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称为自由的状态――序曾金燕《自由城的春天》
作者:余世存
一.
当金燕把她编辑的诗文集交给我过目的时候,我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将会犯难。她给出生不到一周岁的宝宝写的儿歌、胡佳从狱中给宝宝写的信,金燕自己的诗,朋友送她们的诗,这些东西从文学的角度看有多高的价值呢?我以非常挑剔的眼光阅读这些诗文,读后对自己感叹:文学仍是我们的,自由、爱、尊严和高贵这些生命的意义仍属于我们汉语。只要我们对现眼的时文背过身去,我们就能触摸到生命的温暖。
是的,无论文学史上有多么动人甚至极致的童谣,有多么优美或深刻的狱中来信,有多么孤独幽静的絮语,语言文学仍要求每一代人的答案:这一代人的生命质量如何,对生存的理解如何,等等。甚至说,人们跟时间、生命的迎面相撞,不是来自于文学史,而是当代人的表达。对当代汉语来说,这一表达有着文明都难以理解的困难。大陆中国的状态,一方面是污染和匮乏,一方面是繁华和过剩,一方面是专横的流氓和仁慈的权威,一方面是无望的小民和执着的勇士,一方面是荒淫无耻,一方面是庄严的献身……
当代汉语在空前的中国劫难面前目不暇接,它失去了想象力和解释力。上帝无言,百鬼狰狞,汉语不再是一种普遍可传达性的语言。它是各人自说自话的东西,是各家各派的私语,是一种方言中的方言。在北京晚报和南方报纸之间,在左派和右派之间,在金融界地产界巨头和街边小贩之间,在专家教授和失业青年之间,在海归精英和艾滋病人之间,……汉语是不可通约的。更不用说,北京发布的语言难以为台湾、新疆等地区所欣然接受;而在国际社会有着多年交流经验的达赖理解不了大陆中国的语言。老子曾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真正的语言成就可以让道、天下、生命成全人。但成为方言的当代汉语是如此的低劣,以至于向往拼命挤进大都市的人
们,无法从当代汉语里找到存在的感觉,他们只能以亲证的方式,做驴友,体验农家乐,出国瞎球转,来获得关于自然、乡土、文明的美和多样性。
大概要到很久以后,这种文明难以看清的繁难才会呈现它应有的或悲怆或闹剧式的面容。即使有接近真相的总体性解释,这种解释也只属于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花果飘零,薪火相传。对于不去寻找的人,他永远找不到,永远不知道精神的高度和生命的自由,他不知道生命的自我完善和同胞们向文明提交的答卷。这就是我一方面痛心疾首于当代汉语,一方面为当代汉语的可能成就再三致意的原因。我希望我们的当代汉语成就能够不羞于时空中的对话;我希望强者的话语、多数的话语能不傲于弱势和少数者的话语,一如后者不卑不亢于前者;我希望当代汉语既不骄于传统汉语,又能跟后代人之间有着悠然神会莫逆于心的遇合。
二.
金燕的诗将这些中国状态,甚至解释、愿心,全部剥离干净。她出于本能地从一个生命的立场打量世界,玉兰、红杏、蝴蝶、蜜蜂、蒲公英们都有着生命的欢乐。在金燕的眼里,这些动植物都是张开双臂在迎接生命的。"樱花瓣瓣轻轻舞|梨花淡淡飘飘落|迎春串串新鹅黄|杨柳依依出青芽|紫色地丁遍野跑|斑斓风筝天上飞。"
金燕在儿歌中把自己儿童化了,或者说她在诗中回到了生命的开始。天真、纯洁、明净、欢乐、博爱。"海浪轻轻拍|宝宝快快来|好多鱼和虾|看谁游得快。""一只蜻蜓飞进来|飞进我的家|娇小柔弱含泪花|到处找妈妈|"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一个夭折的生命,金燕许愿说要唱歌给她听,金燕写道:"她在云端,微微笑。"没有任何其他的深思言说、没有其他的拔高或修饰。一切都单纯、直观。一切都像鲁迅梦中的好的故事:"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但在金燕孤独的诗思中,这些好的故事却一下子不见了。生存的残酷现实,使得"观世音经过,落下慈悲的眼泪。"而伟大的中国女人们,"遥远的荷兰|有一朵风信子|叫天安门母亲|饱满的花苞,|红艳啊|赛过鲜血"。虽然金燕仍寄予了那叫曾金燕、袁伟静的花朵的美好,"风车的王国|有一朵水仙|叫曾金燕|晶莹的花瓣|纯洁啊|赛过珠穆朗玛峰的积雪""平静的湿地|有一朵鲜花在大地深处绽开|叫袁伟静|几经磨难|柔韧啊|赛过大洋深处涌动的暖流",但金燕的梦却是紧张的,"我生活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三个国保坐在我的车里,等着要限制我的自由|我开始爬山,国保在山下追赶|我爬到山顶,张开双臂|往下坠落|飞翔的感觉"。
这大概是汉语史上第一次把国保写进来的诗,这不是诗,也不是梦,而是生活的真实。一个弱小女子、80后新人类的生存真实。但这个了不起的女人有能力承受一切的残酷,甚至对国保、对专制机器,她也没有表现出对等的仇恨,她的仇恨不是以血还血,不是反击、毁灭、恶攻,而是一种轻蔑,一种人性的审判。"今天是胡佳35周岁生日,我给他写信,却不知如何下笔。心绪烦乱,审查信件的人们,总是那么讨厌。"
三.
