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刊《求是》雜志談道德(匪共2B雜誌集體筆名的來由很齷齪!)
來源:法廣
作者:上海特約記者 曹國星
昨天(1月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的中共中央黨刊《求是》雜志刊發署名“秋石”的文章稱,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而非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
“秋石”本是一味中藥,又名為“人中白”。因與“求是”諧音,被《求是》編輯部用於集體筆名。近年來,《求是》雜志多次以該筆名刊發寫作組文章,話題多為抵制民主化、政治體制改革和強調意識形態管制等,被認為是近一階段中南海意識形態強硬化的風向標。
《求是》該文稱,目前,中國包括道德在內的社會意識形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樣、多變的復雜情況。總的來說,中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文章認為,目前中國社會道德問題僅表現在“一些時段、一些領域和一些人群。”
首先,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範(法律、行政和道德等)衝突的時期,舊規範往往失範,新規範尚待建立。其次,是現有道德嚴重失範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
文章也承認,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並說,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
文章探討了“體制不完善”導致道德敗壞的機制。例如,一些官員貪污腐敗的問題,雖然表現為官員的敗德,但深層次的重要原因,是錢權交易多發頻發,而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卻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而仇官仇富現像,雖然表現為社會成員的非理性心態,但深層次的原因,是社會收入差距拉大、貧富不均造成的社會心態失衡甚至扭曲。
文章強調,目前中國社會輿論對道德失範現像有“放大效應”。作者說,一例敗德的突發事件,會引起一些“小報小刊”和“網絡媒體”的“亢奮、躁動以及持續、深度”的“追蹤報道”,道德“滑坡”的輿論也隨之“鋪天蓋地”般傳播開去。
對這一說法,批評者認為,以此文章邏輯,似乎是在論證官方新聞管制和輿論粉飾的必要性。
[ 本帖最后由 無恥下流 于 2012-1-3 20:2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