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農村改革釀空心化

農村改革釀空心化

【明報專訊】在中國30年變革的巨幕中,農村上演了一場交織輝煌與沉重的多部曲,分田、進城、失地、維權;而10份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每年第一個文件)都是涉及「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大量農民湧入城鎮,但城鄉融合卻寸步難行,鄉村「空心化」衍生大量民生問題。


全球9%耕地


養活20%人口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8年前,時任湖北省某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致信總理朱鎔基,以此13字概括中國鄉村狀,改善「三農」問題由此逐漸成為舉國共識。


在顯示農村發展的眾多統計結果中,「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22%的人口」一句在內地家喻戶曉。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在接受專訪時指出,實際資料應該是,用9%左右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減至1479萬左右,全國農村已進入由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階段」。但問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到2007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到城鎮居民的1/3。農業部研究機構在一份報告中稱:「中國目前的貧困標準定得較低,如果按國際標準,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將非常龐大。」這也印證了安徽小崗村流行的一句民謠:「一年跨過溫飽線,幾十年沒過富裕坎。」


只顧分田到戶 忽略管理


1982年至1986年,中央曾連續5年以「一號文件」發布農村改革政策,但主要是肯定並穩固分田到戶制度,在社會管理、村民自治等政治層面的改革逐漸滯後。這為後來官方及資本勢力操縱土地,群體事件難以平息埋下了伏筆,也大大損減中共基層執政能力。


宋洪遠指出,改革廢除了人民公社,在縣以下建立鄉鎮政府,實行行政管理,在鄉鎮以下設立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經過20多年的運行,「鄉政村治」結構存在的政府與村民自治組織之間權利與責任不清、財權與事權不相匹配問題,導致鄉村債務增加,農民需要的公共服務嚴重不足。


參與起草近5年「一號文件」的宋洪遠指出,重建政府與農民的關係已成為下一步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但需要強調的是,中國不同區域的農村狀態不盡相同,在廣東、浙江等發達地區,鄉村直接選舉較為普遍;而在河南、甘肅等中西部省份,農民對「自治」一詞還很陌生。強制徵地、司法腐敗往往會引起大規模群體事件。


今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尊重農民意願」,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土地永包可保農民權益


在土地歸屬上,官方在話語層面仍然摒棄私有制,但已有高層智囊提出了「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係永久不變」的建議,反對者也只是稱「沒有什麼東西是永久的」。宋洪遠透露,土地永包制未嘗沒有實施的可能,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可使農民充分享有土地權益。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字,是這名官方學者對中國未來農村描繪的藍圖。


明報特約記者 鍾健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