中塵氛已淨,念系純真,性合天道,此時身已出關,心地未必出關。出關之後,若再觸及塵俗,遽然難以適應,徒增煩惱,有害功修。必須度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心中已無“關”隘,再入塵俗,方覺無礙。二是勿妄進功,閉關期內,專心修功,必能精進,應屬進火,既已出關,應當退符,以防進火太過,火大傷身,理宜退符,以養代練。而且出關之後,環境改變,不合關內進功之需,應當隨之應變,不可妄進。所以此時應當注意文火溫養,以性功修持為主。如此用功,一是可以保持在關內取得的功行,守道不失;一是身中自然還會在原來功行之上,產生向上層次的變化。此時不求出功,而功夫更加精進矣。這都是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的必然境界。
88.問:大藥過關之後,大丹成就,丹經云丹熟應當止火,又云不可離火,止火即停止用火,不可離火則似乎又要用火,請問止火、離火二義到底為何?
答:修煉功深,小周天凝成之小藥,漸漸結成大藥,正子時來到,大藥過關,結成大丹。丹經云丹熟止火,是怕繼續用火容易傷丹,此處之火,乃指停止運用周天之火。但是止火並非無火,還需要以火養丹,故云不可離火,此處之火乃指天然真火候。因為丹成之後,有為之功,歸於無為,所以此時火候乃是天然真火,自然而然,不假人為。張紫陽《悟真篇》云:“無為也有功夫在。”即指此階段而言。
89.問:夜間睡臥之中,忽覺身中炁動,是否應當馬上起身打坐,收回此炁?
答:夜間睡臥,念想俱眠,心火自沉而下降,腎炁自升而上騰,陰陽二炁,自然和合。前述“靜則炁生”,自可產育新的生炁。炁足自動,炁動自醒。若在修煉之人,神定炁清,自然感覺格外靈敏,即所謂“時至神知”。炁動之景,變化多端,愈入高深境界,愈覺其妙。有時炁運周天,不令而行;有時炁衝關脈,不由自主;有時炁生中黃,暢於四肢;有時炁穿內臟,卻之不能;有時炁布周身,恍惚迴旋;有時外腎自舉,無中生有;有時清炁上升,如騰雲霄;……種種妙境,功到自知。而在炁動之時,千萬不可起身動作。因為內炁之生發,乃在不動狀態之下而產生,故此睡臥炁動,應當保持原有姿勢不動。倘若改變姿勢,其炁必散,再無動機,而其景自失,無處可覓。此乃經驗之談,亦非深入此境界而不可知,關係甚大。有人妄談睡中炁動,應當馬上起來打坐,乃是未經真修實證,僅憑想當然而言,猶如癡人說夢,誤導於人,怎能輕信!再者真炁生發,乃自先天混沌中來,不識不知,靜極生動,雖覺悟而無念生。倘若念頭一動,起身打坐,雖非邪念,亦屬濁源,其炁必濁,先天已失。有人惟恐真炁走失,急忙起身打坐,不知揠苗助長,破壞先天,“生爾處即殺爾處”,已然失去道機,使益處反損。故此睡臥之中,炁動而覺,應當保持原有姿勢不動,此時以“勿忘勿助,若存若亡”之訣(此乃無意之意,有意必害道修),順應此炁之自然動靜,則真炁自回,無需搬弄後天採取功夫。訣曰:“不採之採,乃是真採。”蓋真炁愈純,而愈嬌嫩,得之亦易,失之亦易,此中微妙,不可不慎。
90.問:煉神還虛的功夫完成之後,還有功夫存在嗎?
答:煉神還虛之時,命功已經完成,以後就是純粹性功,即煉虛合道的功夫。雖曰性功,在命功方面,身體上的變化依然還有,不過此時已是自然而然,不由人為。因為道家修煉,強調性命雙修,命功有限而性功無限,故此還有功夫存在。張紫陽真人《悟真篇》云:“無為也有功夫在”,就是這個意思。不過從煉神還虛,進入煉虛合道的階段之後,功夫已然達到無為層次,只需保持心性,合於清靜虛無之大道即可。這時就看平時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依其層次而定其證位。北七真之中的譚處端真人,在煉神還虛之後,總覺在性功方面有所欠缺,需要有個機會磨定心性。恰在此時遇一醉漢,迎面問他:“你從何來。”譚真人尚未回答,醉漢照臉就是一拳,打得齒斷血流。譚真人面色更加和藹,將斷齒吐在手上握住,微笑著歌吟而去。街上的眾人見到醉漢對真人如此無禮,怒不可遏,遂欲扭送醉漢見官問罪,譚真人反而為之開脫。大師兄馬丹陽聽說此事,稱讚說:“一拳消盡平生業。”這就是煉神還虛之後,還需要在性功上磨礪自己,方能真正煉虛合道,以造就大成之功。
91.問:存想的功夫,是不是在修煉之中起主導作用?最後的陽神出竅是不是依靠想像而修成?曾聞練氣功的人三天可以結丹,一月可以出陽神,若非想像如何能成?
