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和安内
1936年是中国全面抗战即将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国内形势仍然不乐观,也就是所谓的内忧外患,但是机遇仍然是有的。
1935年,中央主要进行四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围剿红军,消灭地方军阀,和日本继续周旋,备军备战准备全面抗战。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一项坚持先安内后攘外的主张,而安内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消灭红军。
为什么这样?因为作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领袖,作为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都毫不吃力的明白这个政策的必要性。
当时中国的形式,其实在历史上也不罕见。
最贴切的莫过于明末的三家战争。
满清和日本同样控制中国东北,军事力量强大,积蓄力量准备南下进攻关内的中国。
而中国内部,红军和地方军阀几乎和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军没有区别,都在以用饥饿贫困的农民和中央政府作战,试图消灭现政权,取而代之。
以崇祯皇帝为首的中国政府采用了先攘外后安内的政策。
明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部在北方用作对付满清辫子兵,虽然屡战屡败,但由于其尚有顽强的实力,迫使满清不敢大规模南下全面作战。
满清兵虽然和明军作战几乎全部胜利,但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同时畏惧明朝中国的人多地广,清军最远的试探进攻不过打到山东。
而明军使用二三流部队对付李自成等农民军部队,结果得到灾难性结果。
明军二三流部队在初期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股起义军的战斗中很顺利,他们曾经把张李两人包围在车箱峡,饿死了其中大部分人,迫使张李余部不堪作战的3万人全部投降。之后也在潼关李自成部队打得全军覆没,李带领残余的18个骑兵仓皇逃走。他们也曾经在四川把张献忠从十多万打的还剩1000多人,甚至俘虏了张献忠的妻子和几个妾。
但明军分兵北线和南线作战,对付农民军的部队战力和兵力其实都是不足的。他们只能取得很多漂亮战役的胜利,但都缺乏一鼓作气消灭全部农民军的兵力和实力,因为他的真正主力都在对付满清军。
于是,农民军始终无法斩草除根,他们损失虽然很大,但只要领导层还存在。他们总能通过抢劫地方财物和无法生活的饥民作为补充,越打越多。而没有粮饷兵员补充且装备低劣的明军越打越少,最终在一次次的胜利之后逐步消耗殆尽。
诸如曾经在陕西多次大败农民军的明军悍将曹文诏,他的兵力从数万人逐渐消耗到几千人,最终以6000疲惫之众对付陕西农民军20万人,获得了个兵败身亡的下场。其他优秀明军指挥官也都类似,他们或者阵亡或者被不明事理的崇祯所杀,越打明军的战斗力越弱。明朝末年本来就不强的国力和军力,也在和农民军的持久战中损失的精光。
崇祯此时犯了几个重要的战略失误,他第一没有使用对付满清的精锐部队回援对付农民军,而尽量用政治手段缓解清军的入侵势头,虽然这也可能造成大灾难。第二在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他没有迁都南京,而是自杀。
最终,大明首都被农民军攻陷,崇祯皇帝上吊死亡。
胜利后的李自成率领主力和满清决战,李部之前击败的明军都是二三流的部队。
而明军一流部队也不是满清军的对手,比明军更差的农民军和清军的战争结果可想而知。
况且大明亡国以后,北方抵抗满清的明军仍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但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在杀死皇帝的叛逆李自成和异族侵略者满清之间,选择了实力更强的满清投靠。
投降的明军和满清相对李自成在兵力和战力上都有相当的优势。
李自成只是流寇,虽然攻陷北京,逼死了崇祯,但远远没有控制全国,连后方陕西和山西也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当时的大部分中国或者被南明残余势力控制,或者被张献忠等另外的农民军控制,完全四分五裂。
如果李自成能够先尽可能的统一中国,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军事同盟,再集中全国的国力和满清决战,或许能够胜利。
但李自成居然在内部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贸然率领10万主力赶赴山海关讨伐吴三桂。
李自成情报严重失误,他认为吴三桂只有5万人马,不是他的对手。
实际上吴三桂早就投降满清。满清八旗兵,蒙古兵,汉八旗,孔有德等部队高达18万人,加上吴三桂所部,总兵力高达23万人。相对李自成部队是2倍多的优势,双方胜负一目了然。
李自成在一片石的主力会战中失败,所部被半路冲出来的满清骑兵打得溃不成军。之后李部一路被满清军队追击,最终全军覆没,李本人也在九宫山被农民军杀死。
这样,新锐农民军全面失败,而大明因为皇帝被杀,失去了中央政府,也就是失去了可以统一领导全国战斗的核心指挥机构。清军入关以后,明朝地方省份大部分仍然在明朝官吏的控制中,地方虽然还有数千万的人口和数十万正规军部队,但是已经没有统一的指挥。
地方实力派(军阀),农民军残部,大明皇族成员成立了多个政府,每个政府都有几十万到几万部队。
但他们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根本无法联合起来,反而互相发生残杀,最终被满清几十万精锐军队各个击破。
