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球湿抱发明了个新名词:“舆论角色”。大概就是国人说的“名声在外”吧。混球没有注解,俺只能这么理解的。
自骆家辉出现在美国政坛,又刺激了统战的嗅觉。重新使出了血缘论的老套路套近乎。那知人家是地道的美国人,自然是“美国价值”,尤其任职商务部长屡次与tg强硬表态,白白的“美籍华人”宣传了一通,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要说这个“舆论角色”(知名度)拜tg所赐。
伎俩失灵了,懊恼、愤恨自不言说。此人居然被奥巴马派到了中国这个地界。轻装简行、亲和友善、自然随和。习惯了“鸣锣开道”的天朝子民们这回倒是不习惯了,舆论一片赞誉之声,顺便调侃了天朝的父母官。着实让tg挂不住脸面了(有脸无脸还是个疑问)。
新仇旧恨齐涌心头,你这不是让老子难看嘛。这还是在老子的地界里,在美国你小子就是裸奔关老子屁事,在这里的“舆论角色”老子说了算。这还有个大使的样子嘛。老子以后出门还要封它几条街呢。弄个什么会还得把“人民”清出家门呢。这让老子难受的。
让混球们发个“舌”论,就说这个“高风亮节”是跟老子的祖上学的。我勒个去,骆大使知道井冈山是大头朝上还是朝下嘛。就算是这样吧,您的传家宝让别人弄了去,您不也是数典忘祖的败家玩意嘛。
不就是个驻华大使嘛,还是个美国的,别国的先不管。先教教这个姓骆的“好好做大使”----“经济舱”不行、“背包”也不行、“炸酱面”更不行---“丢不起那个身份”。。。。。。。。。。
那么,骆大使的“舆论角色”到底是超出了还是降低了?
[
本帖最后由 chengshilaji 于 2011-9-22 23:2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