答:這個問題提得荒唐,是不懂道家修煉的說法。缺乏真修實證,僅憑字面想像,妄斷臆測,如何能夠認識丹道之真面目。須知存想的功夫,僅僅是為了集中自己的心神的一種法門。從事存想的功夫,在丹道之中也只是凝神的一種方法。而且存想須要用意念,是一種有為的法門,這種法門在丹道之中並不重要,甚至反對使用,因此存想之法,決不能夠有大成的希望,更遑論其在修煉之中起主導作用了。真正道家修煉性命功夫,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層效驗地去完成,丘祖言:“挨排功到自周全。”陽神出竅的功夫,就像播下一粒種子在土中,從最初冒出黃芽開始,逐漸澆水施肥,專心護理,經過相當時間的生長期,自然會開花而結果,決非憑藉空泛想像就可做到。又像男女精血成卵,女子十月懷胎,自然就會產育嬰兒,也根本不是依靠什麼想像。如果僅僅依靠想像的功夫,動用意念,就算費盡心機,也就可能會像現代流行的氣功一樣,三天就能結丹,一個月就能出陽神,可以到地球之外,可以和外星人見面,這些根據想像十足可以完成。但是這些盡屬虛幻,不過是鏡花水月,畫餅充饑,如果弄假成真,誤入魔道,倒是容易,導致神經失常,也不在話下。大概薰陶氣功的神侃胡聊甚多,誤以為丹道修煉也是一回事。這裡也就是道家修煉和時髦氣功的一個嚴格分界線,不可同日而語。像氣功那樣,把自己的所謂“神”搬弄出來,只憑想像就可以離開肉身,靈魂出竅。這個“神”並未和“形”在一起經過鍛練,是個如風似霧的陰影,就算抬舉他們的說法,勉強可以稱為“陰神”(真正丹道意義上的陰神,在此層次之上咫尺千里)。這種想像的東西,毫無用處,既不能夠出竅離身,更不可能具有神通變化。只能自欺欺人而已,如何能夠與丹道同日而語。
92.問:童子修煉,是不是比年長的人見功快些?
答:如果從道家修煉學的角度而論,一般而言,童子修真,的確是比年長的人見功要快一些,相對來說是這個情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從性功修煉的角度而論,童子先天的成分居多,即一般所說的“天真無邪”,因而後天雜念較少,容易進入真心清靜的境地。第二從命功修煉的角度而論,童子之體,精炁神三寶沒有虧損,因而不必去做煉精化炁的功夫,可以省去一大步。因此童子修真,一旦進入正軌,將會突飛猛進,直超頓達。而且童子具有的先天靈性,尚未遭到後天破壞,原來就合乎於大道本體,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相對而言,年長的人若要入室修煉,須要首先培補虧損,蓄養精炁神三寶,三寶充足,返為童子之體,然後向上的功夫,才能與童子相當。可見童子修煉,要比年長的人見功快捷。但是利與弊,往往是一件事物相對存在的兩個方面,童子修真比較年長之人,也有其短缺之處。比如童子身體正在發育時期,逐漸進入後天利欲世界,尚未經歷過紅塵烈火的鍛練,是鐵還未練成鋼,功夫進展雖快,可是難於保守。而年長之人,因為閱歷較深,對於紅塵諸境,已經具備足夠的定力,特別容易放下。所以童子見功雖快,保守不易。觀見歷代修煉祖師,童身成道者,只有藍采和、謝自然等少數幾位,較年長成道者人數為少,也是這個原因。
93.問:青少年與中老年人,二者修功有何不同?