从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满清入侵山海关内,到1650年广州和桂林被满清军攻陷,大明实际上亡国,前后不过6年时间。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和科技水平,即使轻装步行从东北山海关外一路旅行到广西桂林,也要差不多2年的时间。偌大的国家,数千万民众在6年内被征服,算是非常的快了。

清军和所有少数民族一样,他们在建立初期确实非常强大。但是随着政权存在时间的延长,内部矛盾激化,上下都开始腐败,一般百年之内必然衰败。当时和宋对峙的辽国契丹,金国女真都是因为这样先后失败,族灭。而满清从1616年起兵反明,当时无往而不胜,把汉人军队当做无物。但是到了1673年三藩之乱的吴三桂汉军数万之众,一路击溃清军,占领南中国,战斗持续了八年之久。一强一弱前后不过相差50几年。如果当时大明能够守住边界50年,满清自己就会衰落灭亡,不可能征服中国了。
而另外的例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弱朝南宋。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文弱时代,士大夫控制国家,重文轻武,政府军队腐败,士兵战斗力低下,皇帝自己大多懦弱无能。
南宋控制地域也基本在长江以南,人口较少,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小的朝代之一,它的实力较之大明还要弱得多。
但南宋直到灭亡,中央政府始终在正常运作,地方也没有割据势力,人民都支持这个唯一的中央政府抵抗蒙古入侵军。
当时的蒙古可谓全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国家,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军队,蒙古铁骑纵横欧亚,消灭了无数国家。
而蒙古从1231年入侵南宋的汉中开始,一直到1279年的南宋崖山战斗失败,大宋忠臣陆秀夫背负八岁大宋皇帝跳海殉国,双方一共作战了48年之久,仅仅在襄阳城双方就鏖战了13年。
两者相差8倍之久。
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外族凶悍敌人的时候,如果全面战争没有发生,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统一内部的纷争,建立唯一能够控制地方的最高政权。
中国自古以来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最重要的是民族成分也相对单一。如果国内人民能够团结起来一致,誓死对抗异族入侵的话,敌人想要胜利是非常困难的。
历史上中国曾经被无数异族入侵,但结果都几乎一样,就是入侵的异族最终失败,甚至彻底灭亡。唯一被征服的两个时代,元朝从本质上说,也是因为中国分裂成金国,南宋,西夏,大理,吐蕃等国,互相不能协同作战,被蒙古各个击破。至于清朝,前面已经说了,就不多说了。
不过,如果中国自身处于分裂和内斗期间,异族如果入侵,中国是很容易亡国的。因为中国人有一种很不好的品质,就是往往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不清自己之间的斗争和外族斗争的孰轻孰重。
外族入侵的情况下,国人之间往往还斗个你死我活,自己人拼光了消耗光了,让异族不劳而获。
如明朝最后时期,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有心死守扬州,但同为南京政府的南明大将凤阳总督马士英,湖北王左良玉在满清军大兵压境的情况,居然还在内斗。这导致马士英把史可法主力部队回撤去和左良玉进军南京的部队交战,仅留下刘肇基将军的4000多人。
结果是三家全败,主力部队都抽走的史可法4千人根本无法守住扬州。在数万清军进攻下,史可法和部将刘肇基血战七天七夜,全军覆没。繁荣的扬州被清军屠杀10日之久,80万平民被杀。
相比守扬州的4000千忠义的史可法部,左良玉和马士英内斗的作战规模有数十万人。
而左良玉部队被马士英部击败,左良玉一气之下吐血而死,所部多达13万人,4万战船随即全部投降清军。
马士英和左良玉作战,兵力损失也很大,加上自身内部斗争激烈,无法合力作战。最终清军攻陷扬州以后继续南下,马士英仓皇放弃南京逃走,余部留守南京的大将刘良佐和高元照失去作战勇气,在南京城下率领所部23万骑步兵投降清军。
而作为回答,清军在南京城外郊县大肆屠杀,又杀死了数十万汉人平民。
马士英逃到浙江被清军俘虏后处死,南京的大明弘光皇帝(福王)也被押解到北京处死,明朝南京政权在内斗中瓦解,数十万部队彻底覆灭,而清军损失很小。
要知道,如果不是内斗的话,单单左良玉,马士英,刘良佐和高元照的40多万大军联合起来,战斗力是绝对不亚于清军攻打南京的数万部队的。
同样的事情也在稍后发生,南京福王死后,大明永历皇帝在南方即位。在永历皇帝的最后时代,几十万清军由于攻占中国的广大面积,造成兵力严重不足,被迫缓解了军事进攻的势头。
而大明和农民军残部的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反攻云南贵州成功,接着进攻四川,大败清军,收复四川大部。同时进攻广西,湖南,先后收复桂林,衡阳,逼得清军防守桂林的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杀死衡阳守将敬谨亲王尼堪,同时收复了广东失地,光复了大明西南半壁江山。
而此时由于清军在南方和四川的大肆屠杀,汉人百姓对其恨之入骨,纷纷支持南明政权。老百姓或是参军或是出钱出力,正是南明大有作为的时候。
不过此时李定国,孙可望互相试图争夺大明最高指挥权,居然发生内斗。双方主力在云南交战,孙可望大败后投降清军,把李定国军队的所有军情和盘托出,清军随即集中大军全力进攻。
失去孙可望部队和地盘,导致南明实力大损。李定国率部在云贵和绝对优势兵力的清军缠斗了4年,最终寡不敌众,兵败身亡,永历皇帝也被吴三桂绞死,在中国大陆已经没有明朝任何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