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3-14 02:59 只看该作者
30年代上海滩风娱乐圈是如何爱国的
30年代上海滩风娱乐圈是如何爱国的
一旦国事艰难,中国的士大夫和文人对歌伎舞女爱国与否,总是特别感兴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杜牧的名句既可征引来谴责统治阶级不知痛痒,酣戏歌舞,却也可以之谴责歌伎舞女毫无爱国之心。问题在于,即便歌伎舞女爱国,又如何报效?
1933年元旦前后,上海"新世界"举办了"救济东北难民游艺会",其重头戏就是"竞选花国舞后"。游艺会在《申报》上打出巨幅广告,"请各界激励名花爱国,予名花以报国的机会"。如此说来,舞女"爱国不敢后人",却是报国无门,只能以伴舞所得救济东北难民或义勇军;而舞客"通宵开舞",也就是爱国的表现了。
此时,淞沪停战协定已签署,上海的社会生活恢复常态,娱乐业仍在急剧的发展之中。然而牵动人心的,仍有坚持抵抗的东北义勇军和大量流落关内的东北难民。于是,社会各界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捐助义勇军和东北难民的活动。影响较大的,就是沪市商会、总工会、会计师工会、律师工会联合发起的"救济东北难民游艺大会",大会会长王晓籁,副会长由社会名流和帮派人物杜月笙、史量才、虞洽卿、张啸林等充任。
国势艰难,一切娱乐活动遂以"救国"之名进行;虽然常常遭致"娱乐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娱乐"之讥,然娱乐场所即便停业也救不了国。"新世界"试图利用元旦这个演出旺季,在"救国"与"娱乐"之间寻求连接点。
游艺会上也出现了左翼剧人的身影,春秋剧社的前身是跑江湖的"集美歌舞剧社",成员有舒绣文、魏鹤龄等。"集美"曾以《名优之死》(田汉作)一剧享誉平津,不过,从社名即可看出,舒绣文等人还表演歌舞。一说该社名为"集美歌舞团",主要表演黎锦晖创编的"肉感歌舞",兼演话剧以资号召。
然演至杭州,正值"一二八",《名优之死》以及歌舞节目与激昂的社会心理相差甚远,"集美"陷入了经济危机,濒临解体。田汉的弟弟田洪及刘保罗乘机帮助他们改组为"五月花",演出抗日戏,然军警亦尾随而止,逮捕了刘保罗等人。于是,仍愿意追随"剧联"的剧人来到上海,又增添了新人,组建了春秋剧社。
"春秋"增添的新人之中,还有一位曾以表演"香艳肉感的歌舞"为生的演员洪逗。她曾就读于青岛文德中学,教会学校的"那种机械的生活,我可过得够受了!"她回到上海踏进了社会,居然大胆地跳上了舞台,在"新世界"表演歌舞,"觉得走走江湖倒还够味。"
然而,不久即是"一二八","在炮声、飞机声、难民的呼号声,和满街的战报声里,把我幻梦全都惊破了,在那时候我开始觉到香艳肉感的歌舞,不是我们应做的了,那只是麻醉民众意志的毒汁"。"我们应该把艺术做宣传和唤醒民众的武器!"。舒绣文、洪逗等人本亦可称作"商女"吧?然在"红色的30年代",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她们一跃而成左翼剧人。
不过,在"新世界"举行的救济东北难民游艺会中,话剧演出并不像杨邨人所说的那样,"占了最重要的成分"。我们有广告为证:
假定在1932年12月31日,一位上海市民因明日无须上班,翻翻《申报》看看可作何种消遣,他会发现上幅广告。首先扑入眼帘的,自然是"花国舞后"、"名花"的字眼。如果他觉得太过荒唐,也就随手翻了过去;如果他是个舞迷,恐怕就跃跃欲试了,晚上可以来个通宵舞!
如果他有足够的耐心,才会在广告的左上角,大字的"电影明星"、"啼笑因缘"下,在"今日游艺节目一览"中发现:智仁勇女中在"自由厅"演出田汉的《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春秋"的剧目是《乱钟》。它们的位置在京剧之后、"杂耍"之前--话剧在此幅广告中的位置,也是它在上海演出市场中的位置。话剧与跳舞"选后"、文明戏《啼笑因缘》、京剧、苏滩等等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却皆冠以"救国"之名而被生硬地塞进了同一个演出场所。此间的话剧恐怕难有跳舞选后等等的号召力。
然而,“救国”却是整个社会的“超我”,左翼试图用它来打压都市欲望和娱乐;后者亦有对策:以“救国”为衣冠白昼出游。
大跃进
Great Leap Forward
以钢为纲 全面跃进
Steel as the key link to the full leap forward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How dare people have little capacity
放卫星
Release satellite
共产风
Communism wind
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车迷怕黑狗,而是黑狗怕车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