答:青少年多是童真之體,精炁神三寶充足,命基堅固,後天東西較少。而且青少年沒有結婚,未經男女交媾之事,所以命寶外漏沒有形成熟路,其精尚為先天元精,可以省去“煉精化炁”一步命功。因此可以直接從性功入手,以性攝命,完成性命雙修,即可功成道備。在整個修煉的層次而言,中老年人,多屬虧損之體,三寶不足,命基動搖,先天東西較少。而且中老年人已結過婚,其精外漏成為熟路,難以固住命寶。因此需要從性功靜養入手,待至陽生藥產,再作採取,以補命寶。在修煉階次而言,必須要經“煉精化炁”一步。當然這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二者之間並不完全絕對。有的丹經,講述中老年人之修功,先從命功練精入手,有作有為,搬弄後天,是一種淺層次的丹法,難以結丹證道。做得好,僅可健身;做得不好,還能添病。所以筆者講述中華道家修煉學,無論青少年還是中老年,究其築基之功,皆須從靜功修煉入手。
94.問:學道修煉的人,真的能夠打破生死規律嗎?
答:學道修煉的人,從來不相信“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否則順從生死,何必修煉?所以學道修煉,貴在能夠把握自己的生命,進而做到控制自己的生命,超生了死,打破生死規律。張三豐祖師云:“順則凡,逆則仙,只在其間顛倒顛。”就是說中華道家有顛倒的手段,可以使生命逆行,反奪造化,這才是中華道家的真實力量之所在。比如動物之中,亦有千年龜齡;植物之中,亦有千年古樹。據說鹿在睡覺的時候,以嘴抵住穀道,可通督脈,因而可活千歲。人為萬物之靈,自然可以長生。既能服藥致死,定可服炁長生。如今克隆技術,尚能複製生命。這些都不是僅靠明心見性的精神功夫所能達到的,必須要做性命雙修的丹道功夫,修成純陽之體,使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方能做到。張紫陽祖師《悟真篇》云:“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95.問:一個普通人,從事內丹修煉,請問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最終修煉成功?
答:中華道家修煉,是一項實際的功夫,來不得半點虛假,因此需要步步印證。若問需要多少時間才能修煉成功,因為每個人的資質均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這就很難嚴格劃定一個確切的時間。過去丹經書中,為了便於初學起見,勉強劃分出來一定的時間表,但也不能就算正確。這就是:“百日築基”,是在築基練己階段,又為煉精化炁階段;“十月胎養”,是在煉炁化神階段;“三年乳哺”,是在煉神還虛階段;“九年面壁”,是在煉虛合道階段。這個時間表,是指整個內丹過程的成丹、養丹、調神、出神而言。因為內丹又稱“道胎”、“嬰兒”,如同生人懷胎,順則生人,逆則成仙,所以就模擬懷胎成人的過程,而定出修煉內丹的時間。開始修成內丹,如同女子受孕,約需百日的時間,故曰“百日築基”;之後就要養丹,如同孕婦懷胎,需用十個月的時間,故曰“十月胎養”。養丹之後,丹熟需要調神,鍛練逐漸離開色身,如同哺乳嬰兒,約需三年的餵奶時間,故曰“三年乳哺”;調神之後,陽神出竅,身外有身,脫殼升舉,成為仙人,如同小兒長大成人,約需九年的時間,故曰“九年面壁”。整個過程的時間表,加起來約需十幾年的時間。其實是很勉強的規定,與具體修煉時間有所出入。比如百日築基階段,在童真之體而言,可能百日之內就能完成。因為童體不需要培補三寶,直接做到性命合一,就能結丹;可是若對中老年人而言,首先需要培補虧損,這樣僅有一百天的時間往往不夠,甚至有的老年人做修煉功夫,縱然盡其晚年歲月,連補虧損的功夫都不能完成,三寶難以補足,不能返還成為童體,更遑論結丹了。可見這個時間表實在不可靠,豈可盲從!而且“九年面壁”之說,“面壁”本來是個比喻,是言其出神之後,已為仙人,此時心如壁立,迥非凡人。但是到了學佛談禪的人口中,又指斥為神仙家仿效達摩面壁的典故,屬於東施效顰,於是乎冷嘲熱諷譏笑一通。可見這個時間的劃分,實在不算高明。今人學道之時,如果關心成功的時間,不妨勉強按照其中的時限,去驗證自己的功夫。比如可以專心做功一百天,從事築基的修煉,然後百日之後,驗證個人是否完成了築基的功夫。如果已經達到了築基的效果,就算這個階段完成;如果未能達到築基的效果,就再增加時間直到完成為止。這樣靈活運用,才不至於被舊說所誤。
96.問:道家修煉學,有性功和命功的說法,請問性功和命功能夠分開嗎?在具體築基練己、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修煉過程之中,性功和命功如何劃分?