三年前写"刀在心口之上"时,我感叹:
东方的白夜呵,广漠的四野因你昏睡
人类从未有过如此长久的混沌
笼罩孔子、愿跟你同归于尽的穷民
如今又收受青春的燃烧和馈赠
漫漫长狱的死死生生,有太多的变化
唯有进化的意志为你吞并
那吃人的跟你一样是自得的了
因为林昭死了,对你的怀疑已经无声
你要有光,丛林和猪圈独步东方
那苟活的也成就了苦闷的象征
因为林昭死了,生命的忠贞已经死了
那不和谐的是她自由的身体
不驯服的是行尸走肉们窒息的灵心
因为林昭死了,东方的微笑已经死了
没有人死得这么勇敢,也带走了勇敢
留下一村的香火,势利和怯懦。阿门
我其时只为想到林昭心痛,没有想到:纪念的、随喜的在进行他们的仪式,历史上的人物被翻来覆去谈论、赞美、歌颂,而新的微笑、勇敢依旧孤单。比如丁子霖母亲,比如袁伟静,比如曾金燕。林昭在狱中曾经绝决地说,上帝啊,我太累了,我不救他们了。实际上林昭仍救了他们。一如我们,或者曾金燕们已经不愿意想到我们,但她们仍救赎了我们。起太史公于地下,他一定会给这些为救赎衰败文明的烈女子们作传作纪。
我曾经说,"我们生存的安全和福祉要弟弟妹妹甚至是下一代人来争取,让我这样的书生总觉得羞惭。"这也是今天中国的真实。整整两三代中老年中国人都活在猪圈中,多是被绑票的斯德哥尔摩患者,信仰被劫持了,财富被劫持了,权利被劫持了,人性的尊严被劫持了……整整两三代中国人多为眼前的实惠小利所纠缠,多是他们自己说的"如果你不能反抗强奸那就享受吧"的庸众和戏子,多是他们搞不过它就加入它的中国优胜法则的信奉者。在这样形格势禁的中国繁荣里,不能游戏却想飞翔的年轻一代当然碰撞上专制的罗网,无能游戏却得生存的弱势者们当然只能享用被压榨被侮辱损害的盛世筵席。
但让我们记住我们中间的勇敢和微笑吧,让我们记住。
正如一个叫"沉静与游走"的网友在"微笑的日子――致曾金燕"中说的:
莫非,你就是传说中那只
报春的燕子?
但以飞翔的高度,
纵是鹰翼也无法与你比拟
为此,应该给你别样的命名
那个名字叫:侯晓天、王之虹、储海蓝
叫刘霞、陈明先、傅湘、贾建英
也可以用一种遗憾的语调读成:
金燕明……
在所有的汉语诗歌中
燕子是先知的别名
我们不能象英文写作的诗人那样
无限地钟爱夜莺
为此,请原谅我们:
以你瘦小如家妹的身影
去试探季节的温度
四.