答:道家修煉學,有性功和命功之分別,那是為了方便說法起見,是為了讓人們利於領悟,所以有此分別。其實性與命本為一體,在大道而言是混沌無體,道本為一,法亦不二。《莊子》中有言“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即“朝三暮四”與“暮三朝四”的典故,意思是說無論如何變換說法,其實都是一個東西,宇宙是統一的,能量是守恆的,物質是不滅的,生命是連接的。這是道家的哲理,也是修煉學的法則。試看在道家修煉的具體行持之中,即使有性功與命功之別,即性功為精神修煉,命功為肉體修煉。但是就命功修煉而言,所有肉體上的每一個修煉環節,離開精神上的作用,人就是一樁死屍,能夠進展功夫嗎?就性功修煉而言,所有性功過程之中的每一個環節,如收心、止念、入靜、聚性、凝神等等,離開肉體,將何處施行,橫豎不是一個脫離肉體的陰魂,在那裡遊蕩用功,脫離肉體的靈魂,也只是一個死靈魂而已,如何修證長生大道?最初是有為的命功,離開精神支配將寸步難行,這裡是說命功離不開性功。最後無為的性功,離開肉體還是寸步難行,即使陽神出竅的功夫,末了還是要“火化金身”,把肉體軀殼焚化之後,才能脫質升舉,飛升而仙,說明性功修煉離不開命功。所以說性功和命功不能絕對分開,上乘功夫的內丹修煉,更是性命混融,合而為一,頓悟直超,無有性命之別,惟有天人感通而已。相對來說,為了啟示初學,免得無落實處,抓摸不著,便有性功和命功的說法。就整個築基練已、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修煉過程之中,性功和命功的劃分而言,可謂精、炁為命之本,神為性命各半,虛、道為性之體,因此可謂煉精化炁是命功,煉炁化神是性功與命功各半,煉神還虛全是性功。至於築基練已,有從入靜養神入手的,可謂性功;有從練炁練精入手的,可謂命功。功夫到時,自可明白一切名詞說法,皆屬為了教化修煉而設。功夫成就之後,名詞成為虛設。倘無實修,不可測其真義。
97.問:中華道家所言“性命雙修”,以及“只修性,不修命”,和“只修命,不修性”,三者相互比較,到底有何分別?
答:性命雙修,上面已有所述。所謂“只修性,不修命”,是說只是修養心性,不做練炁練精的功夫,這種心性沒有和精炁在一起鍛練,只是一種陰靈,即使脫離肉體之後,也只能陰神出竅,脫殼而去,中華道家謂之鬼仙,又稱靈鬼。而且不做肉體上的功夫,也難以做到長壽延命。而且難以控制肉體,心性亦難以達到圓融。縱使修成陰神,在丹經上說,陰神只能有大約五百年的駐世壽命,五百年後就會自然消亡,否則也只有投胎、奪舍、借屍、轉生等四條出路。這種陰神,歷代中華道家修煉人士多有所批判,如呂祖曰:“只修性,不修命,自古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張紫陽曰:“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還入身。何似更兼修大藥,頓超無漏作真人。”所謂“只修命,不修性”,是指不去修煉先天元神,僅從搬弄後天精氣入手,做有作有為的功夫,用意念,求有形。這個後天之精氣,如果不能以先天元神陶溶為先天虛無之炁,則僅可健身養生,決不能出神達化,更不可能超生了死,長生久視。呂祖評曰:“達命宗,迷祖性,恰似鑒容無寶鏡。壽同天地一愚夫,權握家財無主柄。”伍柳派的功法,即存在此種弊端。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氣功,亦流入此弊。
98.問:丹經道書上面,有的提到“危險”之說,令人望而生畏,請問做修煉功夫真的會有危險嗎?
答:危險之說,是過去的修煉祖師,為了慈悲度人,擔心學道的人不得其法,所以在有些關鍵地方,以“危險”二字提醒學子。但不一定就是真的多麼可怕,所以不必望而生畏。因為道家修煉,師法自然,皆是古代修煉家數千年來經過自己的身心證驗得出的真法真訣,依之修習,決無危險之可能。只要能夠做好築基的功夫,真心清靜,合乎自然,則修功自然而然,妙本天成,並無“危險”可言。所以做得好,則功夫逐漸遞進,不斷進步,直至大成;做得不好,則功夫也無妨害,最多停滯,不再前進。這就是上乘大道,只有一條正路,沒有其他不良情況,也是正道和旁門的根本區別之所在。對於初學而言,功夫多處在入靜調息的淺層次,所以更不必擔心,不會有可怕的危險。有的身體如果存在病疾,就要先從治病入手,恢復健康,免得對修煉功夫造成妨礙。有時學做修煉的人,就存在這個情況。如果用修煉的方法治癒疾病,往往也會產生神奇的療效,但是須要注意順乎自然,循序漸進,就能達到目的。對於高層次的丹道修煉,才要注意防危慮險,因為功夫層次越高,則危險的可能性越大。好比爬山一樣,越是靠近山頂,則摔下來的可能性越大,修煉也是這個情況。不過修煉入此層次,則經驗、悟性和智慧、功力已超越常人,足可應付裕如,何必抱杞人之憂?
99.問:開始做修煉功夫,而又未得到全部口訣的傳授,那麼在修功達到某一步驟之時,對於下一步的功夫口訣如何得知?怎樣才能得到全部的口訣呢?
答:這件事情,不宜盲目追求。前面已講並非要得到全部功夫的口訣,然後才能入室下功,一直修到功成。有人以為對於深層的口訣得不到,好像就修不上去,這是一種誤解,這種誤解和實際修為是有一定距離的。須知修煉功夫,貴在真修實證,應當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去走。對於初級的功夫口訣,因為較為容易明白,所以比較容易得到傳授,功夫也比較容易獲得進步。但是若無實際功夫的造就與開悟,對於深層的功夫口訣則很難真正領悟,同時也無法正確運用。換言之,即使得到了所有的功法口訣,亦非等於得到了所有的功夫,所以開始沒有必要追求所有的功夫口訣。而且做功之中還存在許多細節,每個人遇到的問題又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很難保證得到所有口訣,就能一定修到成功。相反,其中還有許多步驟的精微之處,需要修煉者隨時隨地去求師和領悟,然後才有可能真正明白,功夫才能逐漸進步。所以不可迷信所有所謂的全訣全法,也不必追求全部的口訣。必須真正走過這條路的人,腳踏實地,真修實證,才有可能徹底明白。對於修煉功夫而言,只求能夠逐漸進步,所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然就會層層遞進。修到某一步驟之時,自然容易得知下一步的功夫口訣。比如說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到了天安門,再問到王府井怎麼走,自然就有人能夠告訴你。丹經書上有時會說做到某步功夫之時,自遇明師指點,或自遇有緣傳授,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道家功夫的妙處,用丘長春真人的話說就是“挨排功到”。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必追求得到所有的口訣呢?相反,功夫未能修到很高的層次,對於深層的口訣又怎麼能夠領會呢?假使追求的話,作為明師恐也未必傳授;功夫到處,自然就會遇到明師相傳。所謂“道不妄傳”,亦含此義。
100.問:學習道家修煉,是否需要將全部功夫口訣得到之後,才能正式用功?
答:不一定。道家修煉,是要從腳下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去做真修實證的功夫。所以只要明白初級功夫的道理和方法,即可正式用功,不一定要把全部功夫口訣得到才行。而且功夫進展的層次,在初級功夫而言,可以對於丹道整個過程有個大概的瞭解。但是具體向上的功夫景象,如果修煉未到彼等地步,則不易明白,所以無法弄清。再則倘若因此造成誤解,在思想意識之中盲目追求某種景象,又會形成對於功夫進展的負面影響,可能會走彎路。就筆者個人的修證道路而言,很多修煉學上的實際層次,都是先有功夫上的印證,回過頭來才能明白。所以道家修煉學,和其他文化學術有所不同。一般的文化學術,須要先學而後致行;道家的修煉學術,須要先行而後致學。這是道家修煉學學術體系的獨特構成方式,行而後悟,悟而後知,學在行中,用以致學。《道德經》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曰:“無為而無不為。”曰:“不出戶,知天下。”皆含有這方面的義理。具體在功夫的修煉過程之中,也不是得到全部口訣就能萬事大吉。因為在功夫的進展之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不像玄虛空談,可以任憑個人的意思去發揮。必須有過來人的經驗點化,才能指破疑迷,少走彎路,精進修功。所謂:“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這就是說即使得到全部口訣,還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明師點化,才能徹底了悟。所以修煉之人,自始至終要有一顆謙虛的胸懷,以得道仙真留傳的丹經道書為師,以真修實證、明道通玄的過來人為師,甚至以天地造化為師,腳踏實地,勤而行之。庶幾乎終有一日,徹悟大道,會通造化,得其一而萬事畢,明其一而萬化安,長生久視,長樂無極,短暫人生,不枉來此一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