读金燕的诗是一种慢。这是一种诗道。在这种阅读中,尘世的忧患、恐惧、欢爱、忙乱,等等,全部归零。金燕有能力让我们重新开始,她的诗配得上生命给予我们的礼物:自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以丢弃这一礼物为代价而苟活,但金燕的诗找回了这一礼物。时间在打量时间,生命在打量生命,我们获得了生命的本质:自由。我们仿佛一无所有,又像是蕴含了宇宙间的生命元气,淋漓尽致而有着在宇宙间动静的无限可能性。
金燕几乎是相当成熟地洞悉了这种自由。她解析自己的名字:"沉重的金,自由的燕。"她可以轻松地写猪的生活:"挺个西瓜肚,|迈着老鸭步。|一个孕妇逛公园,|一批密探跟踪保和谐。"她问月光"如何面对无休止的暴力和谎言",问太阳"如何面对不断绝的恐惧和杀戮",最终自己做了解答:"他不说话|低头仔细寻找|阳光没有照射到的地方|高墙阴影里|观世音足底生莲走过"。她被现实限制了人身自由,但正如曼德拉说的,自由是她们的报酬。
社会身份上的弱者如何获得自由,如何表达高贵和尊严?金燕给了我们示范。她借儿歌和诗思救赎并荣耀的汉语成为普遍可传达性的,只要我们愿意抓住时间,我们就能从金燕的话语里体会到生命的潜德。我们在这一短暂而慢的阅读中所获得的,远大于高于长年累月的忙碌奔波,远大于我们纠缠其中的快速剧变的中国生活。是的,当舆论谈论中国崛起复兴之时,地震中如土豆一样闭眼的孩子们正无声地呼告:我们也是一种证明。当专家和戏子们闭眼陶醉中国繁荣时,雪灾雨灾矿难空难中的子民们请求汉语见证:他们也是一种事实。当我们的国家总理一再为中国的繁荣而频繁地以泪洗面时,无数无告的中国穷民也希望总理为他为她为他们流泪。当人们激动于在中国体育领域里称霸世界时,无数的艾滋病人正绝望地为作王称霸的中国作证。当学者们研究说"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了时,被戏剧化的贱民阶层、中国农民们正沉默地代表了一种生存共识。当警察、国保、媒体、强权都说建设和谐生活时,曾金燕说,是的,我也是中国生活的一部分。而现在金燕把这一部分写了下来,她本份而节制的文字正是尼采顶礼的文字:一切文字中,我独爱以血和生命书写者。
显然,跟繁荣崛起的中国生活不同,金燕表达了中国状态的另一面,这是弱势的、几乎无望崛起的中国人民的一面。孩子被杀19年仍在寻求正义的母亲、黑砖窑工人的妻子、地震中受害学生的家长、禁语失语只能做俯卧撑的男友,这些近乎宿命的弱势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是繁荣中国不能否认的"这一个"。如胡佳所说:"小鸟也有母爱,麻雀也有尊严。"金燕表达了"这一个"的尊严和高贵。金燕说:"弱者的反抗,不是斗争,不是运动,不是刀枪兵刃。弱者的反抗,也许只是沉默,也许只是不服从,也许只是守住人类美好的本性,也许只是默默地爱一个人。上善若水,专制能镇压、消灭和水一样看似柔弱却无处不在无处不往的东西吗?不能,我想专制也许能暂时筑坝拦截一股水流,却永远也阻挡不了它滋润万物。"
五.
金燕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家。这个家不单指她的家庭,也指她守护的汉语。这个家很高很大,一层一层的空间都足够大,容下了玉兰、蝴蝶、海浪、蜜蜂、绿度母,从顶上则可以自由地飞翔。这个家里丰富、美丽,充满了爱。
胡佳给宝宝的信里写道:"5月13日是社会大众和政府正式全面投入救援的日子。许多最早的救援队就在这一天艰难抵达重灾一线。地震灾害让我们整个民族都在这一天警醒起来,太多太多的普通人自发伸出援手,救与被救,爱与被爱,没有人袖手。平凡的人们做着非凡的事情。每个从废墟中生还者的故事都是一段传奇。就像每个宝宝降临人世一样都是生命的奇迹。5月13日,这一天意味着为生命尊严不惜一切代价。小宝,将来长大了你会补上这一课,知晓你半岁的时候发生的故事。你会明白你半岁的这一天是大爱湍涌的日子。它的意义属于你也属于咱们每个中国人。"写这封信时的胡佳还在狱中,"距回到宝宝身边还有1123天",但他的字里行间没有一点仇恨,他传递的平和爱意也那样自然、平实。生活在这样亲人中间的金燕有着足够的爱心对待我们的语言,她回答了思念、爱情、社会和谐,她表达了生命自由的中国涵义。甚至跟追求自由的信众们不同,跟演绎自由理论的学者们不同,金燕不仅在表达自由,而且在自由地表达。
一如文明曾为20世纪处于革命动乱中的中国人命感伤一样,后代人也将为我们当代命运的罪错苦难而痛惜。但年轻的金燕却已经为自己建设了一个美好的家:守住人类美好的本性,爱一个人。因为这种存在,如读者所知,金燕的爱施及了每一个人。因为这种存在,金燕的语言有着不被权力和市场所污染的明净,有着不为时尚左右的纯真。如众所知,有这样语言的人生家园是充实的、幸福的、可传之久远的。
我们中国的圣贤们曾思考故土故国的本质含义,所谓故土者,有乔木之谓也,更有乡贤野老之谓也;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当有世臣之谓也。以此看当代中国,我们其实都算是背井离乡的人。但漂泊中的金燕以自由的飞翔给自己吟诵出了观世音、绿度母、天使、天父、外公、奶奶,这是我们故土故国的乔木、乡贤野老、世臣。我们在其间安置自己的身心、灵性、微笑和勇敢。这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之家。以此看当代中国,所谓家国者,非有威享家长之谓也,非有仁慈权威之谓也,非有三房两厅、名车别墅之谓也,当有语言、诗心之谓也,当有自由之谓也。
是为序。
2008年8月30日
——《纵览中国》首发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刊登日期: Tuesday, January 10, 2012
关键词: 曾金燕 自由城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